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族建筑 不同地区的汉族民居有何区别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2
转发:0
评论:0
汉族建筑不同地区的汉族民居有何区别,汉族分布地区广,传统民居依地区不同而产生不同式样。1.华北民居华北平

  汉族分布地区广,传统民居依地区不同而产生不同式样。

  1.华北民居

  华北平原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多数是平房,房屋结构以木柱托梁架檩,支撑椽条和轻瓦屋顶,以青砖墙、生砖墙、石墙及夯土墙维护北、东、西三面,南向开门有窗户。低窗台,窗户过去多支摘窗,窗上有棂格、糊纸,现在多作死扇窗,安大玻璃,屋内光线充足。室内砌有土炕,与灶相通。炕上铺席,席上铺毡,上置矮桌,可进餐或待客。屋顶多是人字形(俗称两面坡),坡斜度平缓。除瓦顶之外,还有在椽条上垫细树枝抹泥做顶的。为省工结实,关中平原及山西民居建筑屋顶多取一面坡式。北方汉族院落组合多作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北京四合院以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为主体。正房两边是耳房。正房前面是中心庭院,庭院东西南侧是厢房,厢房两边也各有耳房,庭院南边有垂花门通向前院,前院南侧是大门和与大门并排的倒座。有的四合院在与大门相对之外立影壁,朝南的正房与东西两侧的厢房用廊连接。规模较大的宅院,其正房之后留后院,后院之后再修正房,厢房后留狭长天井,天井之后再修厢房,这种方式向后方和左右叠加。

  2.陕北民居

  陕北取黄土高原上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等方面,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3.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与华北相类似,惟其盛产木材,房屋建造除用木构梁架外,还有木板做壁,抹白泥加厚,光洁成墙,房顶盖瓦或茅草,其余门窗及室内摆设与华北民居相同。

  4.南方民居

  南方汉族传统民居中多见楼房,或为古代巢居的演变。

  传统民居楼房一般只是二层,仍以木构架为主体,木梁柱支撑较大的挑檐、重檐和起翅、阁楼、吊楼等,用精确的榫卯工艺制作。周围墙体多用砖石砌成,也有用木板嵌合四壁。各地楼房布局依自然条件及习俗不同而有差异:丘陵山地的楼房多依山傍水,江、浙水乡的楼房则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秀丽。

  汉族楼房一般把楼梯摆在次要、隐蔽的位置,与西方住宅把楼梯作为住宅的核心重点装饰,强调地坪起步处的宽度以显示住宅豪华的习俗明显不同。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汉族民居建筑的共同点是坐北朝南,注意室内阳光;以木结构梁柱承重,以砖、石、土、木作墙维护;以堂屋为主体核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曲线屋顶及檐口见长。

  5.现代民居

  解放前,从内地到沿海,从东北到西南,从山乡到渔村,贫苦农民、渔民都只能住茅草房。解放以后,茅草房普遍换成砖瓦房。80年代以来,有些渔村和农村还修建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现代城市民居建筑多是钢筋水泥预制板组合焊接建成的平顶高楼,数十家或上百家共居一幢楼,依楼梯分单元上下出入。还有砖砌楼房,以瓦或水泥板盖顶。这些居民外观已经现代化,但室内陈设仍然是显示出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族建筑汉族宫殿建筑有何特点
宫殿建筑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座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
· 汉族建筑汉族宫殿的屋顶有何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产生了一些严格的规矩,对应用上的等级差别、做工用料等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定型化的建筑方法对汇集工匠经验、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筑成本固然有显著作用,但后继者为着“遵制法祖”,又不可避免地妨碍了创新与重新想象,尽管如此,它所呈现出来的味道还是让人惊叹不已,它在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反宇飞檐,因为屋顶之下要装的是“人”,两翼下垂的实际和感觉重量就不得不考虑,那种过于实沉的观感一定会让住在里边的人心里感到压抑沉重,所以,必须要从外形上有所导引和缓冲,因此,就在“人”字收尾的地方轻轻地向外飞出一撇—檐角顿时就反翘起来,因为它的“飞”,这个美丽的大屋顶还自动地跟墙面发生了视觉和实用上的联系,有了它,建筑就基本上完成了和“上天”的联系,剩下的就是努力做好向下和大地的关联。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统一追寻着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为美,...
· 汉族建筑汉族坛庙“晋祠”有何历史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初名唐叔虞祠,又因位于晋水的源头,故名晋祠。北齐天宝年以后,历代予以多次的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
· 汉族建筑汉族桥梁有何历史与特色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爱桥,颂桥,源于下面的原因:首先是桥具有实用功能。桥是路的延伸,给人们带来交通的便利,没有桥,人们就失去了接应,失去了贯通。其次是因为桥具有艺术功能。桥能融入环境、美化环境,一座著名的桥梁肯定是一个地方亮丽的风景线。第三,桥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的景点、西安灞桥的折柳送别的习俗、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族的桥文化以桥梁为实体反映各时代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文化成果。它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典型标本,显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1、桥文化内涵丰富。从政者专注于创造桥梁政治文化。古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清官们的理想,造桥修路是其重要的从政目标,当政者亲自主持造桥是一种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2、宗教信仰者在桥梁上注入宗教文化。宗教信徒们为造桥捐款都会在桥上、桥碑留下善男的名字。桥梁上的莲花石刻属于佛教文化。八仙纹样则属于...
· 汉族习俗不同地区重阳节习俗简介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