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满族文化 满族的“子弟书”是怎样盛行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4
转发:0
评论:0
子弟书是中国清代北方的一种满族说唱文学,属鼓词类。盛行于乾、嘉、道三代,至光、宣时始趋于没落。因为它的“词婉韵雅”(注:闲园《金台杂俎》:“分东西城两派,词婉韵雅,如乐中琴瑟,必神闲气定,始可聆此。”引见孟瑶《中国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12月),621页。),所以在当代的艺坛上地位极高,曾被推崇为当时说书人之最上者(注:缪东霖《陪京杂述·杂艺》:“说书:人有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平词,次漫西城调,又次为大鼓梅花调。”清光绪四年刊本,1页。),满族人士,甚至尊称它为“大道”(注:语见《拐棒楼》子弟书:“自从那小窗故后缺会末,霭堂氏接仕袭职把大道传。”)。它之所以被称为“子弟书”,主要是因为它的始创者、作者、演唱者、听众等,多以八旗子弟为主。而且演唱者因为有“子弟”身份,在演唱时,还有“请场”的仪式和规矩。这种曲艺的体制实渊源于鼓词,但无说白。至于它的唱词虽仍以七言为主,...

  子弟书是中国清代北方的一种满族说唱文学,属鼓词类。盛行于乾、嘉、道三代,至光、宣时始趋于没落。因为它的“词婉韵雅”(注:闲园《金台杂俎》:“分东西城两派,词婉韵雅,如乐中琴瑟,必神闲气定,始可聆此。”引见孟瑶《中国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12月),621页。),所以在当代的艺坛上地位极高,曾被推崇为当时说书人之最上者(注:缪东霖《陪京杂述·杂艺》:“说书:人有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平词,次漫西城调,又次为大鼓梅花调。”清光绪四年刊本,1页。),满族人士,甚至尊称它为“大道”(注:语见《拐棒楼》子弟书:“自从那小窗故后缺会末,霭堂氏接仕袭职把大道传。”)。

  它之所以被称为“子弟书”,主要是因为它的始创者、作者、演唱者、听众等,多以八旗子弟为主。而且演唱者因为有“子弟”身份,在演唱时,还有“请场”的仪式和规矩。

  这种曲艺的体制实渊源于鼓词,但无说白。至于它的唱词虽仍以七言为主,然而可以随意增加衬字,最多一句有长达三十字者。其实子弟书一句长达二十字以上的句子颇多,如韩小窗《徐母训子》,即有二十七、八字一句的,而《雷峰塔》卷中,更出现两句长达三十字。其中故事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者,可以不分回:而关目繁杂,篇幅稍大的,则可以分为二、三回,甚至三、四十回,回约百句,间有回目。

    每回之前,又多以七言一首开端,叙述作者的写作动机或总括全书大意,名曰“诗篇”,俗称“头行”。它的歌词每两句押韵,每回限用一韵,韵用我国北方戏曲与曲艺所通用的“十三辙”。二回以上的作品可以每回换韵,也可以一韵到底,不加限制,十分自由灵活。

  现存的子弟书大约有五百种以上,它的题材来源,则以取材于我国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元明清三代传奇与当时北京流行的散出或京剧等故事占最多,为数在三百种以上;而以描写当时北京社会生活及风土人情等为题材者,也有近两百种。前者不乏极为优秀的作品,它们的艺术成就,往往远在原著之上,而且影响深远,流传极广;而后者所保存当代的社会史料则极为丰富,实为后人研究清代社会史最珍贵的资料。

  子弟书的曲调最初只有西调。“然仅有一音,嗣而厌常喜异之辈,又从而变之”,遂有东调。西调又名“西城调”、“西韵”,音节近于昆曲,阴腔极多;东调又名“东城调”、“东韵”,音节如高腔,正大浑涵,有古歌遗响。

  关于子弟书的作者,他们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现今多已湮没不传了,但根据现存作品的诗篇与结尾曲文等,可以考出作者的别号或书斋名的约有百余种五十多人,较著名的罗松窗有《庄氏降香》等八种,韩小窗有《千金全德》等二十二种,鹤侣氏有《集锦书目》等十八种,芸窗有《刺汤》等七种,竹轩有《借芭蕉扇》等六种,西园氏有《桃洞仙缘》等六种。其中罗松窗是西调的代表作家,韩小窗则是东调的代表作家,二人是专业的子弟书艺人,作品以取材于我国著名的小说戏曲故事中情节动人者为主;鹤侣氏、芸窗二人则是业余作家,他们写作子弟书,目的在陶情自娱,所以多取材于身边琐事或借题发挥。综观此四人中,自以韩小窗在当时的地位最崇高,艺术成就也最大。

  子弟书影响清代其它曲艺极大,当时各地区的大鼓书、快书、石派书,甚至马头调、牌子曲等,它们部分优秀的作品,大多是根据子弟书的名篇改编而成。

    惟因其它曲艺的兴起,反而促使子弟书趋于没落。加以自韩小窗亡故之后,子弟书艺坛即后继无人,复因唱腔千篇一律,又三板一眼实在难学,后期作品乏善可陈,终于一蹶不振,从此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满族宗教满族藏传佛教是怎样盛行的
佛教如何传入满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为了巩固满蒙之间政治上的联盟,满蒙上层历来有通婚的惯例。清朝许多皇帝都是由蒙古格格作皇后,比如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历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后,都是蒙古族科尔沁部族的格格。由于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教),所以教很快传入满族。入关前大清就在盛京修有实胜寺,并常去祭拜;入关后在北京修有雍和宫,在承德避暑山庄有许多寺。佛教神祗还被纳入萨满祭祀中,甚至有的满族人为孩子取名"观音保"、"菩萨保",可见其佛教信仰在满族人中间有着深广的影响。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教。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
· 满族文化满族民间剪纸是怎样流传的
满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对美的热爱和欣赏习俗,并以自己的慧心巧手美化生活,创造出丰富多彩又具有民族风格的民间工艺,其中以剪纸和刺绣最为突出。剪纸是满族民间最常见的工艺品。早在狩猎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人们就用桦树皮、麻布、薄兽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种图案,装饰在衣物、日用器皿等生活用品上。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纸张的使用日益普遍,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恰如活的化石,记录着远古人类文化的诸多信息。尤其是以萨满文化为特征的满族、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的民间剪纸,这些作者以其渔猎人所独具的气质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在东北的满族,大凡都有九月份贴窗花的习俗。因而,在民间曾代代相传着“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来抓”的说法。每到九月,满族挨家挨户的窗户上便贴满了各式窗花,如一片殷红霞光,具有驱鬼辟邪美化环境之功效。旧时的满族窗户,窗格一般是中间大,四周小,...
· 满族文化悠久的满族音乐是怎样流传至今的
满族音乐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从史料记载中观之,满族的先世——靺鞨、女真所创作的“渤海乐”、“女真乐”和清皇太极改称“满洲”后的满族音乐,已成为东北古代音乐的主体,在历史上曾对日本音乐和我国中原音乐有过较大影响。民间音乐在东北各省满族聚居地区尚有保存,民歌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小唱、风俗歌、儿歌等类别,其中包括《巴音波罗》、《靠山调》、《跑南海》《纸蝴蝶》《摇篮曲》等。其中靠山调被后人改编成二人转曲牌,如《靠山调马前泼水》等。《跑南海》流传下来的满语版本比较完整,比较常见的是由沈阳满族歌手萧寒演唱的版本民间音乐歌舞音乐有“莽式空齐”,歌曲整体十分有喜庆的气氛。始创于满族的子弟书、八角鼓,后来发展成为流行于北方的曲艺品种“清音子弟书”和“八角鼓说唱”。近代广泛流行在北京等地的说唱音乐单弦即是由八角鼓说唱演变而来。宗教音乐主要指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分宫廷萨满及民间萨满两类...
· 满族文化满族“风情园”究竟是在怎样的
满族历史文化长廊:坐落在赫图阿拉城东赫城湖南岸,长廊以清代素面砖瓦构筑,亭榭楼阁有机地串联而成,迂回宛转、高低起伏、参差错落。朱漆廊柱环列,雕梁画栋生辉,壁画彩绘栩栩如生。长廊绵延560余米,附有540余米长的壁画。整个壁画由“满族始祖神话及满族先世”、“汗王出世”、“统一女真”、“八旗制度及宗教祭祀”、“建国称汗及誓师伐明”、“明金之战”、“西迁都城与政权建设”、“太宗登极及建立大清”、“满族入关与定都北京”、“清帝东巡与谒陵祭祖”共10部分、86个画面组成。画卷以正史为主,兼容野史及神话传说,构图生动、画艺精湛,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地藏寺:是努尔哈赤家族专用的寺院。寺中供奉许多菩萨,而地藏菩萨是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寺院因此得名。地藏寺中供奉许多菩萨,地藏菩萨是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寺院因以为名。当年,努尔哈赤既然要统一女真,就难免征战沙场,兵刀相交。频繁的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种情...
· 满族习俗满族人的生育观是怎样的
满族的生育观,旧时有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为福。生男孩,则在房门左框上挂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则在房门右框上挂一条或红或兰的布条此谓“他哈补钉”。这个仪式称之为“悬弓挂帛”。“落草”。生儿落草是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被认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为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规矩之繁多,往往给产妇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产房一般不设在西屋,不能将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称“落草”。满族生育还有“采生”和“开奶”之说。婴儿看到的第一个外人被称为“采生人”,意为采生人将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还被认为干爹干妈。开奶,是请多子女的妇女给婴儿喂第一口奶,意谓消灾无病好养活。“洗三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