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阿昌族历史 历史久远的阿昌族创世传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阿昌族历史历史久远的阿昌族创世传说,据阿昌族创世史诗传说,开天劈地的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人的祖先。为了感谢他们的

  据阿昌族创世史诗传说,开天劈地的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人的祖先。为了感谢他们的大恩大德,每当一年的初春或桑建花开的时候,阿昌人都要舞狮舞象,跳着阿露窝乐举行祭祀活动表示纪念。

  据阿昌族创世史诗传说,开天劈地的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人的祖先。遮帕麻编好了天,撕下左边的乳房造了太阳,撕下右边的乳房造了月亮;遮米麻扯下喉结当梳子,拔下腮边的胡须做经线,扯掉下巴的胡须做纬线,织好了大地。他俩又共同创造了人类。遮帕麻教给男人在白天渔猎和耕种,遮米麻教给女人在夜晚熟食和纺织。他俩还教会人们饲养和结绳记事。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暴风雨突然席卷了大地,洪水淹没了所有的村庄,到处一片汪洋,人类陷入了苦难的深渊,遮米麻连忙从大地上抽下三根地线缝好了东、西、北三边的天地。剩下南边的天地没有线缝补,遮帕麻和遮米麻便决定在拉涅旦造一座南天门,用它来挡住南边吹来的风雨。遮帕麻带起神兵神将和三千只白鹤到拉涅旦造南天门去了。

  遮帕麻走后,遮米麻就领着东、西、北三面的人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人类才离洪水,又遇到了更大的灾难--火神和旱神腊訇降到了大地的中央。这个魔王嫉恨遮帕麻和遮米麻创造了人类并给他们自由与幸福,便专门制造灾难,以毁灭幸福为乐。他造了一个假太阳订在天幕上,不会升,不会落,烤干了水塘,晒枯了花草树叶,又把人类推入了火海之中。

  在大地上的生灵面临毁灭危险的时候,遮米麻派水獭猫去请来了遮帕麻。遮帕麻用魔法战胜了腊訇,把他碎尸万段,又制作了一张巨大的弓和箭,射落了假太阳,人类又获得了新生。

  为了让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遮帕麻和遮米麻将创世史诗传给活袍(巫师)以后,便飞上了天空。遮帕麻骑上了月亮,遮米麻骑上了太阳,白天,遮米麻俯瞰着大地;夜晚,遮帕麻巡视着太空,保卫着人类的安宁。此后,人类居住的地方,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人们和睦相处,相爱相亲。

  这样的日子一代代传下来,可是,传到九百九十代时,恶魔腊訇的阴魂又还阳了。他痛恨遮帕麻和遮米麻把他碎尸万段,吃了万年的苦头,便投生为一个三嘴怪人,一张嘴要吃天,一张嘴要吃地,一张嘴要吃人。他还使出妖法,把人间的水井沟河全都弄干。人们想摘片树叶来咀嚼,叶子也是干的。他每天要吃九个童男童女,想重新毁灭人类。人们全都拿起棍棒刀叉和他拼死搏斗,但仍然不能打败三嘴怪人。

  后来,一个专司传唱创世史诗的年青活袍(巫师)身背硬弓,翻山越岭去寻找救星。他翻过九十九座山,一路上他射杀了凶恶的大雕,战胜了猛虎毒蛇,历尽千辛万苦。他坚忍不拔的意志感动了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二位始祖便幻化成两位白发老人,前来赠送降魔的法宝。

    遮米麻送给他一葫芦圣水,遮帕麻折给他一枝开满白花的桑建(椎栗树)说:“水是圣水,花是神花,桑建树是降魔棍,无论什么恶魔灾难,只要用桑建树枝蘸圣水洒去,就可以消除。”

  活袍接过圣物,用桑建树花蘸着葫芦里的水一路洒去,花草树木全部复活,整个人类全部复生,大地又是一片清凉。三嘴怪人终于被制服了。为了感谢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创世之功和多次挽救人类的大恩大德,每当一年的初春或桑建花开的时候,阿昌人都要舞狮舞象,跳着阿露窝乐举行祭祀活动表示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阿昌族历史阿昌族的历史文化是怎样体现的
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余人,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历史“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的自称。先民早期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
· 阿昌族文化阿昌族“活袍调”有何历史来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仍然程度不等地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因而也就有了原始宗教祭司(也称经师、巫师)的存在。像景颇族的“董萨”、哈尼族的“贝玛”,彝族的“毕摩”等等,他们在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宗教民俗活动中仍然发挥着作用。主要聚居于德宏州的阿昌族也在此列。大概在公元二、三世纪时,处在游牧时期的阿昌族早期原始氏族部落中就有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萌芽,此后随着民族迁徙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阿昌族原始宗教的最高祭司被称为“活袍”,主要从事祭神送鬼等宗教祭祀活动。阿昌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口传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以祭祀歌和叙事歌的形式,由“活袍”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通过唱诵代代传承下来的。因为活袍唱诵时用的是“活直腔”这种专门的乐调和声腔,于是当地百姓称它为“活直腔”,也叫做“活袍调”。活袍和他们的“活袍调”现在主要存留在德宏州梁河县的阿昌族聚居区,少量保留在潞西市江东乡高埂田的...
· 阿昌族历史阿昌族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史
阿昌族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人们在水稻种植方面总结出了一种寄身的载培方法。“寄秧”即将秧苗载培后的20天左右,再次拔起掐去老须根,再插进稻田,经过两次载植的秧苗,生长肥壮,产量增高。水稻的种植工序分为犁板田、做秧田和撒秧子、栽秧、薅秧、施肥、割谷等。犁板田讲究的是“三犁三耙”和“深翻细耙”,即犁起板田之反,耙头方;栽秧前铲埂子时犁三耙”和“深翻细耙”,即犁起板田之后,耙头方;栽秧前铲埂子时犁二道,耙二方;到上埂子(用泥敷补埂子)后钞田(翻泥块和碎泥块)耙三方。接着就栽秧。从犁板田开始到栽秧为止,要犁三次,耙三次,共六次。做秧田和撒秧子,秧田要整理三道,第一道犁田,同时施一次牛粪,第二道带水闯垡子和施一层绿肥,第三道是平整秧田,随即撒秧子。秧田要整理三道,第一道犁田,员时施一次牛粪,第二道带水闯垡子和施一层绿肥,第三道是平整秧田,随即撒下种籽。撒种的时令是农历四月份,立夏时节撒头水...
· 阿昌族宗教阿昌族的信仰是什么
户撒阿昌族和傣族一样,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等。一些较大的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佛爷(大和尚),群众轮流供给饭食。群众供养佛爷以及宗教节日的布施,耗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仅有四十三户人家的芒弄寨的统计,全寨每年宗教支出约三万余斤稻谷,平均每户负担接近七百斤。梁河阿昌族,受汉族、白族的影响较多,祖先崇拜比较普遍,埋葬死者的墓地要请地师看风水,给死者树碑立墓,七月半也照附近汉族风俗给祖先“亡魂”烧纸钱等。但他们仍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他们认为人有三个“魂”,人死后一个随尸体送往坟上,清明节祭它,一个供在家里,一个送回祖先发源地,多沿他们南迁的路线送往腾冲境内,近代已很少往北送,而是就地送往附近城院庙。阿昌族的村寨,一般都有一座庙,里边供奉山神、土地、孤寡仙人等。有少数寨子的庙里是供本民族的“寨头宫”,也有些寨子是山神、土地、寨头官(土主)同时供奉。对...
· 阿昌族祭祀活动阿昌族怎样祭秋神
阿昌族地区的广大乡村,有春节祭祀秋千神的习惯。每年的春节,村村寨寨,都要虔诚祭祀秋神。每年春节初一,去砍清一色的栗树,初二举寨树立秋杆,一直到正月十六撤秋,送谢秋神止。祭祀秋神仪式,相当繁琐,十分隆重,非常具有民族民俗、历史人文、传统文化价值。滇西阿昌族地区,当年有儿子结婚的人家,约定俗成是当年组织祭祀秋神活动的秋头。春节除夕,秋头要逐家逐户,去敬烟邀请大家帮忙助力。初一清晨,秋头要准备好祭祀品,置办好谢山神的鲜肉一小块、糖两坨、粑粑几块、米酒一小瓶,纸钱、香烛一对。组织乡村父老敲锣打鼓,将乡村扛秋男子欢送出寨门,前往远山砍秋杆。初二,由秋头邀请寨长、寨中长辈,组织父老乡亲,树秋架,祭祀秋神。树秋时,阿昌男子没有使用任何安全保护装置,赤手空拳,在高高竖立起来的秋千架上,操作自如,令人肃然起敬。祭祀秋神活动,通常是在寨佬、寨长,或者在男性长者主持下,敲锣打鼓,杀鸡备酒,伴随全套礼仪和精美祭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