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布朗族建筑 布朗族民居特色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8
转发:0
评论:0
布朗族建筑布朗族民居特色简介,布朗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对其有不同的称呼。中国布朗族全部

  布朗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对其有不同的称呼。中国布朗族全部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其余散居于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保山市境内。布朗族民居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一种是茅草屋,一种是木瓦房。

  干栏式建筑

  俗称竹楼,有上下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牛马猪鸡,安置舂碓,还可以堆放干柴及其他杂物,不砌围墙,四周有栅栏,设进出口。竹楼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呈项用草排或瓦片覆盖。楼室门口一方安置木梯一架,一侧设有阳台。

  “贺新房”

  “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这是布朗族的一条古规。布朗族建盖新房一般择傣历四五月间房。建房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占卜活动。新房子落成后,主人家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请客吃饭,唱贺新房调;有的还要举行栓线仪式,预祝新房的主人大吉大利。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楼为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进屋必须脱鞋。楼上客厅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边。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楼两种。大多居住在带山区,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加之受傣族影响较深,所以,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即高脚屋。房屋为木结构,屋顶覆以草排。

  布依族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放火,只是采光较差。如今,富裕起来的布朗人已经改变了原来居住方式。家里人住楼上,待客在楼下。而牲畜棚早已经远离人住的房屋。

  干栏式建筑特点:

  在木干栏式住宅(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发现大规模的干栏式建筑。

    两广、四川等地的东汉墓中,也发现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建筑已经汉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布朗族建筑布朗族的聚寨群居简介
布朗族也是一个山地民族,聚寨群居是其民族特征之一。布朗族村寨多建于海拔2000余米的山间,选建寨子的主要条件是要方便种地。因此,大多数布朗族村寨的房舍顺山坡密集建盖,村民聚寨群居。住房是一楼一底的干栏式竹楼。房屋为竹木结构,楼上供人居住,楼底无墙,用于堆放杂物。楼上居室用竹篱或木板围建,仅留一门,室内光线较暗。屋面分四面两台,呈重檐状,下檐很长,直伸至距地面4米~5米处。楼前面大门前搭架着木梯。楼上设有阳台,摆放装水的土锅土罐,是洗漱和晾晒衣物的地方。屋顶盖草或瓦片,楼板用竹笆或木材铺设。楼室分堂屋、火塘、卧室三部分。火塘设于中央,既用语做饭,又用于取暖、照明,并一般在火塘边接待客人。堂屋与卧室用竹笆或木板隔开,卧室内不搭床架,按性别分别于左右两边,席地而卧。粮仓一般盖在屋外或村外,搭高台架堆放。布朗族居住的村寨一种叫“拥”,一种叫“邦”,区别在于建寨时是否举行过建寨的仪式。建寨之前不仅要...
· 布朗族文化布朗族的特色青竹茶是怎样的
居住在勐海县巴达乡茶树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和被称为孔雀之乡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欢饮用“青竹茶”。布朗族的青竹茶,是一种简便实用又特殊的饮茶方法。一般在出远门,远离家中或野外劳作时采用此方法。其做法十分简便,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砍伐碗口粗的鲜竹筒为煮茶工具。竹筒注入山泉后放于火堆上烧烤,等水煮沸后放入茶叶,煮成茶汤后倒入短小的饮茶竹筒内喝饮。青竹茶融茶香和青竹香为一炉,喝之香醇爽口、回味无穷。饮青竹茶,一般常在吃过竹筒饭和烤肉后饮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特点是用新鲜香竹作为煮茶和饮茶工具,煮茶的鲜竹简。长约30厘米。口径有的达碗口大小,饮茶的鲜竹筒,一般五六寸长。而底部很细很尖,插在地上,口径有酒盅大小。作法是先将装满山泉水的大竹筒靠在火塘上烘烤至沸腾,投入茶叶(多为毛茶),煮7-8分钟后,将茶水倒入短竹筒内送客人饮用。这种茶多在打猎或远离寨子劳动时使用。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
· 布朗族历史布朗族语言文化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91891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的布朗族。布朗族自称为“本人”、“蒲满”、“乌”、“阿娃”、“依娃”、“翁拱”、“波朗”、“波巴朗”等。别的民族称布朗族为“腊”、“达米腊”、“满”、“卡坡”、“阿别”等。新中国成立后,该民族统称为布朗族。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的布朗语支,与佤语和崩龙语...
· 布朗族服饰布朗族服饰特点简介
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一般,女子上着左右两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为圆领、紧腰、宽摆,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线打结,已婚妇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浅蓝色或白色。里衫为无袖贴身夹衫,下穿两条筒裙,内裙为白色,外裙有两色,臀部以上为红色横条,腿下为绿色或黑色,用布条或花边镶饰。未婚妇女用黑或蓝布包头;已婚妇女梳发髻,插银簪,顶端镶3颗棱形玻璃珠,下系银链,缠包头。妇女戴银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布朗族有一独特的风俗“染齿”。他们认为只有染黑的牙齿才最坚固、最美观。经过染齿的男女青年才有权谈恋爱。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四肢、、腹部皆刺以各种几何图形和飞禽走兽,然后涂上碳灰和蛇胆汁,...
· 布朗族历史布朗族的古代历史简介
古代永昌郡范围内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广阔,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城镇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渐融合于周围先进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经济的不稳定,濮人的迁徙活动甚为频繁。此外,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政策,也引起部分濮人的迁移。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皇朝在哀牢区设置了永昌郡,统辖现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各县境。其统治和压迫日益加深,引起濮人部落武装反抗。后来昆明人首领卤承率兵为东汉皇朝效劳,打败了濮人,迫使部分濮人南迁。封建统治者还用行政手段强迫另一部分濮人迁移。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期,在所谓“南夷作乱”的相互混战中,永昌濮人又一部分向南移至永寿。唐代后,布朗族先民--濮(朴)子蛮的分布,“开南、银生、记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就是说到了唐代,上至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