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族节日 土族的“纳顿节”由几部分组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6
转发:0
评论:0
土族节日土族的“纳顿节”由几部分组成,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1、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派的景象。

  2、傩戏表演

  “会手”歌舞结束后,接着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

  《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老子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军傩戏的表演有好几出,比如《三战吕布》,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生活情景。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运动”,是一波一波欢乐的浪潮。从粮食成熟最早的下川开始,逐村向西,过中川到上川结束。各村都会将节目提前准备好,当村当日表演欢庆完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青海-土族纳顿节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耍”、“娱乐”之意。纳顿节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土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举行,它是土族人喜庆丰收、酬神娱神的民族节日。节会活动由“跳会手”、“跳面具舞”、“跳法拉”等内容组成。土族纳顿节
· 揭秘纳顿节:土族庆祝丰收的节日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一、起源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
· 土族节日土族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春节是土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从腊月就开始繁忙起来,置办年货,杀猪宰羊。民间有“快腊月,慢正月,不过三十不歇脚”之说。在除夕上午,平时借用的家具及其它物件都要自觉送还。下午将庭院打扫干净,张贴春联和钱马,堂屋正中桌上设香案,供福、禄、寿三大神,献上“酥盘”〈酿有红枣的大馒头〉等供品。傍晚,人们到祖坟上烧纸,晚上吃长面条,意为长寿。然后全家团聚,喝酒,吃猪头。子夜过后开始接神,点明灯,放鞭炮。天发亮之际老人们去村庙上香叩拜,然后人人身着新衣给长辈拜年。串亲房及亲戚。正月十五晚上撤去所供神位,焚化钱马。晚上吃肉馅或面油馅的馄饨,在两个馄饨里包进两枚铜钱,谁的碗里画上有铜钱的馄饨,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幸运。在夜幕降临之际,大门外堆放7个小麦草堆子,从厨房内点燃白天扎好的火把,引燃麦草堆,全家老小连续跳3次火堆,以法邪消灾,执火把者口贼“去了!散了!”不停地挥舞着,将火把送至山顶或某个较远距离的固...
· 土族有何传统节日?土族人怎样过节
春节。春节是土族最盛大的节日。节前十多天就开始各种准备,村村户户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饭,唱家曲,给将要出嫁的姑娘举行“戴天头”仪式,各家各户行接神礼,同时还要敬奉灶神和门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后给远方亲友拜年,进行娱乐活动。正月十五年节结束。观经会。亦称“观经法会”,土族语称“蓝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间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届时,人们身着洁衣,到寺院磕长头,点酥油灯,滚忙茶(施舍茶),布施,供饭,转斯古拉(转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观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会上还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射箭等活动。晒佛节。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佑宁寺的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由大经堂檐前直挂到铺有地毯的经堂台阶上。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磕头膜拜,献上供品。喇嘛从早到晚诵经不停。附近的群众纷纷争相赶到庙中观拜。正月十五
· 土族节日土族“花儿会”的传说是什么
丹麻土族花儿会因起源和活动地点在该县丹麻镇而得名。丹麻土族花儿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麻花儿会历史悠久,在青海省境内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直享有盛名。据专家认定,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丹麻花儿会起源于16——17世纪(明代后期),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低俗野曲会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逐步辐射和带动了东沟、东山、松多、五十等周边土族聚居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吸引了民和、大通等兄弟县以及甘肃、宁夏等地区的花儿歌手前来观摩、演唱和交流。关于丹麻镇花儿会的来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