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羌族茶文化 羌族的“罐罐茶”都有何种类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57
转发:0
评论:0
羌族茶文化羌族的“罐罐茶”都有何种类,面罐茶用两只大小不等的瓦罐熬制而成的。大罐用于熬煮面浆,将水注入罐内后,再配

  面罐茶用两只大小不等的瓦罐熬制而成的。大罐用于熬煮面浆,将水注入罐内后,再配以葱、姜、花椒等香料,加盐,置于火塘上熬煮,水沸后,将凉水调成的面浆兑入罐内,煮熟待用。小罐则用于煮茶,把晒青茶或紧压茶放入罐内加水用文火熬煮至沸,然后将茶叶兑入面罐,再倒入小碗,加入炒好的腊肉、核桃、花生米、豆腐和鸡蛋等佐料,即成面罐茶。

  油炒茶又叫炒青茶或清茶。一般用来招待年长或珍贵的宾客,是一种当地礼遇极高的款待。其制法是先将茶罐在火塘上烘热,加一勺油,烧开后移到边上稍凉片刻,再放入一勺白面,同时,将香仁或桃仁捣碎放入罐内,再移到火塘上翻炒,炒好后用竹筷搪于罐壁,再添油烧热,加入细嫩茶叶和少量食盐翻炒,等发出浓郁的茶香,加入水煮沸后斟入茶盅即可饮用。

  饮罐罐茶是略阳的一种特殊茶俗,源于羌族食俗。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汉中,到处是青山绿水,不乏沏茶、煮茶的天然名泉。距汉中一百六十公里的略阳县灵崖寺,寺内就有一潭可以疗疾的清泉水,水质洁净、甘美,最宜泡茶。这个天然条件,使该县的饮茶风鼎盛不衰。人人都明白“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重要性。

  略阳县曾是古羌族人的居住之地,罐罐茶就保留着古羌族人的饮茶遗风。煮罐罐茶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面罐茶”和“油炒茶”最为出名,但地域不同,煮法也不一样。当地的民谚曰:“煮茶罐罐二寸八,两头小来中间大。

  城西两路面罐茶,北路家户油炒茶。”面罐茶的用料有面粉、茶粉、鸡蛋、核桃、花生,豆腐,腊肉、麻花、锅巴;香料有葱、姜、花椒、大香,回香。

    先炒佐料,切成细丁备用。煮茶时将面浆搅在一起,加佐料即成。由于佐料比重不同,悬浮于面茶溶液中,上中下各不一样,故有“三层楼”之称。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风味,一碗之内各有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榆中北山的罐罐茶
冬日清晨的风吹寒了大地,也吹凉了早起人们的身心,此时,坐在办公室沏一杯滚烫的浓茶,嚼着馒头惬意地喝上一杯,于我,那是一种久违的享受和回忆。我嗜喝茶,这与我儿时跟着爷爷喝罐罐茶是分不开的。我的家在榆中北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乡的人们大都有嗜喝罐罐茶的习惯。所谓的罐罐茶,我想应该跟烧茶的器具是有关系的,因为在家乡,所有喝罐罐茶的器具都是用烧制的陶罐熬煮的。当然,陶罐很容易摔碎,于是,许多家庭便用装饮料或罐头的铁质圆筒,上面缠上一圈铁丝,再在两端伸出十来公分,制作成简易又摔不烂的茶罐子来煮茶。喝罐罐茶是有讲究的,按照老人的说法,那就是茶叶多,温火熬,水少勤煮。那时候,家乡的人们生活条件普遍很差,煤炭是很难买来的,喝罐罐茶大都是晒干的牲口粪。除非遇到火烧眉毛特别紧急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喝罐罐茶,除了小孩子们,只要结了婚的,从长辈到晚辈,一个个挨着喝好后,才会动身收拾家...
· 茶文化―茶文茶诗―文化罐子里的茶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物品。以茶待客,是礼节;以茶代酒,更是高雅脱俗的至诚。生活,离不开茶。关于茶,古代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原始神话传说。西汉王褒《僮约赋》载:“烹荼尽具,武阳卖荼”。荼即茶。到了唐代,嗜茶、尚茶之风始以盛行。尚茶之风的形成,离不开僧人、文人的推崇与传扬。“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胜迹气候温润、水土丰沃宜于种茶,且茶醒脑提神,有利于僧人参禅悟道。僧人种茶、饮茶渐成风气。僧俗总相关联,僧人的饮茶之风逐渐影响到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沉浮,文人们都需静思,以求彻悟。而茶最使人沉静,因此深得他们欢心。许多文人得茶浸润而成佳句。李白的“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白居易的“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苏东坡的“枯肠未易禁三盏,卧听山城长短更”,均深得茶韵。一些文人,还对种茶起源、茶叶生产、饮茶用具、泡饮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理论专著...
· 羌族习俗简介羌族都有啥民族习俗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池区、理县通化、薛城区;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乃至相邻村寨间语音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之说。公路沿线和接近汉、藏区羌民,一般都懂汉语或藏语。历史上,羌族由于无本民族文字,故羌区通用汉文。1989年,羌文创制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已进入试行推广阶段。羌族有敬老、好客、冠礼、尚武等良好的传统礼俗。羌族社会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表现出对长者和老人尊重。过去凡婚丧节日聚饮咂酒时,都由最年长的人先致开坛词,说吉利话。随即开坛先饮,...
· 羌族习俗简介羌族人日常都有何饮食习俗
北川羌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类喜庆宴席模式,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原材料拥有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档次和形式。凡修房造屋、婚丧寿庆,席桌上的配菜、盘、碗都有规定,下酒菜、下饭菜大体分开,其形式多为"十三花"(即十三个菜),下酒菜"十三花",即以腊肉为主的五荤干盘子加核桃花、豆腐干、野生菜菌为主的四素,另加三个炒菜、一个工艺性品碗;下饭菜"十三花",即最简单也不低于四荤,好一点的就以全鸡、全鱼、全肘、烧白、龙眼、甜肉等六至八个荤菜,其余以比较名贵的野菜、野菌配足"十三花"。上菜、开席、撤席均有规矩,违者视为对客人不敬。开席时晨一到,支客司宣布上菜,先上堂屋正中一桌带品碗的"十三花",即可,主人开始敬神、鸣炮、烧香、招呼祖老先人就位,然后将品碗回笼。待各席桌上摆好九个干盘子、餐具等,支客司向众亲有宣布设宴目的,并按客人的不同身分(辈分)的高低按上下左右顺序入席就餐、鸣炮;每桌由支客司安排一名主方客人坐正面右...
· 羌族乐器简介羌族都有啥传统乐器
羌笛:羌笛系用骨制成,前端吊一截皮绳,又作鞭使。最初只“宫、商、角、徵”四音,传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至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构成“宫商角徵羽”5音,后汉马融《长笛赋》所记:“近世双笛从羌起……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高声,五音毕”。现在所见羌笛为六声双管竖笛,用油竹制成,长约50厘米,直径1~2厘米,双管双翼,管上齐开六孔,管头插竹,用“鼓腮换气法”吹奏,故声不绝于耳,其声清澈、纤细,音域不宽,却悠扬婉转。早为文人墨客所重视,唐诗宋词中屡见羌笛、羌管的咏叹。口弦:是羌族妇女所喜爱的小型乐器,多自制,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托。妇女也能自制。制口弦主要材料为竹,须选竹青较厚、弹性较强之竹片剖削。其外形似脚踏风琴的发音,长度仅及的三分之二。两端系有麻线,奏时扯动麻线竹簧即发音响,其音袅袅,余音不绝。但音域狭窄,不足一个八度。其音的改变,全凭演奏者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的位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