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民居为什么以西为贵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4
转发:0
评论:0
锡伯族民居锡伯族民居为什么以西为贵,以西为贵,锡伯族民居锡伯族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民族,关于锡伯族的起源也有着许多说法

以西为贵,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民族,关于锡伯族的起源也有着许多说法,但是占主流的还是女真、鲜卑、高车部色古尔氏等这些族群发展而来。而在锡伯族中,房子的居住也是有着一定的讲究的,每间房间入住的人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的。

锡伯族的住房经历了历史的变化。古代是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清朝时期,锡伯族的房屋建筑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有平房(马架子,多向东),此外还有人字形大屋顶房、“杜喀包”(门房或厢房)、“哈什包”(库房)。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的房屋材料多为木、土,造法简单多是先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后用土坯垒起来抹泥、刷灰。房屋前面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实为挡风的屏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故老式房屋廊檐很宽,它的优点是可避风遮雨,保护门窗不受风吹雨淋。

目前锡伯族群众多建盖“来兰皮”房屋,其造法大致如下:房屋垒到一定高度后,把比碗口粗的椽子从中间锯成两片(细一些的不锯),在墙上水平放7、9、11根(奇数),把剥皮的苇杆5、6根一把,用苇子把(芦苇杆踩扁后泡在水里数天,使之不易扯断)隔三、四厘米一把扎在横椽底下,在苇子上面抹粗麦叶子泥,等干后,房子里层再抹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在来兰皮上面垒山墙封顶。“来兰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筑材料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现在锡伯族的屋顶多改为瓦顶,还出现了不少砖木结构的新房。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爷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相通的。解放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西屋的摆设比较朴素,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具,有钱人还摆一对瓷花瓶。炕上又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或炕柜)。

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墙)。

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设也平常。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因此房内温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粘土、牛粪、蒲棒(王)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碳火取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铁炉)取暖。现在,锡伯族人民的取暖设备更为先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人口17.28万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其中黑龙江省有9181人。关于锡伯族的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锡伯族源于古代的鲜卑,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的鲜卑人就是锡伯族的先民;另一种认为,锡伯是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而得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蒲语很接近。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哈萨克语。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汉、满族基本相同。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男孩...
· 锡伯族文化锡伯族人为什么崇尚关公
锡伯族群众视关公为心目中的英雄,崇尚之至,喜爱有加。据老人说,一部手抄本的《三国演义》可换得一匹骏马,可以想见关公在锡伯族群众社会生活和心中的地位一本年代久远的《三国》在察布查尔县孙扎齐牛录的锡伯族西迁博物馆内,我们在一堆发黄的线装锡伯文手抄书中,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封面虽已经发黄,墨色汉字繁体字的书名“三国演义”四个大字却赫然醒目。这本书的具体出版年代无据可考,察布查尔县文管所所长安素只说是年代久远。安素还告诉我们,锡伯族群众不只是喜欢《三国演义》的故事,而且极其崇尚关羽“忠义神勇”的精神。在清朝,每个牛录都祭有关帝庙,锡伯族军民每年都要祭祀关公两次。金泉镇文化馆馆长佟春尔也说,很多锡伯族人都对《三国演义》的故事耳熟能详。在一些牛录,每逢茶余饭后,都会有锡伯族说书人在树下开讲《三国演义》,围观倾听的人围得密密匝匝。像什么“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等故事,很多人都会说...
· 锡伯族饮食锡伯族人忌食狗肉是因为什么
锡伯族人忌食狗肉是因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但有些人却不这样认为,甚至会吃狗肉。而对于锡伯人来讲,狗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伙伴,所以在锡伯族文化中,他们是禁食狗肉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锡伯人对狗如此钟爱呢?他们与狗有着怎样的关系和故事?锡伯族人是忌食狗肉和禁用狗皮:锡伯族发源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系打牲部落。狗是锡伯族的一种劳动力和忠实的伙伴。平时它为锡伯家庭看门望户,防止盗贼窜入;当孩子们进山时,它能保护小主人的安全;当放牧时几条猎狗可保护上百只的羊群;当夫妇共同上山打猎时,把孩子放在摇车里,留一只狗在下面守护,然后大人带着其它的狗去打猎,这时狗又是猎人的左膀右臂,帮助猎人捕获猎物。正是因为猎狗忠实的为主人终生服务,永不变心,锡伯族有一句谚语为“狗不嫌家贫”。所以锡伯族对狗是很爱惜的,锡伯族把它当做伙伴和朋友。民族习惯绝对不能杀狗和食狗肉,也不能扒狗皮,做褥子、袜子...
· 锡伯族历史锡伯族的是怎么由来的
锡伯族的由来与起源锡伯族文化的历史悠久,说起锡伯族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几千年。在几千年前,锡伯族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民族,经过漫长时间的的积淀和发展变革,锡伯族发展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模样。这其中锡伯族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来看看锡伯族的起源和由来吧。历史上,锡伯族是个很少有人知晓、名不见经传的弱小民族,却有20多种不同的称呼和写法。如在西汉末年被称为须卜;东汉以后又被称为鲜卑、西卑、犀纰、胥纰、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时期则被称为室韦、失韦、失围;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称为失必、失必儿;明朝后期和清代史书中,则把这个民族的族称写成实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锡北、锡卜、锡伯等。锡伯二字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关于乌拉部克锡纳都督被杀后,其孙“逃往锡伯部绥哈城”的记载,以后陆续见诸于《圣武记》等史籍中。此后的史书中,用锡伯二字的越来越多,辛亥革命以后基本统一...
· 锡伯族文化锡伯族的民间歌曲有哪些
锡伯族民间歌曲音乐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而民间歌曲是锡伯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中其了解锡伯族的生活变迁,这种民间歌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锡伯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了许多优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锡伯族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有限,但在内容上却深刻地反映了锡伯族西迁200余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传承与研究价值。锡伯族民间歌曲可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四类:田野歌也被称为“街头歌”,锡伯语称“塔拉依舞春”。这是锡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间歌曲,而且又为广大锡伯族群众认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间歌曲。它咏唱的对象包罗万象,从天、地到日、月,从人类到禽兽。这类歌曲无固定的歌词,多在节假日亲朋聚会或田间劳动时由男女即兴编词对唱。它的特点在其曲调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歌词格律等诸方面。它几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