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达斡尔族结婚有什么习俗?达斡尔族的婚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7
转发:0
评论:0
达斡尔族结婚有什么习俗?达斡尔族的婚俗,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达斡尔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从媒人到女方叩头订亲起,男方要向女方过两次礼。第一次为大礼,男方长辈带上礼品和未婚夫,前往女家。而女方则大门紧闭,由守卫在外的意味长者向送礼人提问,直到满意了才放行进门。当晚双方举行宴席,姑娘则会躲起来,不和未婚夫见面。第二次是在结婚前一个月,双方商量婚期。这次岳父会叫姑娘出来,和未婚夫一起吃饭。

  结婚那天,送亲的喜车一定要在落日前到达。男方会在中途派人迎接,并向客人敬酒。然后一人回去报信,一人陪同缓缓前行。

  在到达男方家时,喜车一定要向东方前进。第二天,送亲人回去时,男方还要设宴款待,等送亲人走了,新郎还要带着酒追上去,敬一次酒。

  达斡尔族对离婚十分痛恨,一般很少离婚。在达斡尔语人有句俗语:“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草。”离婚的男子要受到众人耻笑。如果实在要离婚,则须举行离婚仪式,这个仪式也是十分庄重,丈夫必须跪卧在地上,让妻子从他颈部跨过。还要把一块白布缠在男家的烟囱上,用来象征丈夫已经死去。

  红媒牵线结秦晋

  达斡尔族青年男女的提亲,要由媒人出面,自由恋爱者亦如此。通常由男方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穿戴整齐,在帽子的右边挂一根新红布条,并携带礼品,前去提亲。如女方有意,则与媒人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当媒人第二次来时,若女方表示完全同意,就提些办喜事所需的衣物家具等,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察恩特宴认亲人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

  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歌声撒满迎亲路

  结婚这天,新郎不去接新娘,而是由女方组织人送姑娘,新娘头蒙红纱巾,由五至七个男女青年陪同,清晨从女方家坐车出发,装上嫁妆及陪送的礼品,大家拉琴唱歌,欢声笑语撒满一路。

  偷杯窃碟戏新郎

  当送亲人陪护着新娘到达男家后,新郎家对送亲贵客格外关照,未进门,先敬"进门盅",进屋后再设"接风酒",可谓细致入微,惟恐怠慢。尽管如此,新娘的男傧相"花大"仍然横挑鼻子竖挑眼,新娘的弟辈"库吐鲁"们则一边吃喝,一边偷酒杯筷子碗碟等藏在身上,以此捉弄新郎和陪客。

  因为达斡尔人认为,酒杯是为新郎新娘准备的量粮食的斗,碗碟是盛粮食的箩筐,都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因而席后男方发现少了东西,便开始搜查。搜出便罚"偷"酒杯者喝酒一杯,"偷"碗者喝酒一碗。第二天,送亲人准备打马回程时,也伺机"偷"走几个酒杯碗碟,待新郎带酒追来,才肯归还。

  按达斡尔族的婚俗,订婚以后,男方要择吉日过礼,即送“察恩特”(彩礼)。察恩特包括猪、酒、糕点等,一般是由未婚夫和其长辈陪礼人送到女方家中。这一天,女方家则要摆设察恩特宴,款待贵客及同家族的人。

  在察恩特宴上,未婚夫要向女方父母及其他长辈敬酒、磕头,正式认亲。老人们则赠给未来的姑爷钱、钱搭子等礼物。席筵上双方还要互致传统的祝词。

  男方陪礼人先道:“贵方的少女我方的郎,千里姻缘系双方。选择这良辰吉日,我们将微薄的察恩特献上。山间的幼松稚柏,今已挺拔健壮,英俊美丽的少男少女,都已长大而且年貌相当。为祝贺两家美好的亲事,我把喜酒斟满举起,光临的众族胞和亲戚,请接受这虔诚的心意”。

  女方的父亲接过敬酒,回唱道:“为着我们联姻和睦,道远路遥让您饱受辛苦,送来的察恩特项目,请求您代我向族亲们备述……”。优美而有趣的祝词,使喜庆的察恩特宴更加欢乐、热闹。

  新疆的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塔城县。这个民族的人数虽然不多,他们的婚俗却十分有趣,男女结婚要经过媒人提亲。有意思的是媒人去提亲时,头上要戴一顶帽子,帽子右边还要挂一红布条,并要提上酒。别人一看这种装束,就知道是去女方家提亲说媒的。

  不过媒人第一次去提亲,并不一定成功,女方家要认真进行考虑,媒人要等到第二次去女方家时,才知分晓。假如婚事谈成,女方的父母要对未来的女婿进行各种考察,所以男方要随父母到女方家去两次。第一次去,女方家要进行“面试”,在女方家的门口站着一位长者,这就是“监考官”,他负责端详和打量这位未来的新郎的相貌和人品,同时提出一连串问题,要新郎回答,只有回答得满意,方允许进屋,待为上客,这说明婚事已有八九成的把握了。第二次去女方家时,则商定婚期,择吉日娶亲。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方要带上酒和肉去新娘家认亲,这种仪式叫“端盅”。

  在媒人的陪同下未来的新郎和新娘要向双亲和家庭成员敬酒、拜礼。结婚前一天,女方家要大摆宴席,热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并要跳舞唱歌,一直闹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新娘蒙上红色的盖头,由女方家组织的青年男女护送,众人坐在喜气洋溢的马车上,一路上歌声飞扬,欢呼雀跃。歌词的大意是祝姑娘找上了好婆家,愿他们年轻的伉俪幸福长寿,白头到老。男方这天因为娶亲,一清早就开始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准备,为了迎接送亲队伍的到来,新郎早已派出两名精干的小伙子端着双杯酒迎候于村头。见面后,大家为新婚夫妇祝福,并敬酒,随即共同一齐进村。喜车来到新郎家门口,地上早已铺好了毯子,新娘踏着毯子缓缓迈进家门。进屋后,新郎亲手揭掉新娘的红盖头,使新媳妇“亮相”。

  这时人们向这对幸福的青年夫妇撒五谷杂粮,祝愿他们幸福。然后新娘走进洞房由新郎的嫂子给新娘梳头,表示已正式成为男方家里的一员,这时,来宾纷纷入席,频频举杯,祝贺这对青年人的结合。第二天,还要举行赛马等娱乐活动进行庆贺。娱乐活动结束后,新郎要给岳父岳母准备酒肉和礼品,由护送新娘的送亲人员带回。从此,这对青年人便开始了新的生活。

  解放前,达斡尔族社会早已进入了具有父系氏族制残余的封建社会。在婚姻方面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族(宗族)外婚制。也就是以本氏族外异姓成员做为婚配对象,严禁同姓和近亲间的通婚。同姓婚姻被视为乱伦而受到人们的非议和宗族的干涉。

  过去,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重要作用。过去达斡尔族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结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到外民族。

  在旧社会,达斡尔族中封建的婚姻观念根深蒂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青年男女丝毫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父母也很少征询子女的意见。男女之间,戒备森严,一点也越轨不得。

  “达斡尔嫁娶之道,自古崇尚式简而礼隆,故问婿许女之际,并无所谓卜命课甲之说,惟以婿女年龄相当,两家感情融合,即请媒人,绳之姻缘”。

  订婚方式,除极少数特别要好的朋友之间有指腹订亲者外,普遍采用托媒说亲方式。男女请一位与女家有较近关系而又能言善辩之人,带酒到女家,待礼节性问候之后,择机婉言说出来意,继而详细介绍男方的情况,并回答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亲,媒人给女方父母斟酒,表示感谢和祝贺,以示订亲事成(不写文书)。女方即以酒、饭款待媒人,路远者留宿。如果女方不同意,万万不可留媒人吃饭住宿,因为留媒人吃、住就意味着同意订婚。

  亲事定妥,需过礼两次。首次叫“察恩特”,礼物必须由新婿亲自送到。礼物一般有:配缰马1匹,表示牵联姻缘,乳牛1头,表示补偿母亲哺育女儿的乳汁,猪2口,其中1口为退毛猪,白酒数斤,糕点若干,另有“瓦特”(用奶干、野果干磨制面成)、“乌如木”(奶皮子)等,当然礼物厚薄因家境贫富而异。女方设宴招待族人,新婿依次拜见岳父、岳母、长辈,一一磕头敬酒认亲。女婿返回时,岳父母赠马匹。

  第二次过礼叫“托列”,约在婚前1个月。女婿给未婚妻送来布匹、衣物、首饰等,并商定迎娶日期。两次过礼,男女自应量力而行,礼品厚、薄并无碍婚姻大局。

  结婚前2日,新郎盛装驰马亲往迎亲,随同本家族若干人。当晚女方父母备“拉里”(粘性稠粥),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的一对新人,使用一个碗一双筷互相进食,此意在祝愿夫妻婚后感情如胶似漆,生活同甘共苦。

  次日凌晨,送亲队伍浩荡出发,女方“华达”(男亲家)、“霍都古”(女亲家)各数人前往。除末尾的“霍都古”是新娘的姐妹或嫂子,其余成员都是儿女双全的夫妻。

  送亲乘车、骑马,亲娘乘坐篷车,由她的亲弟或近亲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男方推选若干儿女双全的男女,以陪来宾。送亲队伍行至村外,必停路旁,点燃篝火,等候迎接。届时,男方老、少旗手各1人驰至,下马,老者向来宾一一敬酒,然后引路前行。导至大门必向东而行,是忌见落日之意,如果因路远在日落后到达,需在大门西侧悬镜一面,以象征太阳。迎宾者排列于庭院,新郎父母及陪客者分立大门左右。新娘头披红巾,在喜庆的爆竹声中由妯娌接下车,左右相扶徐徐前行,娘家来宾亦随其后男左女右缓行。新郎父母把双杯酒,依次敬来宾“接风酒”、“进门酒”。新娘进西屋上南炕面窗盘坐,妯娌姑嫂们为其解下红盖头,梳理头发。男方陪宾者引导来宾进屋入座,女宾坐南炕,男宾坐西炕,装烟献茶问候寒喧,然后排宴劝酒,并宴请本村亲友,叫迎亲宴。宴毕,近亲留下陪客。新娘在妯娌陪同下,拜见父母、舅、姑等长辈。陪客者陪来宾进晚餐,安排就寝后各自离去。

  次日,大摆婚宴,宴上先上酒,后上饭菜。婚宴之上,宾主欢饮,气氛热烈祥和,但座席位次,辈分必须安排合理,否则将引起不快之事。双方有善辞令者,颂吉祥、祝福之词,或以妙语隐语竞智,相讽取乐而无恶意。村中亲友、邻里们亦在各处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酒宴结束,送亲来宾饮茶,稍事休息后,即上归途。男方父母敬“出门酒”,新娘送家人于大门外,新郎则骑马送至村外。男方送女方父母猪一口或酒肉。

  达斡尔族人过去不轻易离婚,认为离婚是件不体面的事。旧时离婚,请一位无儿无女的识字者在野外写离婚书,双方画押各扯一半,以为凭证。离婚之后子女归男方抚养。旧社会提倡妇女守节,孀居终生。寡妇再嫁,也必须等到3年服孝期满。

  综上所述,达斡尔族婚俗实属解放前的情形。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父母包办的婚制,繁多的彩礼,繁杂的规矩、礼仪,铺张的婚宴等等旧俗,早以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

  达斡尔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实行氏族外婚制,同一个“哈拉”(姓氏)内部不通婚,有些地区同“哈拉”内的不同“莫昆”(氏族)之间有个别通婚的事例,但同一“莫昆”内部绝对不准通婚。达斡尔族的婚事要经过说媒、订亲、过礼、娶亲等几个程序。先由男方家请与女方家有亲友关系并能言善说的人做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媒人要向女方家长详细介绍男方的年龄、相貌、身材、人品及其家庭状况。如两家相距较远而生疏,为谨慎从事,女方父母可对媒人暂不表态,经过从侧面充分了解后,认为对方各方面条件较满意时方可应许。

  所以媒人说媒往往不是一次就成,有时需往返数次才能说成。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亲,媒人要给女方父母和长辈敬酒,表示感谢和祝贺。女方家也备好酒饭款待媒人,因路远者则可留住。如不同意则万万不可留媒人住,否则被认为同意这门婚事。在媒人把婚事说定后,男方家就开始准备过礼,一般是过两次礼,第一次礼叫“察思特”即食礼,包括配缰马1匹,表示牵连姻缘,乳牛1头,表示补偿母亲哺育女儿的乳汁,此外还有猪2口,其中1口为退毛猪,白酒数斤,糕点若干,“瓦特”(用奶干、野果干磨面制成)、“乌如木”(奶皮子)等。礼物轻重厚薄因家境贫富而异。女方家长要邀请亲友参加酒宴,女婿要向岳父母敬酒磕头,并向女方近亲长辈一一敬酒磕头认亲。认亲过礼时姑娘要回避。

  女婿返回时,岳丈家送些酒、肉回赠亲家,富裕人家还给女婿送一匹马。第二次过礼叫“插列”,就是在婚前1个月左右,女婿给未婚妻送来布匹、衣物、首饰等,并商定迎娶日期。达斡尔族姑娘以前多在17、19、21奇数年龄时结婚。结婚前2日,新郎盛装随同本家族若干人骑马前往娶亲。当晚女方父母备“拉里”(粘性稠粥),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的一对新人,用一个碗一双筷子互相进食,意在祝愿夫妻婚后感情如胶似漆,生活同甘共苦。

  次日凌晨,新娘由男女傧相陪同,携带衣柜、衣箱、针线匣、梳妆匣等嫁妆用品及日用品前往婆家。达斡尔族称男傧相为“华达”,女傧相为“霍都古”,分别由3~4人组成。新娘乘坐专门搭制的篷车,由她的亲弟或近亲弟弟驾车,女婿骑马回报。送亲队伍行到村外,必停路旁,点燃篝火,等候迎接。届时,男方老、少各骑马而至,由老者向来宾一一敬酒,然后领路前行,行至家门必须向东走几步,是忌见落日之意,如果因路远在日落后到达,需在大门西侧悬镜一面,以象征太阳。新郎的父母及其直系亲属在大门前满酒迎接送亲的队伍。新娘头披红布,在喜庆的爆竹声中由妯娌接下车,左右相扶徐徐前行,娘家来宾亦随其后男左女右前行。

  新郎父母把双杯酒,依次敬来宾“接风酒”、“进门酒”。新娘进西屋上南炕面窗盘坐,妯娌姑嫂们为其解下红盖头,梳理头发。接着开始举行迎宾宴,女宾坐南炕,男方选等数女宾陪坐,男宾坐西炕,男方选等数男宾陪同,装烟献茶问候寒喧,然后开宴劝酒饭。宴毕,新娘在妯娌陪同下,拜见新郎父母、舅、姑等长辈。翌日,大摆婚宴,宴上先上酒肉,后上饭菜。宾主欢饮,气氛热烈祥和,但座席位次,按辈份安排合理,否则将引起不快之事。酒宴结束,送亲来宾即行返回,男方父母敬“出门酒”,新娘送家人于大门外,新郎则送至村外,并送一些酒肉。新婚三天后,新娘由妯娌陪同拜见“莫昆”内的老人和长辈,妯娌们一一告诉新娘老人的辈份和亲属关系,新娘给老人敬烟、敬酒,磕头认亲。婚后一个月,由女婿赶车送媳妇回娘家住半个月,之后,由弟弟赶车将姐姐送回婆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达斡尔族礼仪习俗达斡尔族的礼仪
达斡尔人尊敬老人的习俗,在饮食、家庭生活、走路、集会等各种场合无所不在。如全家用餐时,老人先动筷子,晚辈方可吃饭。有一盘鲜鱼端上来,老人吃第一口,年轻人随后品尝。鱼头年轻人绝对吃不到,要留给同桌长者。按达斡尔族习俗,西屋为上。西屋南炕居首是老人坐卧的地方,北炕是儿子和媳妇坐卧的地方,西炕是客人坐的地方。如果到人家里串门,进屋先给老人请安,然后坐在西炕上,坐错了便是失礼。长辈相谈,晚辈不能插话,不能同长辈并坐。特别是媳妇与公、婆绝对不许同席对话,一般是站在炕下很敬重地谈话。晚辈不许在长辈面前吵闹。早晨长辈起床,媳妇装烟送去,准备茶水,伺候用饭,继则儿子、孙子吃饭,最后媳妇自己吃,长幼有序。饭后再装烟送茶。晚上由晚辈铺床。媳妇去娘家回来,哪怕两三天,也要向公婆请安。达斡尔族敬老讲究辈分,不完全按年龄区分。在礼仪场合严格区别辈分高低,有些年龄不大的人,只要辈分高,也同样受到尊重。尤其是在各种仪式...
· 达斡尔族的衣服有什么特色达斡尔族的服饰
达斡尔族传统服饰由于寒冷,以穿皮服装为主。皮制服装主要有:狍皮大衣,用秋末冬初猎获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布坤其·德力大衣”,用隆冬时猎获的狍皮做的叫“往拉日斯·德力”,其特点是毛密而厚。狍皮大衣主要是男子穿用。袍长过膝,两侧开衽,有布条编结的扣或铜扣。一般不挂布面,毛朝内,保温、轻便,适于打猎等劳动中和冬季出远门时穿着。用春夏和初秋猎获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哈日密”,特点是毛稀而短、皮质结实。“哈日密”根据需要,可长可短,主要是在春、秋劳动时穿用。刮去毛的光板皮做的“哈日密”,可在夏季穿用。狍皮朝外做的皮上衣叫“果罗木”,在打猎时穿,起伪装作用。达斡尔人还穿用狼、狗、羊、狍子皮做的皮裤,外套皮制或布制的套裤,叫“苏毕”,起耐磨、防刮作用。达斡尔人戴用狐、猞猁、水獭、貂、狼、狗皮做的帽子。达斡尔人还戴狍子头皮帽,叫“米阿特·玛格勒”,用有眼、鼻、耳的狍子头皮朝外做帽面,狍耳向上挺立,眼孔内嵌黑亮之物...
· 达斡尔族饮食达斡尔族的传统美食
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燕麦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稷子米叫“敖斯莫”,将糜子(芒格勒莫)烀熟炕干后碾制而成。稷子米饭是达斡尔人最喜欢吃的传统饭,那黄澄澄的大圆粒儿,就象一颗颗金珠子。做热气蒸腾的稷子米干饭时,通常爱掺芸豆;吃时不泡鲜、酸牛奶,就泡鲤鱼汤;有时也直接做牛奶稷子米粥吃,叫“苏提切”。据清代汪昂辑著的《本草备要》上记载:稷,补。甘草,益...
· 达斡尔族的捕鱼活动达斡尔族的节日活动
踏着光滑冰面追赶冰下游鱼达斡尔族历来傍江河而居,渔业是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在达斡尔族居住地的江河流域,盛产几十种鱼,达斡尔人熟悉鱼的生活习性。前不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毅松调研发现,达斡尔族在冬季也有渔业活动,他们的穿冰叉鱼、守棚叉鱼、凿冰围网等捕鱼方法独具特色。透过冰层能看清冰下鱼达斡尔语称穿冰叉鱼为“锦里日莫贝”,是初冬时节有趣的捕鱼活动。在天气晴朗的初冬早晨,透过江河湖泊上二指厚的冰层,能看清冰下的游鱼。这时候,达斡尔族人就成群结队地去叉鱼。穿冰叉鱼的鱼叉比夏季用的鱼叉略粗,杆长3米左右。当人们踩上冰面,水中的鱼儿开始惊慌乱逃。狗鱼贴着冰层左右乱窜,其他鱼则向岸边游去。叉鱼者踏着光滑的冰面,追赶薄冰下的游鱼,瞧准机会,举叉刺去,鱼叉穿透冰面,叉中水里的鱼。接着,叉鱼人取下别在腰带上的短斧,敲破冰面,把鱼取出。有时为了追叉逃窜的狗鱼,叉鱼人在冰面上左堵右截,跑上一里多路程才...
· 达斡尔族的节日介绍达斡尔族“阿涅”节
达斡尔语把春节称为“阿涅”,是最为重视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清晨早起,而且要求青少年要自己醒来起床,这样新的一年里就能做勤劳的人。家里长者要在院里放一张桌子,摆肉、酒、点心供品,全家人给“腾格日”(天)、北斗七星、娘娘神、灶神等上香磕头,祈求诸神保佑和恩赐太平丰年。之后,一家人回到屋里,晚辈给长辈请安磕头,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则要祝福晚辈勤劳、向上,多有收获。“阿涅”的早餐一般是肉汤饺子。吃罢早餐,人们穿上新的衣袍,由同辈中年龄大的人带领,到村中老人长辈家里请安、磕头拜年。老人长辈则向来拜年的年轻晚辈祝福,给孩子们一些零钱、糖果和榛子。在本村拜年结束后,人们骑马、坐大轱辘车或爬犁到邻村亲友家拜年。“阿涅”里相聚的人们谈论一年的光景,饮酒助兴,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通常持续到初五。达斡尔族把正月的头几天称为,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马日,初六是牛日,初七是人日。对于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