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农业 普米族农业发展史简介
普米族的社会经济,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农业是普米族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在封建领主制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较缓慢。普米族在长则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与周围的汉、白、摩梭等民族同处于犁耕农业阶段。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犁、锄、刀、镰、斧等。
其它生产工具还有用来打稗子、燕麦。蚕豆、青棵、四季豆等的连枷,用来打养子的短棒及钉耙、木锄、竹背斗、簸箕、筛子、风箱、石磨、木石臼、木锤等。以上农具,木质的一般农家都能自制,铁质的大多购于外族或外地。
普米族大多居住在半山区和山区,耕地有水田、旱地和山地三种,以山地为主。种植农作物因地而异,有:水稻、青棵、玉米、燕麦、马铃薯。大麦小麦。四季豆、黄豆等等。水田种植水稻、稗子、大麦、小麦、蚕豆、碗豆;旱地产玉米、四季豆、黄豆、马铃薯等;山地种养子。燕麦及麻等,作物一般年收二季,有的只收一季。
在普米族种植的农作物中,玉米播种面积约60%以上,为普米族的主粮,也是酿酒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品种有黄包谷、干子黄、马牙、花包谷、大白籽、糯包谷、二白籽、小白籽等,稻谷次之,品种有白\红、糯\麻四种。
普米族旱地实行轮作休耕制,其轮作方法有三种:一是第一年小春种蚕豆,第二年种玉米,第三年复种蚕豆;二是第一年大春种玉米,第二年种蚕豆,第三年种玉米,第四年种小麦,在轮种中插种豆科植物,能增加氮肥养分,作物收成好;三是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玉米,循环进行。为保证主食来源,此种耕作方式应用较普遍。
在永宁地区,旱地一般第一年种稗子,第二年种小春,第三年换种燕麦。间种,又叫套种,是在同一块地里每年间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群众多数是在田边地角或玉米地栽种南瓜。黄豆、向日葵等。在农业生产中,普米族常用绿肥、厩肥、草灰肥等,一般不施人粪。
农事活动安排和劳动力分工:普米族有自己的农事历法,他们根据海拔地势差异,气温雨量的变化,结合观察花开、鸟鸣、下雪等物候征兆,合理地安排一年四季的农事节令和生产程序。
农业劳动以个体小家庭为单位,进行集体生产,男女老少之间有性别年龄的自然分工,成年男子担任犁地、收割、制作农具。砍柴、打房板、狩猎、赶马、经商等,妇女参加田间平地、积肥、放水、薅除、收割外,还承担推磨。煮饭、纺织、饲养牲口等繁重的家务劳动。老年人在家编织箩筐等用具,兼管幼儿。年龄稍大的儿童守护庄稼、协助搬运,平时负责放牲口。农忙季节,群众中有互换工的习惯,主要在缺乏耕牛和劳动力的农户之间进行,不计报酬。
普米族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菠菜、芹菜、葱、韭菜。圆根、萝卜、苕(薯)、黄瓜、南瓜、茄子、辣椒、大蒜等。经济作物有:大麻、向日葵、油菜等。经济林木有:犁、核桃、花红、黄果。石榴。花椒、樟木子、漆树等。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坡地改梯地,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改良农作物品种。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使广大普米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以区内普米族聚居的宁蒗县为例,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现价)达24 41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现价)12 27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人 14 412万元,地方财政收人 1338万元,职工平均工资6 741元,农民人均纯收人424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