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与叙事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0
转发:0
评论:0
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与叙事诗,乌兹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是乌兹别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民间故事,

  乌兹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是乌兹别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民间故事,其他还有叙事诗、歌谣、笑话、谚语等。

  歌颂劳动、友谊、爱情,颂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反对压迫、反对侵略是乌兹别克民间文学的基本主题。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有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爱情故事、趣闻轶事等,内容丰富,渗透着乐观主义精神和为实现愿望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有手艺的青年》、《巴赫拉姆和西尔扎德》是对劳动和创造、对劳动者高尚的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颂歌;揭露帝王□暴虐无道的故事《英雄三兄弟》、《暴君》、《愚蠢的国王》,显示了人民的英勇、机智,嘲讽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会说话的夜莺》、《克穆买提和祖姆莱提》、《穆克比勒掷石手》、《曲与直》塑造了战胜凶残势力,无私无畏,毫不动摇的英雄形象;《齐亚德巴图尔》、《约斯那巴特公主》歌颂了坚持正义、反抗中劳动人民相互关怀的亲密友谊;《巴依和喀兹》揭露了封建制度与宗教迷信的荒谬;寓言故事《狐狸与大雁》、《狐狸的礼物》揭示了谎言与欺骗绝对不能长久;《猫、狗和松鼠》说明力量不在大小,只要同心协力就能取得成功。此外,机智幽默故事《阿凡提的故事》,长久以来,也在乌兹别克族中广泛流传。

  叙事诗

  叙事诗有《阿依苏罗》、《阿尔兹古丽》、《西琳与希凯》、《昆都兹和优勒都兹》、《郭尔·欧克利》等等。这些作品多是来自民间口头创作,经整理加工成为书面文学,又回到民间被群众广泛传诵。

    如《郭尔·欧克利》,不仅在乌兹别克人民中,在土库曼、阿塞拜疆以及其他民族中也有流传。它通过英雄郭尔·欧克利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的英勇斗争,反映了乌兹别克人民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感情,歌颂了真诚的友谊和崇高的理想。作品塑造了郭尔·欧克利、艾山、艾外兹、尤努斯帕利、古勒切赫莱、茜比勒伊力等英雄的群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叙事诗
著名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相关条目抒情诗
· 叙事诗《弓氏宝刀》800年
八百年前,弓氏祖先,精忠报国沥肝胆,功名显赫耀光环。孰料想,风云突变,派系争斗起祸端,弓氏家族受诛连,面临满门抄斩。实无奈,妻离子散弃家园,亲兄弟,天各一方躲劫难。临行前,刀与鞘各持一件,面对苍天盟誓言:“命可G,头可断,此信物,代代传,若后世,重相见,刀入鞘,血脉连!”哥拿鞘隐秦地,谨言慎行藏民间。弟抱刀渡黄河,晋壤蒲县居深山。明朝移民洪武年,家有二丁一人迁,抗命不从要问罪,弓家再遭骨肉散。大槐树下结队行,爬山涉水到河南,繁衍生息历沧桑,定居就在弓家寨。喜今朝,国强民富逢盛世,弓氏后人把手牵,蒲县陕西寻祖迹,祠堂祭拜聚中原。刀亦在鞘不见,宝刀不老光璨璨。这把刀沉甸甸,承载历史八百年。这把刀情绵绵,见刀如同见祖先。守着这把刀,倾听故事一串串。望着这把刀,亲人相见泪涟涟。弓氏家族联谊会,联谊联亲联血缘。弓氏宝刀凝精髓,自强不息永向前!
· 乌孜别克族音乐乌孜别克族民歌简介
乌兹别克族分布在新疆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乌兹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兹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语族,乌兹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文或哈萨克文。乌兹别克族的歌曲种类很多,其中有舞蹈歌曲、礼俗歌曲等。埃希来或称“大艾修来”、“穹艾修来”,属民间歌曲。唱词为多段式律诗,每段四句,每句13至16个音节。内容多是悲叹人生苦难、失恋痛苦或劝人止恶行善等。篇幅较长大,为多段式发展型结构。第一段常具有开头性质,以后各乐段依次为小高潮、中高潮、大高潮,最后是结尾。每乐段四乐句,每乐句长10多小节。旋律以级进为主。有较强的叙诵性。情绪由深沉起,渐转激动,最后回到深沉结束。全曲音域宽广,有时超过两个八度。调式结构以七声为主,同一首民歌,甚至同一乐段内常采用各种调式、调性的变化,演唱时常用回音、颤音、倚音,滑音等装饰手法,以苍老、深沉的音色,独具特色和风韵。主要由民间...
· 乌孜别克族历史乌孜别克族称谓简介
乌孜别克族的先民由属印欧语系的伊兰人和南下的蒙古-昔班尼汗国牧民混合而成。古代伊兰人主要生活在中亚细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也称为河中地区。公元前2世纪,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人部落开始陆续进入中亚细亚地区。随着交往的加深,当地土著的伊兰人部落受其影响,逐渐演变成操语的人群。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这部分人一直被称为人、布哈拉人、费尔干纳人、花剌子模人、撒马尔罕人。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最早来源于公元14世纪时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金帐汗国在乌孜别克汗的统治下,国势曾一度强盛,在当时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然而好景不长,从公元14世纪中叶开始,金帐汗国便因汗位之争而陷入了连年的战乱之中。到了公元15世纪,国困民乏的金帐汗国终于土崩瓦解。这时,作为金帐汗国组成部分的白帐汗国日益强盛起来,其统治范围内的...
· 乌孜别克族习俗乌孜别克族怎样“赛马”
在乌孜别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马被视为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备受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喜爱。赛马项目分男子和女子,运动员年龄不限,骑手多为少年男子。参加比赛的马匹,几个月前就要进行挑选和训练。赛马场一般为平坦的大草场,原为直线跑,后改为环形,赛程一般10-30千米。赛前,领队带领骑手绕场两周,同观众见面。骑手们头戴花帽,或者裹上蓝色的或粉红色的丝绸头帕,左手引缰,右手执鞭,显得精神抖擞。参赛马匹不具马鞍,经骑手精心打扮,额头翘起"朝天辫",鬃毛编成辫子,扎上鲜艳的绸带,马尾打结卷起。这时的赛马场上,匹匹赛马毛色油亮,打着响鼻,急不可待,跃跃欲试,更增添了赛场热烈而紧张的气氛。绕场完毕,人马一字形排列于起跑线上,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群马如箭离弦,风驰电掣。骑手们纵马扬鞭,你追我赶。观众们大声喝彩,声震原野。当一匹匹赛马疾驰之时,骑手们低伏马背,一面扬鞭催马,一面娴熟地揩试着奔马眼帘周围的汗水,因为汗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