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武术有何历史? 壮族“壮拳”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6
转发:0
评论:0
壮族武术有何历史?壮族“壮拳”简介,壮拳拳种在桂西南源远流长,据《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江上峭壁画有赤

  壮拳拳种在桂西南源远流长,据《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江上峭壁画有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而且沿江两岸崖壁上如此类者多有。”壁画是二千年前古越人所作,历代也有增添。古代画家笔下“都才”的主要练武功架,与现代汉传左江汉域的壮拳法七步铁线椿功神似功同。壁画里的武士们身高体壮,说明了壮拳对提高军事素质有着良好作用。壁画中战阵所展现的球首刀、剑、长枪、手镖、山弩以及竹箭等壮拳种中惯用的武术器械,在这一时期,已明显地利用为配合阵法使用的战术兵器。

  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1042-1048年),南下汉人将十,皆贬称此拳种为“南蛮”拳。著名的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此拳械,并将它广为传播王安石曾称誉:“粤右良兵,天下称最”。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壮拳揉进了北长拳功架,使后来壮拳兼备大架子。用此架式功夫训练的良兵,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吸取壮拳技艺训练他们的队伍,据胡宗《筹海图篇》卷十一,经略一、慕客兵。:“择其最骁勇者,各照良兵兵法编为队伍,演其技艺习其劲捷。”可见当时壮拳技艺已有很大发展,并已传达室入江浙。本世世三十年代,龙州镇壮拳拳师应越南琥术界邀请,组成“少武团”,经镇南关(现友谊关)往凉山、同登、河内表演传艺,又把这革新了的套路传入越南。

  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

  该拳种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树椿”、“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

  在攻击防守上,壮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实劲猛,出入变化以灵捷为导,发劲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适合广西山区演练。

  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桂南龙州农式丰、钦州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他们都精热祖传的壮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文化壮族“方块壮文”历史简介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方块壮文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
· 壮族民歌:壮族民歌有何历史意义?又有何种类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
· 壮族历史古代壮族的变迁史
僚是壮语、布依语RAEUZ(我们)的汉语译词,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系百越的一支,《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僚常与濮相混。自汉至唐分布于今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省和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17县,都有僚人分布。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进入四川,分布“自汉中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南北朝时,僚人常被汉人掠卖为奴。其俗有住干栏、卧水底持刀刺鱼、鼻饮、铸铜爨、死者竖棺埋藏等特点。唐初,僚人与乌蛮、白蛮和蛮等交错杂居。南诏(649-902)、大理(937-1253)时期,云南僚人的一部分与濮、鸠僚分化组合为金齿、茫蛮、白衣等族,部分仍保留僚的名称。广西的僚人也产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现了西原蛮、黄峒蛮等称谓。贵州境内出现了葛僚、仡僚等名称。四川东部的...
· 壮族文化壮族“壮锦”民族特点简介
壮锦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壮锦以其花纹图案别致,色泽鲜丽,坚固耐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驰名中外。壮族民间织锦品种有被面、床毯、背带、挂包、台布、围裙、头巾、衣服边角饰等。1、织造技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琢磨出了一整套壮锦织造技术。他们使用的是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使用的传统小木机,又称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2、壮锦色彩"红配绿,看不俗",这体现了壮族织锦艺人对壮锦配色的一些要求: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看。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有开朗的情调;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
· 壮族节日壮族“宴宾节”习俗简介
进入秋冬时节,要是你走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大里乡的乡间小路上,说不定在路上就会被附近村子里的人拉到家里去做客,当你这个“来历不明”的客人酒足饭饱后要告辞时,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包上一包油炸的糯米馍或几个棕子,并嘱咐你说:“认得家了以后,可要常来常往啊!”如果你遇上了这样的奇事,那主人肯定是壮族人,因为这里的壮族人有一种独特的习俗:每年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招待亲友宾客的节日,但各村过这个节日的日期又各不相同。每年过这一个节,谁家来的客人越多,谁家就越体面;而要是谁家来的客人少了,就会被人视为是人缘差,很没面子。因而,过这个节,家家户户不但遍邀亲友,就连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要拉到家里来好好款待,甚至有的人家在这一天中,还要专门到村边的路上去等着拉过往行人来吃饭。当地壮族人招待亲友宾客的这个节日,据说是为了答谢各方亲友宾客对自己的关爱,因为人在世上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而且也总会得到各方亲友以及许多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