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文化 壮族共有多少种方言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40
转发:0
评论:0
壮族文化壮族共有多少种方言,壮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广西的驮娘江、右江、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

  壮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广西的驮娘江、右江、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师宗、富宁、广南(北部)等地。广东连山、怀集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70%以上。一般有30个声母左右,大都有r声类。除连山土语外,一般没有送气的清塞音声母。韵母多在 70~80个之间。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很少有调类分化。方言内部一致性大,各土语的语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在85%左右。语音稍有差别,但对应整齐。

  北部方言分7个土语区:

  桂北土语区——广西龙胜、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

  柳江土语区——广西来宾、柳江、宜山、柳城、忻城(北部)。

  红水河土语区——广西贺县、阳朔、荔浦、鹿寨、桂平、贵港、武宣、象州、来宾(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马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

  邕北土语区——广西邕宁(北部)、横县、宾阳、武鸣、平果。

  右江土语区——广西田东、田阳、百色。

  桂边土语区——广西凤山、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云南富宁、广南(北部)。

  邱北土语区——云南邱北、师宗。

  壮语南部方言分布在广西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自称有土话、侬话、岱话等种。由于本方言区在地域上与越南接壤,语言上与国外相应的Tho、Nong、Tay (土、侬、岱)可通。

    有送气的清音声母ph、th、phj、khj、 khw等。一般没有r声类,局部保留也只出现在双调数,多数地方没有j,v声母。韵母有简化的现象,不少地方有声调的分化现象,有些则有合并现象。

    语法与北部方言差别不大,只有一些虚词和词头、词尾的不同。方言内部词汇-致性较小,如德保和钦州壮语固有词的相同率只在63%左右。

  南部方言分为5个土语区:

  邕南土语区——广西邕宁(南部)、隆安、扶绥、上思、钦州、防城。

  左江土语区——广西天等、大新、崇左、宁明、龙州、凭祥。 德靖土语区——广西靖西、德保、那坡。

  砚广土语区——云南广南(南部)、砚山、马关、文山、西畴、麻栗坡(北部)。

  文麻土语区——云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马关 (东部)、开远、元阳以及滇东南的一些县。

  大抵以郁江、右江、邕江为两大方言界线。各土语内部仍分若干小土语区,且常常隔一条河就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村寨都有某些有别于邻村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习俗壮族“会鼓”共有多少种表演方式
广西是世界有名的铜鼓之乡,全世界共有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1400多面,而广西的馆藏量就有近1000面。马山壮族会鼓源远流长,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两代。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报,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套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鼓者声音洪亮、浑圆、厚重,钹和锣声则显得十分清脆。会鼓时所使用的鼓一般为牛皮鼓,这种鼓是选用生长时间长,木质较坚硬,而且粗大的樟、榕、枫等原木,锯成长约1.5米的木段,挖成空心后做成鼓壳,两头盖上牛皮,用竹篾或铁丝从四周把两头牛皮拉紧后晒干而成。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马山壮族会鼓与马山三声部民歌、扁担舞一起被誉为“马山三宝”,正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南宁正在做...
· 壮族音乐壮族民歌有多少种形式
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
· 壮族文化铜鼓是壮族怎样的一种艺术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
· 壮族文化壮族特有的“蜂鼓”是怎样的一种乐器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蜂鼓的源流沿革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蜂鼓本叫横鼓或腰鼓。框为瓷质,两端蒙皮并用绦绳绷紧,一头比另一头略大,整个鼓形有如蜂体。奏时小头用棒击,大头用手拍,声音深沉浑厚。既可横挂胸前腰间,立或走(舞)着奏,也可横置两腿或鼓架上坐着奏。壮族师公(巫师)主持求雨除虫、祛邪逐疫、超度亡灵、丰收酬神等等一类消灾祈福的祭祀迷信活动,在举行祭仪和表演歌舞、说唱戏曲时,都必定用它作为主要乐器。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蜂鼓形体较小。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蜂鼓鼓身有陶制、木制两种,...
· 壮族山歌:壮族山歌有什么特点又有多少种类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