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鄂温克族跳什么舞蹈?鄂温克族天鹅舞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0
转发:0
评论:0
鄂温克族跳什么舞蹈?鄂温克族天鹅舞,鄂温克民族舞称为“努给勒”,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

  鄂温克民族舞称为“努给勒”,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气质。“努给勒”多由妇女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

  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公野猪搏斗舞)等,鄂温克人通过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

  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鄂温克人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

  鄂温克族天鹅舞特色

  “斡日切”鄂温克语意为“天鹅”。斡日切舞是鄂温克族民间娱乐性的舞蹈。传说,清朝中叶鄂温克官兵1000。

  多人受派遣来呼伦贝尔戍守。在一次战斗中,鄂温克兵丁被围困。在十分危急时刻,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震耳的“给咕”、“给咕”的声音,大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敌军误以为鄂温克官兵的援军开到,遂撤兵。原来是成群的天鹅遮天蔽日地飞过来了,使鄂温克官兵转危为安。

  为了表达对吉祥之鸟“斡日切”的感恩和爱戴之情,鄂温克人常在节庆佳日身着盛装,肩披白布似天鹅翅膀,头顶一块红布似天鹅冠,伸展双手上下摆动似天鹅飞翔起落。

  斡日切舞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一般是二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到了高潮时男女可一起下场,多人齐舞,女子居多。每场一开始,以唱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随着曲拍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大。舞步大多颠脚。齐舞时,男女站成里外两圈,面向里(男外圈女里圈),左右伸展双肩,双肘下压,腕部抬起与手平行,手心向下。

  随着节奏一拍一次拉软腕。脚为腿步,男圈左转,女圈右转,并可里外两圈交错。当交错时双手由旁至前到头上,再从头上到前,配合着男“口古”,女“给”交替呼叫。其呼声,恰似“天鹅”从高空降落时的声音,十分逼真,动作优美,形式独特,别具一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鄂温克族舞蹈鄂温克族美丽的天鹅舞
“斡日切”鄂温克语意为“天鹅”。斡日切舞是鄂温克族民间娱乐性的舞蹈。传说,清朝中叶鄂温克官兵1000。多人受派遣来呼伦贝尔戍守。在一次战斗中,鄂温克兵丁被围困。在十分危急时刻,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震耳的“给咕”、“给咕”的声音,大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敌军误以为鄂温克官兵的援军开到,遂撤兵。原来是成群的天鹅遮天蔽日地飞过来了,使鄂温克官兵转危为安。为了表达对吉祥之鸟“斡日切”的感恩和爱戴之情,鄂温克人常在节庆佳日身着盛装,肩披白布似天鹅翅膀,头顶一块红布似天鹅冠,伸展双手上下摆动似天鹅飞翔起落。斡日切舞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一般是二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到了高潮时男女可一起下场,多人齐舞,女子居多。每场一开始,以唱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随着曲拍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大。舞步大多颠脚。齐舞时,男女站成里外两圈,面向里(男外圈女里圈),左右伸展双肩,双肘下压,腕...
· 鄂温克族舞蹈鄂温克族“萨满舞”怎样跳
“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即成为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舞是我国原始萨满教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其表演的场合,一是治病,二是春节期间预祝来年丰收,三是萨满盛会,类似汉区庙会。鄂温克萨满舞的基本特点为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的甩劲不大,步伐多为走步、回旋和蹦跳几种。舞时,边击鼓边念唱祷词或咒词。抓鼓是一种约寸半厚、无把的圆形单面皮鼓。其规格大小,亦可因地因人而异。在南屯鄂温克旗保存的一面萨满抓鼓,它的直径为70公分,厚度为5公分。鼓帮是用榆木弯成,鼓面蒙以兽皮(过去为狼皮)。鼓背面的中心大圈和旁边的小圈用牛角制作,而且圈形完整没有接缝。中心大圈与鼓帮内侧的周边用羊皮细带系牢。另外,在鼓帮内侧的周边上还附有两根粗铁丝,丝上各穿9个小铜钱。舞动抓鼓时叮当作响,与击鼓声融为一体;鼓槌长约35公分,用藤...
· 鄂温克族舞蹈别具特色的鄂温克族萨满舞
“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即成为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舞是我国原始萨满教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其表演的场合,一是治病,二是春节期间预祝来年丰收,三是萨满盛会,类似汉区庙会。鄂温克萨满舞的基本特点为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的甩劲不大,步伐多为走步、回旋和蹦跳几种。舞时,边击鼓边念唱祷词或咒词。抓鼓在舞蹈中的动作非常丰富,技艺性很强。抓鼓的拿法,是先将左手中指(或小指)插入小圈,然后满把抓住大圈。右手拿着鼓槌。这样,双手就可以随意挥舞。鄂族萨满的抓鼓动作可分为碎打鼓、半转鼓、整转鼓等几种,脚下步伐又可以分为走步和回旋步两种基本形式。碎打鼓,是以左手抓鼓竖在胸腰之间,右手拿鼓槌有节奏地敲打鼓面,向四方鞠躬敬神。然后,舞者坐下将鼓面斜仰,在敲完鼓点后,接唱名为“以洛”的请神曲。半转鼓,即鼓面一上一下的反复...
· 鄂温克族舞蹈鄂温克族舞蹈风格简介
鄂温克族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而且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一直流传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节奏悠扬、旋律奔放的猎歌和牧歌总令人逸兴遄飞、心弦激越。鄂温克民族舞称为“努给勒”,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气质。“努给勒”多由妇女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公野猪搏斗舞)等,鄂温克人通过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鄂温克人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
· 鄂温克族的天鹅舞有着怎样的优雅姿态
斡日切,即天鹅的意思。这是一个表现天鹅优雅姿态的舞蹈,流传于伊敏乡一带。相传,古代失散的鄂温克军队曾由于看到天鹅的飞向,而找到了自己聚居的地方。另外,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每个氏族都以一种鸟作为图腾标志,如天鹅、水鸭等。他们对自己氏族的图腾鸟非常虔诚,当图腾鸟从头上飞过时,人们要向空中洒些牛奶以表示敬仰。绝对禁止任何伤害图腾鸟的行为。这种对于图腾鸟的敬仰之情,使妇女们在劳动之余,常在草地上展开双臂模拟天鹅飞翔的姿态翩翩起舞。舞时,脚下只有一个步伐,即“努该里”中的“跟靠步”。两腿自然地屈伸,双臂也松驰地曲折起来分别于两侧一上一下地探出,表现天鹅各种飞态。外探的双臂手腕下垂。当双臂略收时,手腕又随同上翘。有时双臂平伸向前扇动,有时上伸扇动,表现天鹅飞翔的各种姿态。天鹅舞的场面是属于男女合舞的群舞场面,舞蹈时发出“给、咕!给、咕!”的语声,它把舞蹈者的步伐和队形(横飞、斜飞,大、小圈里外穿翔等队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