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门巴族文化 门巴族有名的墨脱石锅啥样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3
转发:0
评论:0
门巴族文化门巴族有名的墨脱石锅啥样,自14世纪竹巴噶举派确立了对门巴地区的统治后,封建农奴制度的生产方式逐渐渗入

  自14世纪竹巴噶举派确立了对门巴地区的统治后,封建农奴制度的生产方式逐渐渗入门巴族社会。藏族统治者对门巴族人民实行长期的封建统治。门巴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活贫困,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直到解放前,尚保留着大量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和采集。

  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本身大多从事于农业生产,手工业中有竹编、木碗制作,工艺精巧,畅销藏区。门巴族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简陋,铁制农具很少,约有70%的土地实行刀耕火种,墨脱的稻田还使用二牛抬杠的木犁耕种。

  门巴族社会同藏区一样,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三大领主占有门巴族地区的绝大部分土地、山林、草场等,门巴族人民大部分是他们的农奴和奴隶。门巴族的农奴同藏族农奴一样,也分为“差巴”和“堆穷”两个等级。大“差巴”对“小差巴”和“堆穷”也进行剥削。门巴族人民不堪忍受三大领主的压榨,曾多次以破坏运输、拒支“乌拉”、抗捐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

  在一些尚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的村庄,都有一部分集体公有的土地、牧场和山林,经本村头人允许可以垦荒种植、砍伐竹木,归个人使用,不付报酬。1951年,获得了和平解放,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深入门巴族地区访贫问苦,帮助发展生产。1959年,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道,支援人民解放军平息了上层反动分子发动的叛乱,实行了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的胜利,大大激发了门巴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走互助合作道路;同时开山筑渠,改良土壤,逐步实行科学种田,改变了过去那种“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法,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门巴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住上了新房,安装了电灯。各地修筑了公路,江河上架起了刚索吊桥。

  乡、村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并培养了一批本民族的医生和卫生员,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门巴族地区还普遍办起了小学和夜校。门巴族的干部、教师队伍正在成长。墨脱石甚是传奇,在当地用钢刀削石,可以削石如泥,一旦离开墨脱,石头便坚似钢铁,墨脱石为何具有如此特性不得而知。

  墨脱石锅原料为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质地绵软,石锅以灰褐色、灰巴色为主色调,形状为桶形,厚2-3厘米,规格大小不等,大锅直径大约30厘左右,中等的直径2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10厘米左右,锅底有平底和弧形两类。墨脱石锅可耐2000℃高温,具有传热快、不粘锅、不变色等优点,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持久。常食石锅炖煮的食物对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等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食疗保健作用,是用来火锅、汤锅、煮饭、炖肉、煮菜的极佳器具。

  由于气候原因,每年仅七八两个月才能上山采制。上山前需备足两个月的食品和柴火,由于不通公路,制成后用牦牛和马驮下山,放入雅鲁藏布江江水中浸泡30天左右才能使用。石锅含有人体所需的锌、铁、钙、镁等16种微量元素,用的越久对人体越有益。

  历史上对石锅烹食特别偏爱,现在布达拉宫还完整保存着松赞干布使用过的石锅。据说历史上活佛及贵族都有自己专门使用的石锅,着名藏药七十二味珍珠丸核心工艺必须使用此锅熬制(此工艺已经获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门巴族文化门巴族的特制木碗啥样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连枷等。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乃至国外享有盛誉。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将其改进成木碗,并广泛使用。制作木碗,要选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据说用这种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气浓郁扑鼻,且携带轻巧方便...
· 门巴族艺术门巴族传统的门巴戏啥样
“门巴戏”从起源到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史料记载,“门巴戏”产生于藏传佛教五世时期。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那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因为他当时对门隅群众发展生产有功,为此五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自己的弟子,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学成后,人们尊称他为“门巴梅惹·洛追加措”。公元1680年,五世拨给洛追加措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担任行政长官,同时让他修建达旺寺。达旺寺建成后,五世为表彰他的功绩,赠送给他一尊自己供奉的五个莲花生像中的一个像和一幅五世自己用鼻血画成的--班登拉姆的画像唐卡。这期间,洛追加措搜集、整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编写了藏戏《卓娃桑姆的》剧本。从此以后,这个剧本也成为藏族地区各地到处传演的“着名的八大藏戏之一”。与此同时,门巴族群众也以本民族的歌舞说唱表演这些故事和剧本,“门巴戏”就萌芽产生了。起源门巴戏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
· 门巴族习俗门巴族的丧葬习俗和禁忌是啥
丧葬:门巴族的丧葬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就葬式看,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还有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其丧葬过程更是礼仪繁缛,活动甚多。门巴族丧葬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地域的门巴族在看待和选择葬式上观念殊异。葬式的选择不同,但在出殡前对尸体的处理以及仪式却基本一致:人亡后,将尸体用绳子或死者腰带捆缚,并腿屈膝或蹲式,双手交叉胸前,男性死者左手靠胸、女性死者右手胸,状似胎儿。为死者设置灵位,摆放供品,停尸数日。停尸期间,请念经做法事,择定安葬方式、出殡时辰和葬地方位,并确定背尸人和尸体出屋方向。在多种葬式中,土葬和水葬是最普遍的,为一般群众所采用。火葬、天葬、崖葬多为富裕户、头人、等采用。屋顶葬、屋底葬仅适用于夭折的未成年孩子。禁忌:墨脱门巴族认为一个月的五、十、十五、二十五、三十日为“丧葬日”,这些日子里不能介绍婚姻,禁止人们下地劳动,禁止上山打...
· 门巴族音乐门巴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里令,又叫“双音笛”,是一种双音竹笛或双管竹笛,流行于门隅、墨脱、林芝等地。里令长约34厘米,里令的管体是用两支竹龄较老、粗细相同的无节小竹合并而成,两管接触处削平,再把蜜渣、彩色珠子镶嵌在两管的夹缝里,用丝线固定双管,管上留有一排小孔。里令音量较小,音色明亮。塔阿让布龙是一种五孔笛,单管横吹,用塔巴竹制成。长约45厘米,直径约2.5厘米,声音浑厚圆润,主要流行于门隅和墨脱。神鼓,门巴语称为“拉额”,是门巴族人使用的一种大众化乐器。神鼓有大有小,鼓框是用数块竹片拼合而成,用竹编和藤编包裹,呈环凸状。鼓框的一侧有木制手柄,右侧鼓面蒙一层野山羊皮,左侧鼓面蒙家山羊皮。鼓槌是木制的,弯成弓状,槌头蒙一层羊皮,羊皮里面再塞一些羊毛,这样既能保护鼓面,又可以使鼓声柔和。神鼓音色浑厚深沉,在宗教活动中或节日喜庆活动中都使用它来伴奏。门巴族传统音乐属乐亚乐系,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宗教音乐主...
· 门巴族艺术门巴族传统木碗是什么样的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制作木碗不是简单的事。一要上山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树为佳;二是风干,造出的树节、树段风干十天左右,以免制成后破裂;三是制坯;四是细磨,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最后是上色,一般用山区一种加鱼草挤汁涂抹碗壁内外,成为桔黄色,使木碗美观、色鲜。除了工艺精良之外,门巴族木碗之所以能受到喜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涂抹木碗用的染料多是纯天然的。制作木碗,要选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据说用这种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