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5
转发:0
评论:0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哈十斯共和国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自西向东途径蒙古大草原土-迁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并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观在的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都是他们的后裔。

  柯尔克孜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在我国汉文史书中曾先后被写作“鬲昆”、“隔昆”坚昆、“结昆”、“契昆”、“护昆”、“纥挖斯”、“黠戛斯”、“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吉里吉斯’’等。在清代被称作“布鲁特”。迁入黑龙江省的这部分柯尔克孜人,当地人称其为“厄鲁特”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确认的吉尔吉斯族,1960年改称“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是祖国大家庭成员之一。在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柯尔克孜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开拓创造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柯尔克孜的先世,最初游牧于我国北方的叶尼赛河上游。汉文史籍中称为“鬲昆”、“坚昆”。秦代的鬲昆还是一个互不统辖的游牧部落,不隶属于任何政权。

  唐代坚昆又称黠戛斯。公元684年,唐在结骨地区设坚昆都督府,并封黠戛斯首领失钵屈阿栈为坚昆都督左屯卫大将。坚昆都督府隶属于关内道、燕然都护府。

  回纥西迁之后,黠戛斯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部落。《新唐书·黠戛斯传》载:此时,黠戛斯人“拥众十万,胜兵八万”;并建立了隶属唐王朝的“黠戛斯汗国”。实际控制着我国北方的东起歉河(叶尼塞河),西到塔拉斯的大片土地。

  到了辽、北宋时期,居住在北方的黠戛斯又称为“辖戛斯”,受辽的统治。而西迁天山南北和帕米尔的黠戛斯则同回鹘、样磨、处月、葛逻禄等部组建了喀拉汗王朝。当时的乌什、阿合奇以及喀什噶尔以北的大片土地,由辖戛斯统治着。

  元代辖戛斯被称为吉利吉思,隶属于元朝。元在我国北方设岭北行省,下辖益兰州等部断事官。这时的吉利吉思占有我国北方的益兰州、歉州两州之地,属益兰州断事官管辖。居住在克孜勒苏及中亚、伊犁一带的吉利吉思则属察合台后王土封地。

  明代,称吉利吉思为乞尔吉斯,受辖于蒙古瓦剌部,克孜勒苏境内的乞尔吉斯受辖于亦力把里。

  清代,称乞尔吉斯为“布鲁特”。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和天山山区(含今阿合奇县及阿图什县山区)的称东布鲁特,居住在乌恰县、阿克陶县以及帕米尔高原及以西地区的称西布鲁特。

  清代由于沙俄对我国西北边疆的扩张,把我国帕米尔高原上的大部分布鲁特人居住区占为沙俄领地,留在我国领土上的布鲁特人只有三分之一。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柯尔克孜族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怒族历史怒族的族称族源简介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记载怒族的古籍,首推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地方志《蛮书》。该书在《南诏界内途程》中写道:“高黎贡山在主悄昌西,下临怒江。”书中记载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是西汉时开辟,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的官道和商道,经过怒江大峡谷之南的怒江古渡。因古道经怒江,此江的地理位置自然也非常重要,江名的来历和含义引起古今文人的关注。根据元代地理志书记载:“蛮名怒江”,“潞江俗称怒江,出潞蛮。”“蛮”,即古人对西南民族的统称。“蛮名”,也就是说,怒江的“怒”是少数民族语。“潞”和“怒”云南古今同音,“潞蛮”和“怒蛮”指同一个民族。这个少数民族是谁,根据元代及以后的古籍和各民族民间传说,都说是怒族。古今文人和民间说法一致,说明所谓“蛮名”的“怒”字是怒族语的自称,江名是因怒族而得。按古人的地理观念,江流从怒族地方而来,冠...
· 柯尔克孜族历史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汉文史籍首先著录柯尔克孜先民的是《史记》,称之为“鬲昆”。后来的史书又作“隔昆”。东西汉时期多称“坚昆”,魏晋至隋朝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黠戛斯”是唐时对柯尔克孜族的普遍称谓,宋、辽、金时期“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称之,蒙元时期一般称作“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所有这些,都是“柯尔克孜”一词在清代以前各时期的汉语不同译音。清代沿用准噶尔蒙古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民国初年,仍称“布鲁特”。1935年4月,柯尔克孜族作为该民族的正式名称,经由新疆省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柯尔克孜族的起源,中外史籍和柯尔克孜族的传说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大都由“柯尔克孜”一词的不同含义引申而出,或言历史起源,或言生活环境,或言形貌特征。流传较为广泛的传说有:“柯尔乌克孜”——山里的乌古孜人;“柯尔奥古孜”—...
· 德昂族历史德昂族族称与族源简介
“德昂”是该民族的自称。“昂”在德昂语里意为“岩洞”;“德”为尊称的附加语。相传,德昂族的祖先曾居住在山洞里。“德昂”这一自称,是对其先民居住岩洞历史的反映。德昂族,曾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有汝别列,汝买阿、汝旺等20来个支系。当地其他民族根据德昂族服饰上的不同特征,分别把“汝别列”支系称为“红崩龙”,“汝买”支系称为“黑崩龙”,“汝波”支系称为“花崩龙”。20世纪50年代初,在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一族称。后来根据德昂族人民的意愿,经政府批准,自1985年9月21日起,正式改称“德昂族”。德昂族与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布朗族、克木人等同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是滇西南及中缅交界地区的土著居民。从历史记载来看,德昂族是古濮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德昂族从孟高棉族(濮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大约是在公元十一世纪后。清代史籍中开始出现对德昂族较确切的记载,崩龙,初写作“波竜”、“波龙”或“波笼”...
· 保安族的族称与族源保安族的历史
保安族自称“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或“回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这一名称系源自几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县境内的“保安城”之名。关于保安族的族源问题,较有代表性说法有两种:1.蒙古人说。保安族是元明时,一支信仰教的蒙古人随西域亲军东来,最先在今青海同仁地方驻军垦牧,与周围的藏、汉、土、回等民族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其主要根据是:(1)从语言看,保安语与蒙古语族诸语言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并有45%的词汇和蒙古语为同源语词。(2)从史籍记载看,元明时就有一部分信仰教的蒙古军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一带驻军屯田放牧。(3)从习俗看,保安族善骑术、好枪械和摔跤,以及部分保安族人忌大年初一早晨酒扫、孩子哭闹等习俗,都与蒙古族有一定关系。2.色目人说。保安族是以信仰教的色目人为主,与蒙、藏、回、土等族,从十三世纪起,逐渐融合...
· 柯尔克孜族音乐柯尔克孜族音乐简介
柯尔克孜族音乐分为两类:一是有歌词的配曲;一是没有歌词的演奏曲。史诗、叙事诗、民歌等一般都有配曲。配曲是表现歌词内容的,内容变化,配曲亦随着变化。如《玛纳斯》的配曲,演唱到英雄玛纳斯出生时,配曲曲调则类似摇篮曲;演唱到玛纳斯出征打仗时,配曲曲调则奔放、豪迈;演唱到玛纳斯负伤死亡时,配曲曲调则十分悲伤。柯尔克孜族无歌词的演奏乐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有《库巴尔汗》、《喀热孜曲》、《胜格热玛》、《布托依》、《凯尔别孜》、《猎人曲》、《喀帕尔图》、《哲提库尔》(七个奴仆)、《加孜加依克》、《狮子和布谷鸟》、《卓鲁阿依热克》、《黑骏马》等。小曲则有《阔兀孜巴什》、《绰克奥依》、《赛凯特巴依》、《考姆祖木》、《勃托木》、《黑眼珠》、《凯尔麦套》、《喀奇肯》等。《库巴尔汗》由几十个乐章组成,规模很是宏伟。大曲小曲所描绘的有农民、牧民、手工工人的劳动生产,有本民族的历史和风土民情,有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