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乌孜别克族音乐 乌孜别克族音乐有何历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5
转发:0
评论:0
乌孜别克族音乐乌孜别克族音乐有何历史,乌兹别克族的先民由粟特人、马萨盖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南下的突厥语人群融合而成。

  乌兹别克族的先民由粟特人、马萨盖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南下的语人群融合而成。古代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亚细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也称为河中地区。公元前2世纪,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人部落开始陆续进入中亚细亚地区。随着交往的加深,当地土着的粟特人部落受其影响,逐渐演变成操语的人群。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这部分人一直被称为人、布哈拉人、费尔干纳人、花剌子模人、撒马尔罕人。

  公元874年,中亚的粟特人建立萨曼王朝,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中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并将古波斯文化与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波斯文化,为乌孜别克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他们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有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古典套曲等许多种;民间乐器有“都塔尔”、“斜格乃”、“热瓦甫”、“弹布尔”等弹拨乐器以及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等,表演时自拉自唱,表达情感十分自如。

  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婉转,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民间说唱也十分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黑眉毛的姑娘》、《埃尔帕米希》、《古鲁黑拉·苏里唐》等最为流行。

    有歌必有舞,乌孜别克族舞蹈优美轻快而富于变化,舞姿舒展,展示浓郁西域风情的《阿衣江》、《乌帕尔》、《他纳瓦尔》、《哈拉增》等民间舞蹈最为流传。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

  诗人玛赫穆德·麦赫穆尔,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诗人,在作品中,总是无情地鞭笞封建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麦赫穆尔的作品在乌孜别克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诗人穆克米(1850~1903)继承了乌孜别克前代古典作家的创作传统,并以自己杰出的作品从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形式等方面,丰富了乌孜别克的文学宝库,并将乌孜别克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扎克尔江·哈里穆罕默德·吾里(1858~1909),笔名菲尔海提,新疆浩罕城人,诗人,1896年定居于新疆莎车。菲尔海提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特别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诸如音律、韵脚、声调等。

    因此,他的作品以流畅优美见长,至今在乌孜别克民间被谱曲传唱。《释放你的猎物吧,猎手》是菲尔海提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乌孜别克族音乐乌孜别克族民歌简介
乌兹别克族分布在新疆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乌兹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兹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语族,乌兹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文或哈萨克文。乌兹别克族的歌曲种类很多,其中有舞蹈歌曲、礼俗歌曲等。埃希来或称“大艾修来”、“穹艾修来”,属民间歌曲。唱词为多段式律诗,每段四句,每句13至16个音节。内容多是悲叹人生苦难、失恋痛苦或劝人止恶行善等。篇幅较长大,为多段式发展型结构。第一段常具有开头性质,以后各乐段依次为小高潮、中高潮、大高潮,最后是结尾。每乐段四乐句,每乐句长10多小节。旋律以级进为主。有较强的叙诵性。情绪由深沉起,渐转激动,最后回到深沉结束。全曲音域宽广,有时超过两个八度。调式结构以七声为主,同一首民歌,甚至同一乐段内常采用各种调式、调性的变化,演唱时常用回音、颤音、倚音,滑音等装饰手法,以苍老、深沉的音色,独具特色和风韵。主要由民间...
· 乌孜别克族习俗乌孜别克族有何禁忌
乌孜别克族普遍戴花帽,妇女常在花帽外加戴头巾。男子多穿斜领、右衽、无纽扣、长可及膝的长袍,系三角绣花腰带;喜欢戴耳环、戒指、镯子、项链等装饰物。通常穿皮鞋或皮靴,外加浅帮套鞋。喜食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馕和奶茶。民居形式多样,在新疆南部,多为土木结构、平顶而稍有倾斜的长方形土房;在新疆北部,与族基本类同,也采用土木结构,顶覆泥草,稍有坡度。在牧区,冬天多住固定土房或木房,其他季节则住毡房。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近亲结婚普遍。现在已基本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但大多要征求父母意见。男孩7岁时要举行割礼。实行无棺土葬,强调速葬、简葬。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畜禽肉及动物血。用餐时,严禁脱帽。不能在客人面前咳嗽、擤鼻涕或者大声说话。交谈时忌讳伸懒腰、打哈欠、挖鼻孔、吐痰、咳嗽、打嗝、放屁等。禁止在公共场所光着上身,不准仅穿裤衩、背...
· 乌孜别克族习俗乌孜别克族有何婚俗
乌孜别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乌孜别克族的家庭,大多数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祖孙三代人,而且,三代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为数也不多,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几乎没有。旧社会,个别的乌防备别克族富商和封建上层,也存在着一夫多妻的现象,按宗教规定,最多有娶四个妻子的,但是,绝大多数平民百姓,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按传统习惯,男女青年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乌孜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完婚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与其他民族比较,并无特别之处。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俗则体现在完婚阶段。乌孜别克人结婚典礼习惯于在女方家晚上举行。良宵之夜,灯火通明,女家必须以抓饭招待客人。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所谓“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
· 乌孜别克族习俗乌孜别克族有何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1)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2)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3)乌孜别克族好客,对远道客人盛情款待。他们常用抓饭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点,否则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饭时常用双手摸面作“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4)乌孜别克族的婚礼,习惯在女方家举行。先是双方父母协商讨休钱,是说以后要是男方提出离婚而需付给女方的款项。(5)在乌孜别克族的传统习俗中,青年男女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1、兄未婚,弟不可娶;2、姐未嫁...
· 乌孜别克族历史乌孜别克族历史简介
上古中亚人种主要为伊兰人及操东伊朗语的印欧语裔族群中的印度─伊朗支。中亚地区既然是“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迎来了不同的族群,包括六世纪时入侵的人、七世纪入侵的阿拉伯人和十三世纪入侵的蒙古人。人在横跨欧亚大陆的汗国(包括中亚)境内推行语化。阿拉伯人的入侵导致了整个地区的化,蒙古人的后裔则成了今日中亚哈萨克及乌兹别克两国的主要族群之源。乌兹别克族占了今日乌兹别克共和国人口的八成。哈萨克族则占了哈萨克共和国人口的六成。乌兹别克经济以农业为主;哈萨克则仍然维持草原游牧文明的特色。尽管如此,两国主体民族的族源原来其实是十分接近的。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创立时,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封地是额尔齐斯河以西的地区(即今日的哈萨克和西西伯利亚)和花剌子模。术赤之子昔班则得到了从乌拉尔一直延伸到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广阔领土作为他的封地。十四世纪初,昔班的后裔乌兹别克汗接受了教。一四二八年,其后裔阿不勒海尔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