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族建筑 老上海的石库门房子什么样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6
转发:0
评论:0
汉族建筑老上海的石库门房子什么样,站在上海电视塔116米高的平台上,俯瞰上海市区,但见一排排低矮的红色屋顶连成

  站在上海电视塔116米高的平台上,俯瞰上海市区,但见一排排低矮的红色屋顶连成大片的住宅区布满市区。询问后得知,这些住宅便是上海有名的石库门房子。

  石库门房子可以说是历史留给大上海的一笔遗产。上海市规划设计院的徐景猷教授在向我介绍它的来历时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开埠之初,西方人纷纷涌入。十九世纪中叶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最早有英租界,以后有美租界、法租界等等。上海是一个寸土如金的地方,租界尤其如此。开始时,租界里住的全是外侨,后来,由于战乱,许多内地的有钱人也躲进了租界。

    此外,为了谋生而离乡背井的农民和船民也涌入上海,在租界里的工厂附近盖起简陋的棚子。十九世纪70年代,租界当局下令取缔这些工房。于此同时,地产商在原来冷僻的郊野上筑起一批住房。为了节省土地,在有限的面积上容纳更多的人,并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这些住房采取了被西方人称为“联排房屋”的建筑形式。这就是石库门房子。

  我的一位同事的朋友周太太就是石库门房子的老住户。当我来到她家门口时,面对的是一座高高的用条石砌成的门框和两扇乌漆大门。门的上方有一个半圆形的装饰图案,上面的花纹简洁流畅,具有欧洲古建筑装饰图案的风格。看到这座大门,我就想这大概是它所以被称作石库门的缘由吧。我用力地拍打着门,等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开门的声音。

    门上无锁, 锁门用的是中国古老的门栓。周太太已年逾古稀,对她来说,这门显然是太沉重了。走进门,是一个不太大的天井,高墙下面栽着一些绿色植物,给小院平添了一股生气。正厅叫前客堂,有6扇落地木门,上面镶了玻璃,采光不错,然而,坐在厅里,从玻璃看出去只见一堵高墙。周太太说,院墙高可以防火,还可以防盗,使人有一种安全感。与前客堂一板之隔有后客堂,里面摆了一张大床和一些衣柜之类的家具。再往后走是厨房和通向后弄堂的门。

    上海人习惯从后门出入,所以刚才在前门敲门就要等一会儿。这里还有一个原因,上楼的小扶梯就在厨房与后客堂之间,距后门比前门要近一些。梯很陡,攀梯而上,脚下木板吱吱作响,告诉我这房子的年岁。扶梯转弯处的房间叫亭子间。别看它低矮窄小、采光差,可因为被不少小说家提起过,所以,在中国知名度颇高。楼上是周太太的卧室,其格局与楼下相同,只是还有一个小门可通晒台。晒台不大,放了些花盆,还晒着衣服。站在晒台上,左邻右舍的居室尽收眼中,甚至对面人家在包饺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排连着一排的石库门组成了庞大的弄堂,许多弄堂口处都装有大门,晚间将门一关,一条弄堂就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弄堂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夏天的晚上,弄堂里更是异常的热闹。人们在这里乘凉、下棋、打扑克,孩子们在这里做功课,玩耍。到了暑热难消的时候,许多人干脆把折叠床、躺椅摆出来在这里过夜。

  这种弄堂布局的住宅在中国民居建筑中当属创新。但就石库门本身的格局而言,它还是保持了中国传统民居即四合院的建筑模式,特别是早期的石库门房子更为明显。如前有小门厅,中有小院子、东西两厢房,但由于这种格局占地面积大,不符合上海租界地皮寸土如金的情况,于是石库门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式。然而它的基本格局是符合旧时中国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习俗的。只是随着上海人口的不断增长,设计者们为一家一户共同生活所安排的住房秩序才被打乱了。目前,像周太太这样一家几口人独居一处的情况实在不多。我所见到的石库门房子有的住三四户、四五户,甚至七八户,带厢房的石库门里住户就更多了。

  也许是居住空间太狭小的缘故,上海人反而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寻找和“开辟”哪怕是一寸的空隙,把居室布置得井井有条。

    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儿子住了一间前客堂,儿子要结婚,他们就用木板隔出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新房,里面摆了床、沙发、柜子…… 竟也应有尽有。另一位机关干部的家里,则用一个自制的多宝阁把房间一隔为二,外面作餐厅,里面作书房兼客厅,倒也显得十分高雅。而客厅里的长沙发到晚上就成了上小学的儿子的床。再看他们的厨房,总共不过十几平方米,却摆了四五个煤气灶具,四五个切菜台和四五个碗柜,那四面的墙上,则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锅。如此巧妙的设计使我钦佩不已。

  那么,许多人家出入一个大门,相处又如何呢?周太太告诉我,因为住得挤,邻居间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时有发生。比如因为一张圆桌放在楼道,妨碍了别家人行走,便会发生争吵。不过,石库门让我感到最不方便的倒不是住户间互为干扰,而是没有卫生设备。据说上海至今还有200万只马桶。情况好些的人家可以在楼道的角落里辟出一块地方,权且作为厕所,而有些人家却只能把马桶置于住房中的一隅。对此,石库门的住户们早已习惯,每天清晨刷洗马桶已是生活中的第一件事。

    在他们看来,住石库门好处还是蛮多的。石库门的住户一般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关照,使人感到很亲切。事实上,同在一个厨房烧饭,一家吃鱼,全楼闻味,关系自然比较亲近。在一条晾了许多衣服的弄堂里,我就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条单子掉在地上,坐在一旁乘凉的老太太马上喊叫起来,并把单子拾了起来。此外,石库门房子大都在上海商业区附近,沿街的石库门房子也多是各类店铺。

    住在这样的地方,不仅交通四通八达,上下班方便,而且买东西尤其方便。周太太家距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只有几步路。由此,我也多少理解了上海石库门的老住户,为什么宁肯挤在斗室之中,也不愿搬到郊区单元式的楼房里去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里弄与石库门
石库门里弄是个高度压缩人际关系的地方,像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即便如此,也会有陌生的外来客参访。当天除了我之外,还看到了一个看起来像拾荒的老人,不过同行的上海好友跟我说,他不是来要破烂,是到家家户户去乞讨。即便我认为新天地是个商业气息很浓的观光景点,但我还是非常推荐任何一位从外地来的朋友来这里看看。如果还有时间,不妨也可以到现存传统的石库门里弄探访,这样才会更容易体会到上海的变化以及她旺盛的生命力。以下是我从上海地方志政府节录,关于石库门的起源介绍:‘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境内工商贸易日盛,人口递增,住宅需求增多。由于租界当局取缔木板房,房地产商开始建造砖木立贴结构的石库门里弄住宅。此类房屋高墙厚门,适合独户居住,深受居民欢迎,发展迅速,很快纵横成片,形成里弄、街坊。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境内租界中已有里弄112条。’‘老式石库门房屋,总体布置采用欧洲联...
· 京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京族建筑风格
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京族石条房从50年代始,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这种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代之而起的“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现存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一座一座独立的,以长方形(每块石条约长0.75米,阔0.25米高0.20米)的淡褐色石条砌成的住宅。这种独立式的单座居室内,都约定俗成地用条石或竹片木棉之类,分隔为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的面前都留出较宽敞的过道,过道自左向右贯通全屋。家私杂物如凳桌以及工具等,都置放在过道的墙脚边。正中的一间就是“正厅”,俗称“堂屋”;其...
· 汉族建筑老北京的四合院什么样
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
· 赫哲族建筑赫哲族习惯居住什么样的房子
赫哲人的住处都选择在沿江两岸向阳的高处,便于捕鱼和接近猎场。“卓”(马架子房)、“胡如布”(小型地窖子)和“希日兔克”(大型地窖子)、“撮罗昂库”(尖形的窝铺)等,都是赫哲人捕鱼、狩猎时的临时住所。赫哲人的住处都选择在沿江两岸向阳的高处,便于捕鱼和接近猎场。“卓”(马架子房)、“胡如布”(小型地窖子)和“希日兔克”(大型地窖子)、“撮罗昂库”(尖形的窝铺)等,都是赫哲人捕鱼、狩猎时的临时住所。出于职业性的游动,须随时迁移搭盖。“撮罗昂库”是用长约一丈,直径约二三寸的杆子,少则十几根,多至几十根,支撑起架子。然后从底部用茅草一层压一层地苫盖好,形同蓑衣,也有用桦树皮围在四周的。里面东、西、北三面搭铺,北面是上位,是老年人的睡处,东、西两侧是青壮年坐、卧的地方。赫哲人住的“胡如布”,是寒带居民较原始、简陋的住所。“胡如布”是向地下挖进约三尺深的坑,坑的大小依住人多少而定,坑顶一般用一、二根粗壮...
· 独龙族住什么样的房子?独龙族的建筑木垒房
生活在独龙江、怒江流域的独龙族在立寨建屋之前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巢居、穴居、“结房于树以居”的过渡阶段,在历史文献中就有“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被称做是“建在大树上的房子”。如果想尝试一下远古的“巢居”,走进滇西北的独龙江畔,便可以见到独龙族的“建在大树上的房子”,独龙语称为“新阿当”。早在道光年间就有这样的记载“俅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房屋系随结竹木,栖息树上”。古代独龙族大概受鸟窝的启发,将人的家建在树上或洞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独龙人利用独龙江河谷山高箐深、树木竹林繁茂的自然条件,修建起遮风避雨的竹木房。独龙族的住宅房屋建筑主要是木垒房建筑和竹篾房建筑两种。在北部地区,建房的材料是木头。人们在选好的坡地上把几十根木桩深深打入土中,然后在桩顶上搭起楼板,再用木头垒起墙来,上面用茅草盖顶。在南部地区,建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人们还是先在坡地上打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