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 满族语言文法简介
满族文化满族语言文法简介,满语有6个母音,22个辅音,10个用于拼写汉语词汇的特殊字母。母音分阳、阴、
满语有6个母音,22个辅音,10个用于拼写汉语词汇的特殊字母。母音分阳、阴、中三性,同性母音互相和谐,辅音也有和谐现象。满语字母在词头、词中、词尾的书写方式不同。
与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语和蒙古语相似,满语中存在「母音和谐」现象,即词干母音决定词缀母音,词干以a、e、o结尾,则词缀也以相同母音结尾,例如sula-ha,mute-le;词干以i、u结尾,词缀多为e,如bi-he,ku-he等。
满语最初以建州女真方言为规范语,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吸收了其他女真部落及锡伯等族的语言後,满语在北京发生音变,产生新方言,称为「京音」。
其特点包括动词词尾-mbi的b不发音,ci、ji的母音发音极轻,ong、oi读成eng、ei等。但是满语的口语与书面语一致,发生音变之後,书面语也随之发生改变。
满语词汇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後置词、连词、拟声词、拟态词、感叹词、助词。名词和代词有格和数的变化。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形容词有程度和级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和格、式的变化,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主动态、被动态、使役态,陈述式、祈使式、条件式等。满语名词中从其他语言借用词汇的现象比较明显。
在清朝,满语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当时西方的耶稣会士学习满语文,向西方介绍中国。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语文仍是国外了解中国的途径之一。在今天,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学习和研究满语文的学术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满族文化满族语言文化发展史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先人女真曾经使用过女真文,明代失传。属于黏着语,语音上有不完全元音和谐现象。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由于多数网页不能良好地支持竖写排版,而Unicode的满文字体和输入法也刚刚问世,所以现网络上多采用穆麟德(穆林德夫)转写或稍作变动的穆麟德转写进行交流。满文是16世纪末努尔哈赤下令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史称“老满文”。17世纪皇太极下令达海对“老满文”进行改造,称“新满文”。满文通行约三百年。在清代满语被定为国语。满文,满语在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清语,清文。清代前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中原,自康熙晚期开始已少有满文奏章。清光绪九年(1884)新疆建省後,使用满语的人数达4万余人,其中除满族外,还包括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使用满语。满...
· 满族文化满族语言起源与发展史是啥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与明朝和蒙古各部的联系日趋频繁。仍借用蒙古文字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创制满文提到了工作日程上。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欲以蒙古字编成国书”,命令精通语言文字的官员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额尔德尼和噶盖推辞说:“我等习蒙古字,始知蒙古语。若以我国语编创译书,我等实不能。”努尔哈赤说:“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人念蒙古字,学与不学者亦皆知。我国之言,写蒙古之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以习他国之言为易耶?”见二人仍然面有难色,不得要领,努尔哈赤接着又说:“写阿字,下合一玛字,此非阿玛乎(阿玛,父亲)?额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额默乎(额默,母亲)?吾意决矣,尔等斌写,可也。”于是,额尔德尼和噶盖奉命在蒙古文的基础上,遵...
· 满族舞蹈满族歌舞文化简介
萨满祭祀歌舞:满族的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过程中,萨满腰系铃,手执鼓,着神衣神裙,伴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调》、《背灯调》、《跳饽饽神调》等,舞蹈有《腰铃舞》、《单鼓舞》、《铜镜舞》等。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后来发展成为满族舞台艺术的歌舞。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
· 满族文化神秘的满族鹰文化简介
满族先民的崇鹰习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这可以从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证。1972年夏天,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兴凯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艺术品有三件:一为用兽骨雕成的鹰头;二为骨角雕成的游鱼;三为陶塑的人首像。骨雕鹰头,是一件七厘米长的圆雕,系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整个体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经测定,这个造型生动的骨雕鹰首至少有5至6千年的历史。如从艺术角度观察,现代人仍被原始初民善于观察、捕捉动物形象的绝好技艺而折服、倾倒。但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在人类的文化意识中,艺术——审美观念还未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它还没有脱离宗教意识的襁褓。在这个时代,初民群团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斗争,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在我们今人眼光中,主要反映的是蒙上宗教与神话色彩的生存意识。新开流文...
· 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啥样的?满族文化历史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字。满文书法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后世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教学难度大,加之明朝民族政策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