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京族历史 京族人是中国人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8
转发:0
评论:0
京族历史京族人是中国人吗,京族过去曾称为越族,1958年春正式改称京族。根据群众回溯和现有文字材料,京

  京族过去曾称为越族,1958年春正式改称京族。根据群众回溯和现有文字材料,京族的祖先从十五世纪开始,就陆续从越南涂山(今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安省)等地迁到今天的东兴各族自治县巫头、澫尾、山心等岛,最先居住在巫头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逐渐向澫尾、山头、潭吉等地发展。在澫尾村的乡村中有“先祖父洪顺三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的记载。

  洪顺是越南十六世纪封建王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公元1151年,相当于我国的明朝武宗正德六年。从此可以看到,迁来澫尾这部分京族,至少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

  京族的祖先迁到江平地区时,邻近的恒望、红坎、贵明、佳邦等地早已有汉族居住。当时的巫头和澫尾还是丛林密盖的荒岛,后经京、汉两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驱蛇蟒、伐荆棘、筑海堤、垦荒坡,开拓了自己的家园。

京族历史 京族人是中国人吗

    山心和潭吉原来也是荒凉的小岛,与陆地隔着一片汪洋,京汉两族人民携手合作,修筑了海堤,把两个小岛和陆地连接起来,使它变成了两个半岛,既便利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又开辟了大片土地和盐田,发展了生产。

京族历史 京族人是中国人吗

  京族劳动人民初迁来时,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以简陋的渔业工具捕鱼,后来向邻近汉族学会了种植水稻,才逐步扩大起来。适应着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盐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制鱼汁业相当发达,成为京族地区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京族在迁到江平地区之间已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迁来之后,在京、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农业渔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红坎村“哈亭”的碑文上,就有“官事重役,不堪其苦”,“人民饥馑……”等记载,反映了京族劳动人民过去生活的悲惨景况。

京族历史 京族人是中国人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京族人的独弦琴由来历史京族独弦琴怎么弹
京族独弦琴,属弹拨类弦鸣乐器,因独有一根弦而被世人习称为独弦琴。事实上,独弦琴在京族民间称匏琴,或称独弦匏琴,京族语即直呼旦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乐器。那么,独弦琴是怎么来的呢。京族民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或传说由海龙王的“如意琴”演变而来,那一根弦就是龙王七公主的头发变的;或认为是京族的先民出海打鱼时,发现系在桅杆上的绳索,伴随船的摇摆用橹碰击则发出奇妙的声音,受此启发而模仿制作的。但关于独弦琴的文字记载,我国的历史典籍却可追溯到殷代。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泛音演奏乐器,在京语中称“旦匏”,也叫“独弦匏琴”。独弦琴完全依靠一条琴弦和一个摇杆,通过弹、挑、揉弦、推、拉、拉揉、推揉等诸多手法,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其中《新唐书》具体描述的就有两处,或曰“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又曰“复以半匏,皆彩画之,加上铜瓯,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
· 京族舞蹈京族人是怎样跳竹竿的
跳竹竿舞是一种跳跃竞技体育活动。场地一般为8-12米长,6米宽的平地。这项活动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一般多为男女青年。比赛时,分成两组,每组4——8人。一组打竹竿,一组跳,然后再轮换。打竹竿的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或双膝跪地,每人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的顶端,成若干组平行状。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人统一指挥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竹竿,并且每对细竹竿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时开时合,不断地变换节奏、图形和方位。跳竹竿的人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可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或成队跳。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参加者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既不能踩着竹竿,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竿夹着。跳竹竿者巧妙地跳跃其分合之间,或用单脚...
· 京族人唱什么歌曲京族的文艺
京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县的巫头、尾、山心3个岛屿(习称“京族三岛”)。世代以捕鱼为生,兼营农业和盐业。人口11995人(1982年统计)。京语属汉藏语系,京族人大多会说汉语(粤语),通用汉字京族的传统歌舞节日叫“哈节”,在“哈亭”(由各户捐助兴建)内举行。节期3昼夜,内容为祭祖乐神,祈佑丰年。哈节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分为迎神、祭神、入席、送神4个程序。每一程序中都要“唱哈”和跳舞。唱哈要聘请“哈妹”2人唱歌、“哈哥”人伴奏,所唱内容大都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友谊和爱情等。京族音乐有民间歌曲,器乐等。民间歌曲有海歌、小调、舞歌等。京族歌手对唱,以竹片、吉弹伴奏海歌主要是反映出海捕鱼或摸螺、洗贝等劳动生活。旋律明快,节奏规整。小调京族民歌中数量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小调是“唱哈调”“送新娘”“棹船调”叮叮等。唱哈调:哈节中演唱,曲调有多种类型,一定内容的唱词都有其固有的曲调,如《赏月...
· 京族历史京族为什么会叫“京族”呢
在50年代初期,京族曾称为“越族”,巫头、内心、澫尾三岛曾分别建立越族自治乡。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78年12月25日改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今又改称防城港市,并升格为地市级)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汉时代属南越国,后归交趾郡,与骆越有某种亲缘关系。而就现今居住在中国的京族来说,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不到500年的历史。1951年中央访问团联络组曾深入京族地区调查访问,并写出《防城二区巫头、澫尾、山心越南族概况》,文中写道:“据老辈传说,越南人(即京族——引者)原先住在越南的桃山(即涂山——引者)做海为生,大概10多代前,刘、阮两姓在海上打鱼,赶着一群大鱼来岛上,当时岛上没人住,荒草树木,虎兽很多...
· 京族人春节怎么过的?京族人的春节有什么活动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所属的历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的京族,普遍有过年节的习俗。过节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节日习俗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亦有自己的特色。除夕下午,全村到立有祖先牌位的哈亭祭祖。正月初一情晨,人们要拿香烛到井边祭祀,谓之"买新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正月十五日称为“过小年”,这天要用鸡、猪、鱼三牲再祭祖先。人们忌讳在正月初一、十五进门借火、借盐,否则就视为别人来把自家的钱财扯去。过了十五,年节活动全部结束。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