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京族文化 京族语言与越南语言有何关系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37
转发:0
评论:0
京族文化京族语言与越南语言有何关系,京语是京族本民族的语言,与越南语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在语音和语法

  京语是京族本民族的语言,与越南语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在语音和语法方面也小有差异。京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集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海边的巫头、澫尾(万尾)、万西、万东、山心、贵明六个村内。这几个渔村原来是号称「京族三岛」的三个小岛,1970年代因围海造田,巫头、万尾形成了一个大半岛。

  半岛上京族与汉族杂居,而山心岛居民全为京族。这三岛在中国明清时期是阮朝越南的飞地,1885年,大清国政府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签订《中法和约》时,划归中国所有。因与越南的文化隔离时间不长,另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後边境常有商贸往来,所以如今中国境内的京语与越南的越南语北方话差异不大,不影响互相对话交流。

  京族没有本民族通行的文字,其所遗存的一种土俗字——“喃字”,是15世纪之后,越南文人根据民族语言(越语),借用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创制而成的。它既用汉字表音,也用汉字表义,如“三”字写作“巴三”,“五”字写作“南五”,左边表音,右边表义。喃字,意即吟唱的文字,多为民间所用。

  这种土俗字在京族民间,仅为歌师、法师等少数人所掌握,用以传抄歌本、宗教经书、族谱乡规等,通常是夹杂着汉字使用。由于其结构复杂,笔画过繁,表音又往往不够准确贴切,因而难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没有能够全面推行和规范化。随着京汉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汉字早已成为京族人民日常记事以及交际的主要工具。

  在语音方面,它以音节为语言的自然单位,每个单节都由声、韵、调组成,并且都有一定的意义;声母28个,韵母104个,元音分长元音和短元音,韵尾有鼻音和塞音,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在词汇方面,有单纯词和合成词,绝大多数固有的单纯词都是单音词,合成词主要依靠词和词之间的意义和语法关系来构成;有一定数量的虚词,虚词的使用和语序一样,在句子中起重要作用;还有很多的量词,量词有表示数量和区分事物类别的作用。

  在语法方面,其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数词和量词外,其余修饰成分都放在中心词后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京族服饰简介京族服饰有何特点
过去京族人在平时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男性穿的是长没膝盖、无领无扣、窄袖袒胸的衣衫,宽而长的裤子,腰间束着彩色腰带,一般是束一两条,也有多达五六条的,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妇女的下装与男性无异,既宽又长,遮过脚背;惟上装却与男性相反,紧身窄袖、衫脚仅至腰间的短上衣,也是无领胸开襟,但有三颗纽扣,不束腰带。不同年龄段的妇女对衣裤颜色的要求有所不同青年人一般喜欢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配以黑色或褐色的裤子;中年人是青色或浅绿色上衣,配以黑裤;老年人多用棕色衣或黑衣黑裤。若在盛大节日里,或赶圩入市、探亲访友时,妇女们往往要加穿一件类似旗袍但下摆较宽、矮领窄袖的长衫,其颜色大多是黑、白和薯茛染成的红褐色。最富有特征性的是,妇女无论是平时或外出,上身的袒胸处都缝有一块绣有美丽图案的菱形遮胸布,俗称“胸掩”,既实用又美观。由于“做海”,习惯于水上生活的缘故,京族人过去平时都不穿鞋袜,哪怕在寒冬腊月也总是打赤...
· 京族文化京族文化具有怎样的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2.25万人,其中广西有2.01万人,占89.37%。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曾使用和借用汉字创造的喃字,但没有完整独立的文字符号体系,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粤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京族的祖...
· 京族建筑京族的“石条房”有何特点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其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上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风吹,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铺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其明显标志就是“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
· 京族文化为何说京族文化具有海洋韵味
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首先表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旧时京族民间宗教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杂而以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与传统道教有异,其演译为“海神崇拜”。民间习俗活动中有“迎神”,哈节的前一天,村人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迎镇海大王等神至哈亭。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海里的神仙、动植物都拟人化了。人物活动也与大海为活动背景和舞台。如动植物童话与寓言《海龙王开大会》、《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揽探海》,以海里动物反映人情世态的故事《白牛鱼的故事》、《鲎的故事》,历史传说《三岛传说》,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神话故事《镇海大王》、《珠子降龙》等。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生产...
· 畲族语言畲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有句歌词唱到: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可见中国民族文化之多样化,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畲族语言,畲族通用汉字,其语言畲语,属于汉藏语系。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畲族文化看看他们的语言文化吧。畲族语言,畲族通用汉字。畲族语言可分为山客话、东家话、活聂话三种。1、山客话(约50万人,畲族主体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2、东家话(约5万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3、活聂话(约0。2万人,属于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发音方法(语音)与瑶族人使用的炯奈话(也有说是瑶族优勉话)最为接近,但语序靠近汉语)。在畲族语言中,“哈”就是“客”的意思,比如,我们叫“客人”为“人客”,近似于汉语拼音“ENinHa”。所以,我认为“山哈”就是“山客”,不是山里的客人,而是客山而居,尊山为主我为客。这可以从畲族祖先的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