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景颇族的历史 景颇族的族称族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21
转发:0
评论:0
景颇族的历史景颇族的族称族源,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的族称族源

  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来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名为 “木札省腊崩”(意思是“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后来南迁到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

  南迁后, 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景颇族分布于澜沧江以东,金沙江以东泸水地区,西部景颇族则分布于今马古浪 、岗房一带。这个地区史称“寻传”汉代属永昌群,唐代属云南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这一地区的 居民包括景颇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

  南诏,大理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寻传地区属于云南行省的金齿宣抚司管辖。到了明朝,景颇族务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产生了山官。明朝设置的茶山长官司曾任命景颇族山 官为长官,并为其颁发铜印和金字红牌。茶山长官司先属金齿军民指挥司,后属永昌卫,又改属腾冲府 管辖,里麻司则直属于云南都司。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府州县管辖。十世纪以后,大量景 颇族移居到德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颇族地区属于云南省管辖。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到了1956年改为自治州。景颇族选出代表担任自治州的领导工作。在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中,都有景颇族的代表,景颇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景颇族由于分布地区不同而有多种称谓,有景颇、载瓦、喇期、浪峨、波罗等自称。汉族则称景颇族为“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景颇族历史景颇族的信仰有哪些
祖先崇拜景颇族认为人同其他自然现象有同,不是由“拿”所主宰,而为一种特有的“南拉”(nanamlmla)所主宰。即使死后,南拉仍然继续生存。景颇族就是以南拉这种观念为基础建立了自己所特有的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观念。建立在灵魂不灭观念基础上的祖先崇拜,集中反映在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里。景颇族人死后的宗教仪式十分繁琐,尸体要停放每家特设的“甘桶”(鬼门)处,用粗树干刨成长方形的木槽当棺材盛装遗体。刨制木槽棺材时,还要专竖一根上端束有竹枝作幡的树竿。由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在屋内四周挥舞,每舞一周便绕竹幡作刺击状。在晚上,同村和邻村的青年男女群集死者家中,为死者跳祭祀舞。董萨董萨是景颇族原始宗教的祭师,也是景颇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董萨除了主持部落、村社的祭祀外,还兼为社会成员驱鬼医病,因此又是巫师。董萨分为斋瓦、大董萨、小董萨三个等级。“斋瓦”是巫师中地位最高的,他对本民族的历史、典故、...
· 景颇族历史景颇族的“木脑会”是怎样来的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是“木脑”盛会。每到夏历正月十五那天,数百里山乡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鸣枪放炮,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举行“木脑”盛会时,吹响高亢嘹亮的洞巴,敲响大鼓大锣,在“铮跟铮跟”的鼓锣混合声中,四个身穿龙袍、头插各种鸟类羽毛、装饰着野猪长牙齿(其中两个还多戴一顶犀鸟大嘴的帽子)的带头者首先跳起舞来。这个节日的来历,还有个神奇古老的传说。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人们不会跳“木脑”,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有一次,太阳公公派使者来邀地上的人去参加他举办的“木脑”盛会,地上派雀鸟参加。在“木脑”结束返回地面的途中,雀鸟在一棵大青树上休息的时候,看见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果子,恩年念雀便向大家呼唤:“快来吃这些果子吧!”这时,恩宾毖雀站出来建议:“我们也象太阳子女一样先跳“木脑”,欢庆一场。然后再高高兴兴吃这些果子,好不好?”大家都同意了,有的雀鸟还推选犀鸟做领...
· 景颇族历史景颇族刀耕火种历史的变迁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2000米的云南边境山区。中国境内的景颇族是中国最早实行刀耕火种的民族之一。下面,笔者就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铜壁关乡金竹寨为例,探讨景颇族刀耕火种历史的变迁。金竹寨有60户人家,解放前,全寨完全依赖刀耕火种,是典型的山地刀耕火种民族寨子。本文将以金竹寨刀耕火种的历史变迁为线索,探讨景颇族刀耕火种的起源、传统刀耕火种技术及刀耕火种农业与原始宗教及生活习俗的关系。一、景颇族刀耕火种的起源景颇族祖先最早发源于青藏高原,之后逐渐向云南边境的带雨林迁徙。在这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不断改变生活生产方式,以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在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经历了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物质文化变迁,形成景颇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金竹寨是不耕种水田的,完全依赖刀耕火种的旱地农业。二、景颇族传统的刀耕火种...
· 景颇族文化景颇族的织锦是怎样的
景颇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织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织锦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景颇族织锦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内容及色彩别具一格,花纹图案独树一帜,是我国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苑中一朵瑰丽的“斑色”花,播馥传俏于中印半岛西北部以及中缅边境一带,在景颇族人民中世代传承,是景颇族妇女朝夕接触的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手工艺品。它凝聚了无数代景颇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是景颇族妇女手工文化的艺术精髓所在。景颇族织锦可分为传统织锦和现代织锦两大类,图案花纹多,有文化内涵,包容性很强,内容丰富,样式种类繁多。传统的有长裙、短裙、妇女内裙(相当于现在的短裤和卫生带)、毯子、背腰、护孩围巾、祭祀毯、男女腰带、挎包、护腿、包头、马鞍坐垫……现代织锦又增加了材质柔软、款式新颖的钱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男子领带等。不同地域、支系、等级所织和...
· 景颇族历史景颇族起源于历史简介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