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习字的不是颜真卿?揭秘历史勤学故事黄泥习字
颜真卿“黄泥习字”的故事,世间流传很广:
颜真卿三岁丧父,母亲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法家,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字很认真,一写就是大半天。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忧。喜的是看到儿子这么用功,愁得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啊!
颜真卿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不想让母亲为难,就暗地里自己想办法。有一天,颜真卿拿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跑到母亲面前说:“我有不要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说着,颜真卿就用刷子在碗里沾满泥浆,开始在墙上写字。写完之后,他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字。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就能练字的好方法,母亲也高兴地笑了。
就这样,颜真卿从“黄泥习字”开始,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
这是个励志故事,它告诉大家:颜真卿虽然贫穷,但是很有志气;他练字很用功,而且聪明懂事。颜真卿是少年儿童的好榜样,他们可以从颜真卿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然而,有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表示质疑。按照他们的考证结果,“黄泥习字”的不是颜真卿,而是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
这不是空穴来风、信口开河,他们说的确实有理有据。打开《颜鲁公文集》,颜真卿为父亲颜惟贞写的《颜氏家庙碑》上面,清清楚楚地写道:“君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
白纸黑字,毋庸置疑。于是专家得出结论:世人把“黄泥习字”的主人公弄错了,把父亲的故事嫁接到儿子身上了。为了避免以讹传讹,应该把流传千年的故事纠正过来。
不过,结论不要下得太早。
让我们打开殷亮写的《颜鲁公行状》,上面写道:“公以家本清贫,少好儒学,恭孝自立。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攻楷书绝妙,词翰超伦。”
很显然,这个“黄泥习字”的主人公是颜真卿。
殷亮是谁?他是颜真卿的表侄。颜真卿的舅父殷践猷有三个儿子,分别叫殷摄、殷寅、殷克齐,殷亮是殷寅之子。宝应二年(763年)八月,颜真卿除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他聘殷亮为节度推官。永泰二年(766年)六月,颜真卿登临庐山,游东林、西林二寺,殷亮陪同。殷亮作为颜真卿的亲戚后辈,长期在颜真卿手下做事(历任郎官,贞元初年任给事中),与颜真卿关系密切,他的所言所记,应当可信。
这样一来,“黄泥习字”的主人公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父亲颜惟贞,一个是儿子颜真卿。父子二人,孰真孰假?
依我看来,都是真的。一方面,他俩“黄泥习字”的故事,都有文字记载,皆非虚构;另一方面,他俩都是少年丧父,家境清贫,身世相似,父子二人都有“黄泥习字”的经历,也属正常。或许,年幼的颜真卿听说了父亲“黄泥习字”的故事,他是在有意无意地效仿父亲。只是因为颜真卿的名气比他父亲大一些,所以世间流传的“黄泥习字”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颜真卿了。
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颜真卿三岁丧父之后,主要靠母亲和舅父殷践猷抚养教育。颜真卿十三岁时,殷践猷去世,颜真卿跟着母亲离开长安,投靠担任吴县令的外祖父殷子敬。“黄泥习字”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外祖父家里,而是发生在舅父家里。
二,所谓“黄泥习字”,不是用刷子或毛笔蘸着泥浆在墙上写字,而是以黄土涂墙,待其稍干之后,用短木棍或小石块在墙面上写字。这也使得颜真卿练就了力透纸背的书写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