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鄂伦春族族源及历史演进 鄂伦春族的历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87
转发:0
评论:0
鄂伦春族族源及历史演进鄂伦春族的历史,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在我国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一源说于北室韦人;另一源说于女

  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在我国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一源说于北室韦人;另一源说于女真人。但是从我国古代史籍记载中分析,与鄂伦春族有比较直接关系的古老民族,是南北朝时期活动于黑龙江流域的“室韦人”。室韦人在当时泛指黑龙江流域的所有民族。室韦分五部,即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和大室韦。

  其中的钵室韦与鄂伦春族有着极其相近的地方。首先,从居住方式上,《北史》记载钵室韦“人众多北室韦,不知为几部落。用桦皮盖屋,其余同北室韦”。而“桦皮盖屋”是鄂伦春族一直保留的一种居住方式。据史料记载,钵室韦人与北室韦是相同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经济生活上,“饶獐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取鱼鳖”,“皆捕貂为业”。这种渔猎经济正是鄂伦春族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室韦人“骑木而行,偌即止”。这种在雪地使用的滑雪板曾是鄂伦春族广泛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钵室韦称氏族为“穆昆”,称氏族长为“穆昆达”。“莫何弗”可能就是“穆昆”的对音。种种情况表明,鄂伦春族是当时散居在黑龙江流域的钵室韦“不知为几部落”中的一支。

鄂伦春族族源及历史演进 鄂伦春族的历史

  鄂伦春族从元朝开始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元朝秘史》和《黑龙江志稿》中都有“林木中百姓”的记载。“林木中百姓”泛指居住在森林中的民族,其中就包括鄂伦春族。

  从清初起,则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鄂伦春族历史。

  “鄂伦春”这一族称,始见于清初的文献记载。如“俄尔吞”、“俄罗春”,最后统一称为“鄂伦春”。关于鄂伦春的名称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因为鄂伦春语将“山顶”称为“鄂伦”,“人们”称为“春”;二是他们把驯鹿也叫“鄂伦”。因此“鄂伦春”也有“使用驯鹿的人”的意思。

鄂伦春族族源及历史演进 鄂伦春族的历史

  从康熙二十二年,即从1683年起,鄂伦春族就开始陆续被编入满洲的旗佐组织。当时被编进八旗组织,须征战服兵役的,称为“摩凌阿鄂伦春”,意为骑马的鄂伦春人;不服兵役,散居在山林中只向清政府纳贡的鄂伦春人称为“雅发罕鄂伦春“,总为步行的鄂伦春人。

  鄂伦春族聚居在大小兴安岭。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还有众多蜿蜒流淌的河流。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最适宜狩猎生活。居住在这里的鄂伦春人,无论在清代的征战中,还是在反抗沙皇俄国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治七年,即1871年,清政府为加强北方各民族的管辖,按照鄂伦春族居住的各河流,分设了五路八佐,即:库玛尔路,管辖居住在呼玛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下设三佐。

  阿里路,管辖居住在阿里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下设一佐。

  多普库尔路,管辖居住在多普库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下设一佐。

  托河路,管辖居住在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下设一佐。

  毕拉尔路,管辖居住在毕拉尔河流的鄂伦春人,下设两佐。

  光绪八年,即1882年,清政府又把鄂伦春由上述的五路八佐,改为五路八旗十六佐。光绪三十三年,即1906年,又将鄂伦春人编为四路八旗十六佐,即:

  库玛尔路,下分四旗八佐,即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每旗又分为头佐和二佐。库玛尔路属黑龙江城副都统管辖。

鄂伦春族族源及历史演进 鄂伦春族的历史

  毕拉尔路,下分两旗四佐,即正黄旗、正红旗;每旗又分为头佐和二佐。毕拉尔路也归黑龙江城副都统管辖。

  阿里、多普库尔路,下设一个镶红旗,也分头佐和二佐。阿里、多普库尔路,下设一个镶红旗,也分头佐和二佐。阿里、多普库尔路属墨尔根副都统管辖。

  托河路,下设一个镶蓝旗,也分头佐和二佐。托河路属呼伦贝尔城副都统管辖。

  清政府管理鄂伦春族的路佐组织,到民国时期和日伪统治时期仍继续沿用,只是上属关系有所改变,如四路中的库玛尔路、毕拉尔路和阿里、多普库尔路属黑龙江省旗务科管辖,而托河路则由海拉尔蒙古衙门管辖。

鄂伦春族族源及历史演进 鄂伦春族的历史

  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也和其他各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直到1949年解放以前,鄂伦春族刚从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进入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阶段。鄂伦春人的家庭公社叫“乌力楞”。“乌力楞”内的小家庭是由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乌力楞”是鄂伦春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族长经民主选举产生,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所获猎物按户平均分配。

  由于交换的需要和铁器、枪支及马匹的使用,鄂伦春族的原始氏族社会发生了变化。生产工具变成私人所有,出现了私有财产。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从家族公社中分离出来,并逐渐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基本单位,转变成为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即使出现了私有制,鄂伦春族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阶级分化,仍处在原始氏族公社末期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转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鄂伦春族
历史公元5世纪前,古鄂伦春人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氏族按照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沿水居住。史书记载的“沃沮”、“乌素固”、“靺鞨”、“钵室韦”等都与鄂伦春族有关。三国志:“无大君主,有邑落长帅。”,《魏志》曰:‘东沃沮……无大君王,世世有邑长。……今诸邑落渠帅称三老臣,句丽置其中大人为使,又置大家以统之,税其貂布食物、美女婢妾。’5世纪初,鄂伦春人进入氏族封建制,其生产生活领地的划分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有观点认为辽国之前鄂伦春族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还包括渤海国的粟末靺鞨族(渤海人)人。渤海国灭亡后西迁的“乌素固”人、“移塞没”人、“西室韦人”,是那些迁移到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乌古人,也就是鄂伦春的先民。他们语言与鄂温克人一样是北通古斯语。他们分库马尔与毕拉尔二部落,下有氏族。也有使马与使鹿之分。语言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埃文基次语支。元音根据舌位分阴、阳两...
· 鄂伦春族的特产鄂伦春族的工艺品
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桦皮文化。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是鄂伦春人剥取桦树皮的季节。他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长方形的桦皮顺树干慢慢撕下。来年,这棵树又能生出新的桦皮。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巧匠。他们人人都能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的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案。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中型的有盆、帽盒、针线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
· 鄂伦春族的春节怎么过鄂伦春族的节日
鄂伦春族的春节怎么过在一个月之前就准备好过年的肉食米面等。在外狩猎和出门办事的人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除夕,太阳一落山,每家每户,门前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红火、美满。吃团圆饭前,老人打开各种神龛,带领全家人上供、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安康。过后,还要到十字路口为故去的人烧纸磕头。这一切仪式完成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鄂伦春人还有守岁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精神饱满。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鄂伦春族人民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害,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 鄂伦春族服饰鄂伦春族女子服饰的介绍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这种帽子几乎不离身。这种狍头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体现了鄂伦春族老乡的智慧。皮袍:鄂伦春语叫“苏恩”。多以冬季猎获的狍子皮缝制而成,分男女皮袍两种。男皮袍稍短些,一般到膝盖,前后开衩。女皮...
· 鄂伦春族的民族乐器鄂伦春族的乐器艺术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民族乐器,主要是“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和“文土文”(手鼓)。此外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朋奴化”:即口弦琴,鄂伦春族主要的乐器。形状类似镊子,呈椭圆形。音量不大,音域较窄。吹奏时,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尖,发出震颤声。它能够吹奏各种曲子,也可摹仿各种鸟鸣声。可独奏,也可合奏。鄂伦春族音乐特色鄂伦春族民歌多为五声羽、宫调式,其次为徵、商调式。五声音阶中的偏音多作经过音使用。在黑龙江黑河地区的鄂伦春族民歌中有六声音阶出现。鄂伦春族民歌多为单乐段,由两句或四句构成。旋律以连续四、五度大跳音程进行为典型乐汇。节奏有二拍、四拍、三拍等,亦有不规则节奏及混合拍等,但散板极为少见。鄂伦春族民歌的传统唱法中,长音一般平直,无颤音或波音,只在开头和结尾有装饰音。歌曲变体较多,一曲多词现象相当普遍。歌词多采用头韵,音乐和歌词结合自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