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保安族的族称与族源 保安族的历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9
转发:0
评论:0
保安族的族称与族源保安族的历史,保安族自称“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

  保安族自称“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或“回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这一名称系源自几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县境内的“保安城”之名。

  关于保安族的族源问题,较有代表性说法有两种:

  1.蒙古人说。保安族是元明时,一支信仰教的蒙古人随西域亲军东来,最先在今青海同仁地方驻军垦牧,与周围的藏、汉、土、回等民族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其主要根据是:

  (1)从语言看,保安语与蒙古语族诸语言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并有45%的词汇和蒙古语为同源语词。

  (2)从史籍记载看,元明时就有一部分信仰教的蒙古军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一带驻军屯田放牧。

  (3)从习俗看,保安族善骑术、好枪械和摔跤,以及部分保安族人忌大年初一早晨酒扫、孩子哭闹等习俗,都与蒙古族有一定关系。

  2.色目人说。保安族是以信仰教的色目人为主,与蒙、藏、回、土等族,从十三世纪起,逐渐融合而形成。其主要根据是:

  (1)从宗教信仰看,元初驻扎在今青海同仁地区的西域亲军,包括被征调的青壮年男子、被俘的妇孺、随军的工匠、商人等都是信仰教的。

  (2)从经济看,保安族善于经商,这与当年信仰伊教兰教的色目人中的商人传统有关,而保安族人民所擅长的打刀工艺,则与元朝蒙古军中有西域回回工匠有很大的关系。

  (3)从体质看,保安族人体格健壮,多胡须,性格强悍,与色目人相似。

  (4)从饮食习俗看,保安族精于制作的油香、馓子、凉面等面食,正是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

  保安族历史

  自元代起,蒙古人开始进入西北藏区。13世纪中叶,随着“西域亲军”的东来,保安族人原来居住的青海同仁地区,始成为人们过往的交通要道。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同仁原隆务镇附近设置“保安站”,修建保安城。并设守备驻防,置都指挥管理同仁的十二族。

  明末清初,保安地区已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各个民族小聚居的“四寨子”,即尕撒尔、年都乎、吴屯和保安。保安族人主要聚居在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时称“保安三庄”,隶河州卫。当时的保安族社会有所发展,人口增加。

  雍正七年(1729年),因土千户王喇夫抗清,川陕总督岳钟琪调河州副将,保安堡番兵被遣散,改设把总,属西宁镇统辖。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隶属循化营,由兰州府统辖。

  咸丰、同治初年,由于保安城内清朝地方官员在保安与土、藏、汉等民族之间,利用水利灌溉的争抢,从中挑拨离间,加之当地隆务寺主及封建主的欺压,保安族被迫举族东迁。先是迁至青海循化居住三载,后又东迁到今甘肃积石山下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尕撒尔人居大墩,保安城的妥加人居梅坡,下庄的保安人居甘河滩,尕马家的保安人最后定居高李村。他们迁到该地后,仍继续沿用原住地名称,称大墩、梅坡、甘河滩为“保安三庄”。从清末至民国,保安族地区处在地方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的统治之下。1930年时行保甲制,该地区被划为两保,每保十甲。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发生了深刻变化。1981年,与东乡族、撒拉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小积石山东麓成立积石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保安族服饰保安族的男坎肩与女盖啥样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如今,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
· 保安族历史保安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饮食食用的牛羊和家禽,须由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屠宰,忌吃一切动物血和自死之物,忌吃一切凶禽猛兽之肉。舀水、舀饭不能用反手。忌在水源头洗澡、洗衣服。其它习惯与当地回族相似。居住保安族一般是整村连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平房;有出檐和翘檐之分。出檐房比翘檐房多一道檩柱,比较宽敞。正房座北向南,一门两窗。喜睡热炕,炕上多铺毛毡。炕墙周围多装围板,挂炕围。炕的贴墙安放炕柜或板箱,装衣着杂物;被褥叠放在上面,家家备有炕桌,有的家还有高、低八仙桌,供吃饭、喝茶、待客用。房内多贴字画,以阿文对联和“克尔白图”最为讲究。院内多植果树、花木,并种有蔬菜。牲畜圈棚、鸡舍、草房、厕所多在侧后院,勤于打扫。婚姻保安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作亲时,即由男方准备好茯茶、四色礼和衣料,送到女家定亲,叫做“送定茶”,送过定茶的姑娘不再相亲,达到结婚年龄,由女方家长和媒人商定彩礼,通知男方,按商定数额逐一办理。送礼...
· 保安族
保安族人口分布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1年成立)的大河家和刘集两个乡,少数散居于毗邻的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循化县和新疆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保安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带色部分,表示为世居省份)语言保安语是保安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作为交往工具。文化习俗保安族一直实行土葬、速葬,仪式简单。文化方面保安族书面文学空白,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包括“花儿”、号子、小调等,擅长丝竹乐。腰刀“保安刀”,制作技艺高超,精致美观,种类繁多,是保安族特有的手工艺品。
· 保安族“波日季”腰刀的传说保安族的传说
从前,保安人居住在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人蓄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过着美满的生活。可是有一年这里闹了灾,不是旱灾,也不是水灾,而是魔鬼在作怪。三天两头,庄子里就有一两个姑娘丢失。于是姑娘们吓得心惊肉跳,提心吊胆,连白天都不敢出家门;人们没心思下地去劳动和喂养牲口,地荒了,牲口瘦了,原来生机勃勃的庄子,变成死气沉沉的。住在村东头的铁匠哈克木,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就不信任制服不了魔鬼;一天半夜,他一个人手握腰刀藏在魔鬼出没的洞口,在三更时分,忽听一声“呀、呀”怪叫,只见魔鬼从洞里跑出来。“害人的怪物,今天让你知道知道我哈克木的厉害!”哈克木大声喊着举刀向魔鬼头上砍去,但是,任凭他怎么砍也没伤着魔鬼一根毛,它还大笑着向庄子奔去,这天夜里庄内又是通宵没得安定。哈克木没有制服魔鬼,整天无精打采,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有一天晚上他没吃饭就上炕躺下了,迷迷糊糊看见眼前来了一位白胡子阿爷说道:“哈克木...
· 保安族的民族节日保安族有哪些节日
保安族节日—浪山节保安族人民特别喜欢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们都要带上面、油、肉、锅、帐篷等,到河边、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游,过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这俗称为“浪山节”。保安族节日—圣纪“圣纪”也是保安族的宗教节日,它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沙特阿拉伯古来民族,公元570年“热必欧里暗卧里月(教历3月)”12日诞生于沙特的玫加城,诞生前两月丧父,6岁丧母,8岁丧祖父,依靠叔父为生,并为人放牧,12岁替人经商,40岁开始传教,63岁(即公元663年“热必欧里暗卧里”月12日)病逝于麦地那。穆斯林便把这个日称为“圣纪”。按教历,如1981年的“圣纪”是元月18日,1982年的“圣纪”是元月8日,这就是我国教的“圣纪”时间也不能固定的原因。保安族群众在每年“圣纪”的这一天,宰牛、宰羊,诵读《古兰经》赞颂穆罕默德,进行集体纪念活动。保安族节日—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