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历史 撒拉族人的姓名有何文化
撒拉族历史撒拉族人的姓名有何文化,撒拉族的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又吸收了不少汉、藏、回等兄弟民族的文化。撒
撒拉族的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又吸收了不少汉、藏、回等兄弟民族的文化。撒拉族虽然属语民族,但她的文化与同一语族的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民族文化有较大的差别。
撒拉族与、哈萨克、柯尔克孜等语民族具有明显不同的是以汉姓为姓。据传说,撒拉族先民初来循化时,如其创始人尕勒莽、阿赫莽兄弟的名字均为语民族常用之名。
元亡明兴,原世袭达鲁花赤的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被封为土司,并将“神宝”改为“韩宝”,自此,撒拉族使用汉姓,而韩姓则成为撒拉族的根子姓,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
撒拉族及其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其先民初来循化时人数极少,然而,她不仅未被相邻的大民族融合,反而把周围的回族、汉族、藏族等吸收过来,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民族共同体,这在民族史上是罕见的。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撒拉族强健、刚直、勇敢、善战,邻近民族愿与之共处,共同抵抗外敌;二是他们初来时,因属于色目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优待,并封官授爵,明代以后,又一直委以土司之职,土司所辖之民,逐步融为撒拉族。
撒拉族的文化是由多层次积淀、整合而成的。
从其文化来看,他们的文化由三个层次整合而成。
最早的一层文化属于游牧、狩猎文化,仍保留不少;其次是文化层,是他们信奉教后形成的;第三个层次是他们定居循化之后所吸收的藏族、回族、汉族等外族文化,这在语言行为、生活习俗乃至心理等方面都有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撒拉族习俗撒拉族有何生育习俗
撒拉族在过去没有节育习惯,因此许多家庭都是多子女。由于农村传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重视生男孩,但也不歧视生女孩,认为这一切都是所决定的。婴儿出生后,主人家就向亲友和邻居们报喜,并请阿訇举行宗教仪式给婴儿取名。与过去相比,现在撒拉人的名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史料记载,早期撒拉人名字是在本名之前加父名而成的,如阿干汗·尕勒莽、尕勒莽·奥买尔、奥买尔·顺宝、顺宝·萨都喇等。后来,婴儿出生时,根据父亲或爷爷的年龄来取名,如父亲25岁得子,就取名二十五,若是28岁得子,就取名二十八,30岁得子,就取名三十(十音发喜音),或者根据爷爷的年龄取名,以这种方式取名的在目前老人中还不少,如称自十的(四十),称四十六的,四十九的等等。也有的以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取名的,如婴儿生下来时重三斤,就称三斤,重五斤,就称五斤。有的以婴儿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如星期五出生的男孩称主麻,女孩称居玛姑等,若婴儿出生之日为节日...
· 撒拉族历史撒拉族的“艳姑”究竟有多美
“艳姑”在撒拉语中是“新嫁娘”的意思。心灵手巧、善良朴实是她们美丽韵味的真正内涵。她们手工制作的各种撒拉族小吃令人垂涎,炒面、凉粉、酿皮、牙而玛、炒麦、麦梭、盖碗茶、手抓肉等早就名扬天下。循化是中国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但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和平聚居的大家庭。走在循化街头,可以看到头戴墨绿色、黑色盖头的撒拉族“艳姑”,也可以看到红袍加身的“阿卡”(藏族),而点缀其中的则是穿着时尚的俊男靓女。撒拉“艳姑”是循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继承了中东女子玉一样洁白的皮肤、丰满婀娜的身段和清澈明亮的眼睛。在古老的街道上,如果你与她们擦肩而过,你会情不自禁地回头凝视,而披着墨绿色盖头的她们早就羞涩地低下了头。少女变成“艳姑”的必修课之一是刺绣。她们把绣枕头、绣袜底、绣鞋帮、绣围裙、绣荷包和绣兜肚当成农闲时的消遣。在男女结亲的日子里,新娘会将自己的绣品赠送新郎作为信物。近年来撒拉族的民间艺人将刺绣工厂开到了...
· 撒拉族习俗撒拉族人去世后有啥习俗
亡人去世后的一两天内,在亡人家里一般不烧火做饭,尤其是亡人去世的房间三天内不能以饭食待客,自家人也不能外出做客。当亡人家属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时候,其“孔木散”和“阿格乃”轮流将饭食送来,并且他们自动来到亡人家里,帮助砍树、劈柴、捣小麦,安置大锅,宰羊煮肉等,替亡人家属准备善后工作,减轻亡人家属的负担和悲痛。埋葬亡人后的第三天,亡人家里煮好麦仁饭,炸好油香,一般在晨礼结束后,把清真寺里做礼拜的人都请到家里吃饭,意在用这种方式“搭救”亡人,祈求能减轻对亡人的惩罚。由于教派的不同,部分撒拉族人吃完以后要诵经祈祷。这种请客活动一般会持续二十几天,甚至四十天。待客饭食多为油香、包子、碎饭、碗菜、大米稀饭等。在亡人去世后的第三天,之后的第七天(称头七),再后的第七天(称二七),再后的第七天(称三七),以及去世后的第四十天、第一百天、周年都要煮麦仁饭,请全村人来吃。做这种麦仁饭,先将小麦用杵臼捣去麸皮,...
· 撒拉族建筑撒拉族民居有着怎样的历史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孟达篱笆楼历经明、清、民国约四百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然如故。篱笆楼分上下二层,上层设卧室、贮藏室、沐浴室等,楼底房间内阔廊窄,设作牲畜圈,具有羌族的特点。楼体框架用山中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山中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黑土草泥,其上再涂以白土泥,墙体中间为空,这种方法即节省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较强,在建筑过程中撒拉先民充分考虑了当地实际情况,即在孟达地区,坡陡平地少,林木多,建篱笆楼取材方便,又不占土地,整个建筑布局美观大方,合理科学,充分体现了撒拉族农民的勤劳智慧,这座古老的撒拉族民居,是撒拉族地区唯独遗存的明清民居建筑。近几年,日本、美国、香港、台湾为国内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拍照。清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东迁历史古老的...
· 撒拉族文化撒拉族的语言文化简介
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语组,按形态结构分类,属粘着语类型。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语言学家格里姆曾说:“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这里的“历史”包含了社会、经济、法律、民俗等许多方面。撒拉族虽然在历史上使用过自己的文字“土尔克文”,但未能全面普及。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分街子、孟达两种土语,孟达土语里较多地保留着古代撒拉语特点。在撒拉民族语言中,除借用较多的汉语词汇外,还保留有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并且包括一些藏语借词。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至18世纪时,这种“土尔克文”不仅用于宗教方面的注释经文、翻译经典、进行经堂教育,而且成为社会通信、书写契约、纪事立传、着书立说的应用文。至今,撒拉族民间还保留着用这种文字书写的有关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一些文献(手写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