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族历史 汉族农业发展史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8
转发:0
评论:0
汉族历史汉族农业发展史简介,汉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普遍出

  汉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普遍出土的石制农具,还有部分遗址发现的农作物遗迹遗物,都证明了这一点。汉族先民最早种植了粟、黍、稷、稻、菽、菜、瓠、大麻、荣麻等,发明了养蚕缫丝,驯养了猪、鸡、狗等畜禽。后来引进了麦、玉米、棉花、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糖用甜菜等作物。

  汉族先民最早发明和使用双齿木耒和铲形石耜、骨耜耕耘土地。周代有了金属农具。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铁犁,公元前2—前1世纪设计了犁壁并装在铧犁上,大大提高了启土和翻土的效率。与此同时,铁锄已普遍制作使用。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耧(以畜力牵引的多管种子条播机)和扬车(旋转式扬谷扇车)。公元1世纪发明了龙骨水车(脚踏式板叶链传运器,主要用于提水)。这些发明使中国农业的面貌大为改观,并由此奠定了建立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的坚实基础。

  汉族的传统农业,属于东方集约农业类型。以重视土壤的深耕和熟化,广泛积制和施用各种有机肥料,实行分行栽培、合理密植、轮作复种、套作间种、注意中耕管理为特点。这与西方的从单一种植的粗放农业发展而来的休耕农业适成鲜明对照。

  由于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汉族先民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如《管子·地员》、《尚书·禹贡》、《周礼·职方》记录了各地土壤分类及物产。《礼记·月令》记录了春夏秋冬各月的特候和农事活动。《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农学专论,分别论述重农、精耕细作、施肥灌溉、不违农时的道理和具体作法。

  两汉时期,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学料。最著名的农学著作如《汜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农人的经验,以提倡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和下种前用肥料和农药处理种子的“溲种法”为特点。其时,农学著作《四民月令》,记述了每月例行的农事活动。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讲述从农业耕作(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

  宋代问世的农学专著《农书》,专述南方稻区农事。元代王祯著《农书》,全面总结了北魏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以记述农业技术和工具创造为特色。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对当时的农耕工具、农业技术、土壤、水利、施肥、选种、插种、植桑养蚕、果木嫁接等都有详尽论述,特别介绍了棉花和甘薯的种植技术。此外,各朝各代各地区刻印的农书也不在少数。

  近代以来,在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从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改良派梁启超、谭嗣同,到革命派领袖孙中山等,都先后表示重视技术兴农,努力促进农业近代化。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大量翻译外国农业科技论著,建立农业学校,高薪聘用外籍农学家任教师,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农业新学技术人才。又努力引进外国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如新式农业机具(以抽水排灌机械效用最大),化肥、农药,以及良种农作物和禽畜良种等,为中国农学从经验农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作了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宣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提高全民族对农业的认识。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省、地、县都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办了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农业专科学校,培养从事农学研究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人才。

    新中国农业研究注意发掘本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对前人总结的生产经验技术进行考察推广,总结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大力提倡科学种植。同时,努力发展农机、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生产,在有条件的地方使用西方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技术。并积极开展高科技领域如遗传工程学、现代细胞培育技术、高光效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族服饰汉族服饰发展史简介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
· 汉族文化汉族戏剧发展史简介
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其中,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代中期以后,杂剧戏曲南移,南北戏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传奇》音乐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其名声显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则在宋、元两朝。北方有《秦腔》,起于陕西,以枣树梆子为板,因称为《椰子腔》,音乐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于甘肃,音乐苍凉深沉,后演变为《西皮调》。《西秦腔》与陕西民间音乐结合,分别形成《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东路梆子》传到...
· 汉族习俗汉族庙会发展史简介
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漫长的远古社会,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一直到商周时期,庙会都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汉代以后,庙会向多元化转变。汉代庙会的主体性质因为佛文化的传入而发生了变化。从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涌向中州大地。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佛寺星罗棋布.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名山、巨邑、小镇。许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登封少林寺,临汝风穴寺,镇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宫寺,信阳灵隐寺,光山净居寺,安阳高阁寺,济源盘谷寺,辉县白云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许昌文明寺,项城高丘寺等,如雨后春笋,林立中原,并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于是,崇佛庙会应运而生,林林总总。中...
· 汉族历史汉族三国时代历史简介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比较著名的一段时期,自赤壁之战(公元208年)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208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此时,刘备的谋士的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15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出兵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
· 汉族文化儒学发展史简介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而先秦儒学的理论重点在于思想生活化的落实(如孔子的《论语》),与儒家社会哲学精神之提出,(如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及孟子的行仁政观点,以及荀子隆礼义知廉耻的说法等。)。另外,透过孔子与孟子的若干直捷明白的命题,与《中庸》《易传》等整理后的文字,也提出了儒学理论中的形上学思想部份。简言之,《论语》标出圣人境界的理想,《孟子》说出修养功夫哲学及性善主张的人性论观点,《中庸》明确化天道有德的德性本体论思想,《易传》即基于论孟庸的德性思想而建构儒学的宇宙论世界观。汉代的儒学发展走向,首先是解经之学的出现,在解经的过程中,汉儒加入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所提供的新的宇宙论的观点,主要是天人相感的天人关系之哲学,由于强调天人的互动性,使得汉儒发展出由天象以定人事的社会哲学,若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