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满人的丧服是什么样子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2
转发:0
评论:0
满蒙族人的丧服是什么样子的,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

  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

    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带活计(即"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即送过孝带。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为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

  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

    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所以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和"拆头撂双辫"的不同。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拆开头□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为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然后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

  所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

    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做七仪式是什么样子的?
做七仪式,又名“斋七”、“理七”、“烧七”、“作七”等,是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亲人去世后(或出殡之后),从头七开始,家中设立灵位供奉牌位,每日哭拜,早晚祭祀祭拜,每间隔七天举办一次佛事活动,设斋祭奠,持续至四十九日的最后一个七期,即所谓的“七七”为止。古人深信人死后七日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离开人世,“做七”仪式应运而生,这一观念深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做七习俗起源于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大概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并在唐初开始从信徒群体扩展至民间,逐渐世俗化。在众多的七期祭祀中,“五七”最为隆重,民间有“五七为大七”、“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的说法。此时,通常会请来道士主持“五七”法事,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赴“五七”宴。民间还认为,逝者在“五七”这一天会登上阴曹地府的望乡台,眺望阳世的亲人。多地有在“五七”前夕搭建望乡台的习俗。在苏州等地...
· 历史上欧洲中世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真相是什么样子的
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这一段时间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就是欧洲中世纪时代,由于匈奴的西迁导致了日耳曼蛮族的南下,当时的日耳曼人野蛮而落后,对西罗马帝国的入侵和定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文化的几近灭绝。日耳曼人在旧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开始了自己得文明,在这个时期,领主土地问题、国家分裂、瘟疫和战争等此起彼伏,给欧洲无数生灵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的打击,这个时期没有文艺、没有科学人民只知道天主教,生活落后又愚昧、闭塞,故称中世纪为黑暗的时代。西罗马帝国灭亡不久后,原始的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逐渐从欧洲北部森林走了出来,他们在首领克洛维的统治下建立了属于法兰克人的第一个王朝——墨洛温王朝,虽然王朝建立,但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大不如罗马时代,当日的法兰克人落后、愚昧,肮脏,城市臭气熏天,甚至一辈子不洗澡,在墨洛温王朝之后,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延续了这种习惯。墨洛文王朝末期,宫相查理·马特采取改...
· 清朝时期的满人有特权吗都是什么样的特权呢
还不知道:清朝时期的满人有什么特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今,很多清宫剧风靡一时,不少人趋之若鹜。然而,如果学点真正的历史的话,你会发现清宫剧简直漏洞百出,首先作为统治阶级,满人享受地特权以及与汉人的区别就相当明显。作为统治族群和八旗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满人尤其被视为国家根本、朝廷柱石。满洲将士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平三藩、灭回部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故终清一代,“首崇满洲”(又称“满洲根本”)是清朝的既定国策。清朝时期,满洲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享有以下几类特权:教育:清廷为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科考:除科举之外,另有笔帖式供满洲子弟进入仕途;补缺:清朝高级文武官职一向有满(旗)汉缺之分。满洲人可任汉缺,反之除个别情况外,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律法:清代满汉(旗民)不同刑。例如正身旗...
· 传统的圆坟仪式是什么样子的?
“圆坟”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祭祀习俗。当棺木下葬完毕后,依照风水师的罗盘定位,孝子们依次环绕墓穴,以手捧土,一边向墓内撒土,一边向墓外散土,循环一周,这就是“圆坟”的过程。随后,再使用铁锹填充泥土,墓坑填满后,要堆坟丘,然后用抬棺木的工具将坟丘抚平滚圆,并在南向设置墓门,作为日后祭扫时焚烧纸钱和摆放祭品的场所。在某些地方,还有立墓碑和插引魂幡的习俗。最后是将纸制明器烧掉。部分地区在葬礼后两三天,亲属会前往墓地举行圆坟仪式,为坟茔增添新土,同时焚烧纸钱、供奉祭品,更有让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转圈,即顺转三圈逆转三圈,称为“开门”。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生者与逝者的情感得以互通,逝者能够感知并接收晚辈们的祭奠和祝福,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富足的生活。圆坟结束后,丧葬仪式基本告一段落。在山东黄县一带,圆坟又被称作“送衣坟”,这是一个独特的习俗。家属在圆坟时,会将相关物品赠予已出嫁的女儿。圆坟仪...
· 瑶族建筑瑶族民居是什么样子的
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大分散、小聚居”。过山瑶尤为分散,3、5户1村,10余户1寨,有的“吃尽一山而他迁”,没有完全定居。排瑶定居历史较长、较集中,上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家共住一寨,鳞次栉比,房屋建筑一家一户成行排列在山坡上,故人称其为“排瑶”。瑶族的居住习俗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村一般较小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较远(近者二三里,远的三五十里),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落一般只集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