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普米族音乐 普米族音乐分为几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81
转发:0
评论:0
普米族音乐普米族音乐分为几种,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诗歌几乎没有不

  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诗歌几乎没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则大多伴有舞蹈。

  普米族音乐有各种曲调。例如“推磨歌”,“煮茶歌”,“撒麦歌”,是妇女们喜爱唱的歌,“在皇帝家里”、“贡嘎岭歌”、“外侄给舅舅拜年”等,则是老年男子常唱的歌子;青年人喜欢“阿利约利”的调子。这种曲调的唱词,大多现编现唱,有短的,也有长的,可以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也可以表达欢乐和爱情,可以独唱,也可以两人对唱。此外,还有“扎尼笼跌”曲调,是专用于大合唱形式的;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客坦”曲调,是专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演唱的。

  普米族的民歌音乐曲调主要有呀哈巴拉、阿辽辽、那布升洛等。

  呀哈巴拉,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曲调,旋律悠长委婉、节奏自由,高区一般用假声唱,开头常用一个弱起引子作为补充乐句,旋律从低音乐向高音区行进,末尾又回到原来的起音上,前后呼应。

  阿辽辽,这种曲调一般不带引子,而是以一个较高的主音作为开头,一开始就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觉。阿辽辽一般用以唱情歌、山歌等抒情的民歌。

  那布升洛,是人们对歌时常用的曲调,有鲜明的节奏规范,由一问一答上下关联的两句构成。

  常见的普米族乐器是笛子,除了独奏还可分为舞蹈伴奏。舞蹈开始时,总是吹笛者在前面引路,边吹边舞,其他人随之起舞。普米族乐器还有葫芦笙、唢呐、三弦、铜锣等,打击音器主要是鼓和锣。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由两人抬着,一人击鼓。鼓和锣也是念经时经常使用的乐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普米族历史普米族家庭共分为几种
普米族的家庭分三种类型。一类是父系大家庭;一类是父系小家庭;一类是母系家庭。在永胜和宁蒗等地的普米人多是父系大家庭。大家庭居住在四合院里,每对夫妇及其子女拥有两三间房,在四合院的正中央设有一个大火塘,作为全家聚会之处。每一个小家庭放一个茶罐在火塘边,单独煮茶。大火塘边茶罐的多少,往往象征着这个大家庭里小家庭的数量。全家的家庭内务由家长的妻子主持。全家以大家庭为单位炊爨,每房媳妇轮流作饭,进餐时按小家庭打饭,菜按人均分,主食多退少补,由父母率其子母共食。大家庭劳动,按姓别年龄分工,劳动产品由家长保管分配,家庭成员之间钱物互用,无“私房”。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是普米族的主要家庭形式,每户平均四五口人,男子当家主经济大权和一切大事的决定权,女子负责处理日堂家庭琐事,还要从事辅助性农活。母系家庭只存在于宁蒗永宁区几个实行走访婚的村寨里,且往往与父系家庭并存。母系家庭成员为亲兄弟姐妹及姐妹的子...
· 普米族音乐普米族民歌主要歌颂什么
普米族民歌,是普米族的传统民歌。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普米族民间歌谣有自身的严格划分,以演唱形式和体裁内容等特点划分为“哩哩”和“格黑”。“哩”是普米语,译成汉语是“吟唱、轻唱或收声唱”的意思,除此外还可以译作名词,指某一歌种的名称。“哩哩”类民歌,演唱者一般是学识渊博的长者和专门的民间艺人,在节日礼仪中和在一些风俗仪式的祭典上演唱。“格黑”译作汉语即“唱”或放声唱之意,也可以译作歌名运用。兰坪、永胜一带的普米族称...
· 普米族音乐普米族民歌有何民族风格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意为白人。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种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后逐渐不用。现普米族大都使用汉文。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普米族民间歌谣有自身的严格划分,以演唱形式和体裁内容等特点划分为“哩哩”和“格黑”。“哩”是普米语,译成汉语是“吟唱、轻唱或收声唱”的意思,除此外还...
· 普米族宗教普米族韩规教共分为几支
韩规教也是普米族的民间宗教,有极为丰富的文字经典。韩规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山。水。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崇拜多神,亦崇拜祖先,每当发生旱、涝。雹等自然灾害,便要杀牲祭祀自然诸神,以消除自然灾害,祈求五谷丰登。当人畜病痛、死亡,则认为是鬼怪作祟,凡遇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新粮等都要请祭师杀牲祭祀、念经祈祷,以求消灾避难,保佑安康。韩规教分为两支,一支属藏族民间苯教,另一支属佛教韩规,苯教并非人人可学,早期由贵族信奉,父子传袭,有藏文经典,部分地方亦建有寺庙。本县永宁及蒗蕖等地的苯教,并未发展为寺院,亦无出家僧人,保持以往的世袭传承。佛教传人后,势力渐大。由于苯教祭祀时,杀牲多,浪费大,许多教仪与佛教不同,故势力渐趋衰落。佛教韩规是受佛教影响而从苯教中分化出的一个教派。其神位属于“银冬”,仅次于活佛的地位。佛教韩规属于世袭,其藏文经典是利用佛教教义结合当地习俗创制而成...
· 普米族
族源和历史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周围的纳西族和藏族人称他们为“巴人”,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最初的普米族可能属于犬戎、鬼戎、西戎中的一支,居于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后来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因西羌与秦国斗争失利,所以其中的一部分南迁至四川邛崃山脉以西,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地区,形成了许多小的国,其中的筰都夷即为普米等族的先民。后从贡嘎岭地区、巴塘、理塘逐渐南迁至九龙、越西、冕宁、西昌及云南一带。元世祖征大理时,部分普米人从贡嘎岭随军南下,定居滇西北。语言文字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25000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其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18000人。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