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是怎样“喊魂”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1
转发:0
评论:0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是怎样“喊魂”的,普米族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每当人失去三魂七魄时,人就会表现得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每当人失去三魂七魄时,人就会表现得奇怪 异常。时常惊骇不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噩梦不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每当有这种种 情形出现,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术的道士拆字算命,也就是看八字,然后在道士推算出的吉 日择时进行喊魂仪式。

  普米族的喊魂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据调查,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的有以下三种:

  龙洞边喊魂 普米族认为,人们从龙洞里汲水喝或从龙洞边经过时,不小心 犯了龙王神的忌讳,龙王就会将其魂魄拘禁起来。这时就要请族中法术最高的道士若干人, 到龙洞边去喊魂。喊时需用一个鸡蛋,一块猪肉,一定数量的果品,一块木板,木板的一头 要用刀削尖,分别用红、绿、黑三种颜色画上牛、马、羊图样,削尖的一头插在龙洞内。从 家里出发时,道士肩上斜挎一块一丈长的红布,吹起海螺,直到喊完魂回家,把红布挂在香 水案上。从家里出发时,还要带一个铜香炉,香炉内插满柏香,到了龙洞边,点燃柏香,开 始喊魂,直到柏香燃完为止,才结束喊魂仪式。据说龙王菩萨由十六尊大神组成,其中男神 九尊,女神七尊。道士喊魂时要将这十六尊大神一一请完,喊时不仅要喊落魂从本名,而且 要把全家人的生死祸福,六畜兴旺全部祈祷完。祈求十六尊大神将落魂人的魂魄放回。

  同时请求龙王菩萨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喊魂结束后,将所带食物置于龙洞边,祭献给 龙王菩萨享用。据说龙王菩萨忌血类,因而不能杀鸡猪等牲畜。

  送面人喊魂 有一个道士,若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也有请两三个道士的, 用一只鸡或一只羊,并用苦荞面做成八个面人,分送八方。

    据传南方代表的是岩石,因而面 人要做成龙样;东方代表树木,面人做成人样,要身穿白衣;北方代表狗,面人就做成狗头 样;西方代表不干不净之物,用一枚铜币或是锡币、铁币(不能用纸币)压在面人心窝;另外 四个面人分别送东北拐角两人,西南拐角两人。要用一碗水饭,丢上一个荞粑,把十二属相 一一喊完。喊到哪个属相,就说是哪个属相把人的魂魄找去,使人不得平安,请求其将人的 魂魄放开,使人从此平安长寿。

  用米和鸡蛋喊魂 用一碗米、一个鸡蛋,由病人呵三口气,将鸡蛋从病人头 部一直滚到脚,要滚遍全身,然后将鸡蛋竖放在米碗里。这种喊魂不请道士,由家中年长者 (一般是母亲)喊,连喊三个晚上,有两种喊法:一是在天黑时喊。母亲等天黑了,家人全部 回来,关好牲畜后,端上装有鸡蛋的米碗,须到家里的正大门前喊。喊时一脚要踏在门槛上 ,一边呼唤病人的名字,一边唱喊魂曲。

  普米族的喊魂仪式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对灵魂的信仰崇拜。他们相信人的肉体和灵魂是 分离的,即使肉体死去了,人的灵魂还是永远活着的。

    在他们“人有灵魂”的观念支配下, 他们相信,人活着是因为灵魂附着在其身上,病人精神不振,噩梦不断是灵魂脱离了人的身 体。因此要把人的灵魂从失落的地方呼唤回来附在人身上,病才会好转。于是,就有了以下 种种有趣的喊魂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过年习俗简介
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过完人的生日为止,要七八天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兰坪一带有杀年猪宴亲的习俗,不论来客多少,总要馈赠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头汤,以示“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腊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长主祭“门神”,敬“锅庄”,然后全家老小围拢火塘吃团圆年饭。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以供品祭锅庄,祭龙潭。所念祷词,提及同氏族内各家族祖先亡灵和自家三代列祖以及各路名山大川的名字,表示迎新年祈丰收。宁蒗普米族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响、吹海螺,在锅庄上供猪头。吃完除夕团圆饭后,年满13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别各聚一处,通宵狂欢。待东方发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里人为他们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成丁仪式。澜沧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猪...
·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实行怎样的家庭制度
大部分普米族地区已确立了父权制,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实行男娶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通婚限制很严格,普遍遵循民族外婚的原则。1949年以前,还实行等级内婚,即百姓不与奴隶结婚,贵族不与平民通婚。按普米族的古老习惯,父系同姓不婚,母亲同根也不婚,双系血亲都在禁绝之列。后来,由于通婚范围越来越小,氏族内婚范围扩大,按新规定,父系九代外可另立家谱,另取姓氏,分成不同的两姓后可通婚,母系七代以后可通婚。到十九世纪末,普米族开始与纳西、藏、汉等民族通婚。一般是纳西族女子嫁普米男女,普米族女子嫁给汉族,很少有纳西族男子娶普米族女子为妻,汉族女子嫁给普米族的也很少。青年男女虽然社交自由,但选择配偶要由父母作主。包办婚姻占主要部分。许多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便由双方父母协商,订了婚约,有的小孩刚生下来或满周岁就订了亲。结婚年龄也较早,过去女子十五岁,男子十八岁多已完婚,也有少数男女在十三岁举行“成丁礼”(...
·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丧葬习俗简介
宁范普米族人得病即请土医,服草药治疗。同时,也烧香祀神,请或韩规念经驱鬼。病危时,家人及亲友昼夜照看,轮流守护,病人落气时有亲属在场,可以掌握死亡的确切时辰,以便择吉日发丧,亦使死者能安心瞑目。人断气后,家人及在旁的亲属便嚎陶大哭,家人随即爬上屋顶,掀下房头数块木板,同时吹牛角号、鸣芒锣。放枪,向村寨亲友报丧。继而将掀下的房头木板劈开浇水洗尸。洗尸水男用九碗,女用七碗。死者无论男女,一律由男性(儿子、外甥、兄弟或同家族男子等)洗,禁止女性洗尸。洗毕,用酥油涂抹尸体,再用麻布或白棉布将尸体裹成蹲踞状,两脚靠拢,两手交叉绑于胸前;男性左手在前,右手在下,女性反之。然后将缠好的尸体放进白色麻布口袋内,扎好袋口,再将尸体停放到正房后的厢房内临时挖就的浅土洞中,上罩一泥糊竹箩筐,以防尸体过早腐烂。点一盏长明灯(用植物油)供在灵前。此灯必须昼夜长明,不能熄灭。尸体安置好后,求韩规或择定发丧日期,根据死...
·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传统的风俗习惯
服饰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饮食习俗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
· 普米族舞蹈普米族是怎样跳锅庄舞的
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自娱性与交际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芦笙舞》;又有模拟性和礼仪性的舞蹈,如《仆瓦磋》;还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灵的祭祀舞和丧葬舞,如《醒鹰磋》、《寨细磋》等。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生活为多,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此外,常见的舞蹈还有“初歹”(即“打跳”)、“初及”、“帕手拉”、“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蹈。跳舞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欢聚一堂,往往跳至深夜不知疲倦。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