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满族文化 满族“布枕”是怎样做出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3
转发:0
评论:0
满族文化满族“布枕”是怎样做出来的,满族的布枕是布缝的,是长方形六面体,所以称之为方枕,但是方枕的长、宽、高又有

  满族的布枕是布缝的,是长方形六面体,所以称之为方枕,但是方枕的长、宽、高又有许多不同,有单人方枕、双人方枕、扁枕、耳枕、空枕、对枕等品类。枕头里面要塞进植物性填充物,将枕头楦起来,既保暖,又松软。这些填充物,是撷野生植物的叶、花或果实,经济、实惠,又有药疗作用。如荞麦皮、洋铁叶子、山菊花、蒲棒等。

  为了装饰这种布枕头,要在两个堵头绣花纳朵,这就是五彩缤纷的枕头顶刺绣。枕头顶刺绣本来源于汉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满族的结婚习俗独特,所以,满族的枕头顶刺绣品类繁多、绣工精美、内容丰富,较之中原汉族的同类刺绣毫不逊色。纳纱、包绣、补绣等品类更是独领风骚。当年,满族人家的女孩,要从小学刺绣,并且亲自绣嫁妆,包括绣花鞋、花衣、幔轴穗、被格搭,而以绣枕头顶刺绣为最重要。邻里、姊妹往往结伴刺绣,互相熏习,还常常一边绣,一边哼唱民歌小调:小针扎,裹青麻,青麻里面藏点啥?青麻白,青麻新,青麻里边插花针。

  至结婚前,姑娘要绣十几对、几十对甚至上百对枕头顶,要棚到大苫布上,称之为“枕头帘子”,上端穿在木杆上,两个人抬着,连同其他嫁妆,从娘家抬到婆家,鼓乐竟作,绕村一周,叫作“晾嫁妆”,招徕人们沿街观看,五光十色的枕头顶刺绣是最吸引人的了。

  这些嫁妆送到男家,一一安置到洞房内,特别是枕头帘子,要挂在最显眼之处。正日子这天,“红男绿女咸来瞻仰,不夸刺绣好,即称活计高”,(《海龙县志》)洞房成为了一个民间美术的个人展览。新婚后,炕琴之上整齐的被格,红红绿绿,两侧一边四个枕头摞起来,枕头顶向外,五光十色,满室生辉。妯娌之间、姑嫂之间要互相交挽枕头顶刺绣,切磋刺绣技艺,对至亲友好,赠枕头顶刺绣为念。余下的枕头顶刺绣则珍藏起来,终身相伴,可见其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满族的独特婚俗,创造了枕头顶刺绣艺术,它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草虫、走兽、人物、文字等:其形式品类有缎绣、布绣、纳纱、编纱、割绣、十字绣、包绣、补绣等:其针法有平针、倒针、长针、缉锁等。

  这其中有一部分枕头顶刺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是萨满教所崇尚的图腾崇拜或萨满祭祀的场面,具有浓郁的萨满文化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满族文化满族民间剪纸是怎样流传的
满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对美的热爱和欣赏习俗,并以自己的慧心巧手美化生活,创造出丰富多彩又具有民族风格的民间工艺,其中以剪纸和刺绣最为突出。剪纸是满族民间最常见的工艺品。早在狩猎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人们就用桦树皮、麻布、薄兽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种图案,装饰在衣物、日用器皿等生活用品上。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纸张的使用日益普遍,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恰如活的化石,记录着远古人类文化的诸多信息。尤其是以萨满文化为特征的满族、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的民间剪纸,这些作者以其渔猎人所独具的气质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在东北的满族,大凡都有九月份贴窗花的习俗。因而,在民间曾代代相传着“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来抓”的说法。每到九月,满族挨家挨户的窗户上便贴满了各式窗花,如一片殷红霞光,具有驱鬼辟邪美化环境之功效。旧时的满族窗户,窗格一般是中间大,四周小,...
· 满族文化满族“风情园”究竟是在怎样的
满族历史文化长廊:坐落在赫图阿拉城东赫城湖南岸,长廊以清代素面砖瓦构筑,亭榭楼阁有机地串联而成,迂回宛转、高低起伏、参差错落。朱漆廊柱环列,雕梁画栋生辉,壁画彩绘栩栩如生。长廊绵延560余米,附有540余米长的壁画。整个壁画由“满族始祖神话及满族先世”、“汗王出世”、“统一女真”、“八旗制度及宗教祭祀”、“建国称汗及誓师伐明”、“明金之战”、“西迁都城与政权建设”、“太宗登极及建立大清”、“满族入关与定都北京”、“清帝东巡与谒陵祭祖”共10部分、86个画面组成。画卷以正史为主,兼容野史及神话传说,构图生动、画艺精湛,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地藏寺:是努尔哈赤家族专用的寺院。寺中供奉许多菩萨,而地藏菩萨是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寺院因此得名。地藏寺中供奉许多菩萨,地藏菩萨是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寺院因以为名。当年,努尔哈赤既然要统一女真,就难免征战沙场,兵刀相交。频繁的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种情...
· 满族文化悠久的满族音乐是怎样流传至今的
满族音乐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从史料记载中观之,满族的先世——靺鞨、女真所创作的“渤海乐”、“女真乐”和清皇太极改称“满洲”后的满族音乐,已成为东北古代音乐的主体,在历史上曾对日本音乐和我国中原音乐有过较大影响。民间音乐在东北各省满族聚居地区尚有保存,民歌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小唱、风俗歌、儿歌等类别,其中包括《巴音波罗》、《靠山调》、《跑南海》《纸蝴蝶》《摇篮曲》等。其中靠山调被后人改编成二人转曲牌,如《靠山调马前泼水》等。《跑南海》流传下来的满语版本比较完整,比较常见的是由沈阳满族歌手萧寒演唱的版本民间音乐歌舞音乐有“莽式空齐”,歌曲整体十分有喜庆的气氛。始创于满族的子弟书、八角鼓,后来发展成为流行于北方的曲艺品种“清音子弟书”和“八角鼓说唱”。近代广泛流行在北京等地的说唱音乐单弦即是由八角鼓说唱演变而来。宗教音乐主要指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分宫廷萨满及民间萨满两类...
· 满族文化满族的“子弟书”是怎样盛行的
子弟书是中国清代北方的一种满族说唱文学,属鼓词类。盛行于乾、嘉、道三代,至光、宣时始趋于没落。因为它的“词婉韵雅”(注:闲园《金台杂俎》:“分东西城两派,词婉韵雅,如乐中琴瑟,必神闲气定,始可聆此。”引见孟瑶《中国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12月),621页。),所以在当代的艺坛上地位极高,曾被推崇为当时说书人之最上者(注:缪东霖《陪京杂述·杂艺》:“说书:人有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平词,次漫西城调,又次为大鼓梅花调。”清光绪四年刊本,1页。),满族人士,甚至尊称它为“大道”(注:语见《拐棒楼》子弟书:“自从那小窗故后缺会末,霭堂氏接仕袭职把大道传。”)。它之所以被称为“子弟书”,主要是因为它的始创者、作者、演唱者、听众等,多以八旗子弟为主。而且演唱者因为有“子弟”身份,在演唱时,还有“请场”的仪式和规矩。这种曲艺的体制实渊源于鼓词,但无说白。至于它的唱词虽仍以七言为主,...
· 满族人是怎样驯鹰的?满族猎鹰文化
从古时起,每年秋末冬初的时候,都有一群鹰从大海的东边飞来,到部落周围的山林里过冬,直到春天将近,它们又向着东方远去。上千年了,它们就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轨迹,在部落与另一个国度往复飞行。驯化猎鹰,是满族人的一项传统技艺,流传了近千年。四百年前,这里的后金建州女真向大辽进贡一只鹰,辽帝非常高兴,命其每年都要进贡。这种神秘的鸷鸟,就注定成为了满族崇拜和敬畏的对象,把这片鹰的家园也指认为皇封禁地。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继承了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驯鹰民俗技艺,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架鹰的传统。在清代,鹰屯里所有的男子几乎都是鹰把式,每家每户院子里的鹰架上,都站立着数只猎鹰。直到现在,这里仍有一半以上的男子精通放鹰的技艺。腰挎一把“河州回回刀”,臂套皮鞲,手抓勒绳,威风利落的样子就是鹰把式高手的典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