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文化 壮族传说“敢壮山神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3
转发:0
评论:0
壮族文化壮族传说“敢壮山神童”,相传在田阳县敢壮山一带出了一个很有名的神童,他的名字叫农才。有一年,皇帝

  相传在田阳县敢壮山一带出了一个很有名的神童,他的名字叫农才。

  有一年,皇帝要在田阳一带举行一次地方会考。那时候,朝廷有一项规定,每三五年在一些比较有名的县进行会考,以选拔那些有才学但又穷困的人才。皇帝听说,田阳县曾是布洛陀的故乡,布洛陀是壮族人的始祖,远古时就曾以“智慧过人”而闻名。皇帝起初不服气,认为南方是“蛮夷”之地,那里的人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但又想,那里毕竟也是中国的疆土,何不到那里设一考场,顺便见识一下布洛陀后代们智慧,再者也观赏一下南方的风光。

  南方虽然气候炎热,但果树成林,稻谷飘香,牛羊成群,皇帝坐在龙车上欣赏一路的美景,心里好不愉快,并爱上了南方这块神奇的土地。考场是设在一片碧绿的草地上,偌大的草地放着81张桌椅,上面写着考生的名字,皇帝以及考官坐在对面。农才虽然是敢壮山一带最有名的神童,但年纪太小,只有10岁,所以只能排在最末位。

  考试时间从午时(即上午11时左右)开始,早等得不耐烦的考生鱼贯而入。考生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有的头发花白,少说也有60岁,看架势必定是满腹经伦的饱学之士;有的是而立之年,踌躇满志。鲜有十几二十岁的弱冠少年,更别说10岁的儿童了。待考生坐定。考官即在每位考生面前摆设一张碟子,碟内放一张煎饼,一条大蒜。

    发完后,考官即不声不响地走了。考生们面面相觑,也不出一考题。考生们左顾右盼,有的早已饥肠辘辘,但面对着前面的煎饼一动也不敢动;有的被日头晒得头昏眼花,汗流浃背,考官们则端坐在遮阳棚下,慢慢品茶,观看考生的动静。

  农才是坐在最末一个椅子上,开始见发下煎饼和大蒜,就觉得好笑,难道要考很多题目吗?连午饭都备下了。但是一个时辰过后,还未见考官有何动静。他两只小眼一转,即刻会意。于是抓起煎饼大嚼起来,同时又把大蒜当作佐料也吃得一干二净。全体考生望着他正惊愕之际,考场的锣声却响了起来,考官大声宣布:“第一道题,农才获头名。”原来,这是一道哑题,即“吃了再乍(蒜)”之意,谁也不会想到,农才这一“吃”即中。

  第二道题是每人发给一张16开的宣纸,要求在有限的白纸上面写1000人字即为完题。只见考生们各使出浑身解数,把字写成如蚂蚁般大小,以求写够1000个字。农才看着这般大小的纸,心想,就是写出比蚂蚁还小的字,也装不下1000个字呀。他小眼一转,又想出了答案,于是大笔一挥,书写了9个大字,不慌不忙地交给了考官。考官看完他的答案后,即时宣布第二道题考毕。众考生们大都不信,这么快就写完了1000个字不成?只见考官大声说道:“此题并非比写字,而是考诸位的智才。你们想想,这张有限的16开纸中怎么写尽1000个字吗那答案是什么呢?那就是农才考生所写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答案就这么简单。”众考生听后又是一阵愕然,皆想,如此简单的答案,我怎么想不起呢。

  最后一道考题,说是容易,但也不易做到。一棵柚子树上,挂着一面铜鼓,鼓面朝天,要求考生击鼓三下,但又不能爬树。要想击响离地4米的铜鼓,对一群文弱书生来说,也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题。

    年纪大的,只能望鼓兴叹,年轻轻的只恨平时苦读时少修一门轻功,虽然拼命跳跃,但哪里摸到铜鼓分毫?80个考生没有哪位能击鼓一下。最后,轮到农才出场了。

    只见他先摘一个柚子,用一小节木头穿透其中。然后从草丛中拉出一条七、八米长的野凉薯藤,一头系在柚子果的木头上,一头抓在自己手中。两手将柚果往上一抛,那果飞过横在铜鼓的木杆上,犹如一发炮弹,重重地击在铜鼓上。农才再把野藤往下拉,然后一松手,柚子又重重地砸在铜鼓上。如是三下“轰、轰、轰”铜鼓巨响回荡在考场上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文化壮族布洛陀取火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由于没有火,人们猎取得来的动物都像乌鸦一样吃生肉,像水獭一样吃生鱼。每到寒冬腊月,人们穿着蓑衣或树叶草皮瑟瑟发抖,许多人都被冻死在荒郊野外,惨不忍睹。突然有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在离敢壮山不远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树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被闪电拦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过后,轰然倒下的大树顿时燃起冲天大火。传说这是玉帝灶皇爷派雷公把烟火送到人间来了。可是,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火是怎么回事,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吓得魂飞胆破,都像避邪一样慌不择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来,对大火避而远之,甚至连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烧着的大树走去,仔细地观看着这种奇怪的东西,这人就是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剥剥地燃烧着,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边,他觉得这种奇怪的东西比太阳还热,布洛陀灵机一动,人如果有了这东西,冬天来临就再不...
· 壮族文化壮族“壮锦”民族特点简介
壮锦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壮锦以其花纹图案别致,色泽鲜丽,坚固耐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驰名中外。壮族民间织锦品种有被面、床毯、背带、挂包、台布、围裙、头巾、衣服边角饰等。1、织造技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琢磨出了一整套壮锦织造技术。他们使用的是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使用的传统小木机,又称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2、壮锦色彩"红配绿,看不俗",这体现了壮族织锦艺人对壮锦配色的一些要求: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看。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有开朗的情调;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
· 壮族文化壮族“方块壮文”历史简介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方块壮文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
· 壮族历史壮族刘三姐历史传说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历...
· 壮族
历史原始时代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而与其他民族相距甚远,说明了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原始祖先,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的主体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西瓯骆越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23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