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8
转发:0
评论:0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人生有很多痛苦,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活着,但钱没了,而紧随其后第二痛苦的则是,节还在,但假没了。

  对,我说的就是元宵节。

  提到元宵节,除了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灯。灯,已然是元宵节的标志物了,甚至还延伸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而关于元宵节最常见的三种起源,如汉武帝祭祀太一说、汉明帝燃灯表佛说、道教三元说等,也都是从灯的角度来解释元宵的缘起。

  但实际上,张灯习俗是比较晚起的。正如台湾民俗学家王秋桂在《元宵节补》一文说,“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 , 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才出现 , 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 , 要到唐以后才称为元宵的标志 。 ”

  而在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

  1.最初是火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一个名叫柳彧的御史上了条反三俗的奏章。他对皇帝说,最近几年,每到正月十五,老百姓就知道整日玩乐,不是呼朋唤友四处浪荡,就是聚众嬉戏赌博,非但白白地铺张浪费,而且整的男女混杂,有辱斯文。于是,他请求皇帝下道诏书,禁止一切不文明的行为。

  这是目前能见到的,对于正月十五节日最详细的描述,其中,柳彧提到老百姓的节日习俗是“燎炬照地”,即当时民众过节是点火而非张灯。

  实际上,直到清代民国时期,火仍然是许多地方元宵节的特色。

  如清人著作《锡金识小录》提到乾隆十七年本地的过节习俗为:十五日元宵节,夜断松木为薪,架而然之朴门左,佐以爆竹银花,日火炉,盖古掺盆遗 意。

  民国十九年《永和县志》则提到:十五日元宵,张灯放花爆,并院中放火,曰“打夜火”。类似的习俗还有许多。

  此外,民间流传的关于元宵节起源的口头传说,也能提供相应的佐证。

  湖南临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古时候天鹅降临人间后被猎人射中受了伤,玉帝相当恼怒,于是打算在正月十五这天派天兵下凡放火,要把人畜都通通烧死,以给天鹅报仇。有个仙女姐姐同情人类,便私自下界告诉老百姓。

  为了逃避灭顶之灾,人们便在正月十五这天放烟火、挂红灯,装出大地着火的样子。玉帝果然上当受骗,不再派天兵放火。此后,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张灯结彩放烟火。元宵节就这样形成了。

  其他地方还有东方朔助宫女说之类。虽然各地流传的故事不同,但却有共性:即元宵节之所以要张灯和放烟火,目的是制造出人间着火的假象。显然,火是核心元素。

  简而言之,点火是元宵张灯的缘起,张灯是点火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为何会发生这种转换呢?

  2.燃灯礼佛?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东汉明帝被刻画成了印度阿育王的中国副本,夜梦金人的典故很多人都熟悉,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才使得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流行开来。

  为了提倡佛教,汉明帝下令全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全部挂上灯笼,以此礼敬佛祖,即所谓的“燃灯表佛”,灯节就此形成。

  以上便是元宵节起源的汉明帝燃灯表佛说。不过,这一说法通常认为是后人所编造的。

  其史料来源是宋元之际的《岁时广记》所注引的《僧史略·汉法本传》,其中铁口直断,“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但《汉法本传》通常被认为是伪书。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为了争夺信众,开始不断撕逼,为了抢占理论高度,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搞潜心创作,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伪书在此期间大量面世,道教最著名的便是传说中的《老子化胡经》,《汉法本传》则是佛教所编撰的伪书之一。

  除了燃灯表佛故事不可信外,根据吴焯先生的研究,汉明帝夜梦金人一说恐怕也是后人所附会的,因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概是在西汉末年,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皇室之中最早信奉佛教的是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而即便是刘英本人,对于佛教也不太了解,只是将释迦牟尼当做黄老一般的神仙去祭拜。

  但是,转折又来了,虽然人物不对,但观灯源于佛教恐怕确有其事。

  3.从火到灯

  燃灯表佛之说在佛经中随处可见。

  佛经《莲花面经》记载,释迦牟尼去世之前,明确告诉弟子阿难,希望在自己去世后,信徒能为自己设七天七夜的供养大会,供养的方式便包括“种种灯明”。另一部佛经《佛般泥洹经》则提到,在佛涅槃之后,信徒将他的舍利用金罂盛放,置于金床之上,然后“天人散华伎乐,绕城步步燃灯,灯满十二里地”。

  显然,就佛教而言,以燃灯方式供养佛祖是释迦牟尼本人意愿,属于正统教义。而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资料,其燃灯礼佛的时间正是在中国的正月十五日。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伴随着持续的以及胡人入主中原,佛教得到迅猛的发展,远超道教而成为信众最多的宗教,上层社会也迅速投入佛教的怀抱。基于此,许多佛教习俗逐渐被吸纳融合,成为中国本土的社会习俗,元宵观灯便是其中一例。

  元宵观灯习俗较早的史料记载出现在隋炀帝时期,自诩为文学大家的隋炀帝曾有诗作《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诗中提到的“法轮”、“梵声”显然都是佛教术语,表明在杨广看来,元宵节的种种习俗源自佛教。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之二: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这里,作者将元宵的花灯与佛火等而视之。

  如果说隋炀帝时期是元宵张灯习俗的开始,那么其定型则是发生在唐代。

  唐睿宗李旦时期,有位名叫僧婆陀的佛教徒上书皇帝,请求在元宵节时燃灯三天三夜,皇帝批准了这一请求。其后玄宗即位,再次下诏,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燃灯,并以为定式。

  就这样,元宵张灯成为此后千年的惯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说古代元宵节的习俗不是“张灯”,而是“点火”
人生有很多痛苦,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活着,但钱没了,而紧随其后第二痛苦的则是,节还在,但假没了。对,我说的就是元宵节。提到元宵节,除了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灯。灯,已然是元宵节的标志物了,甚至还延伸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而关于元宵节最常见的三种起源,如汉武帝祭祀太一说、汉明帝燃灯表佛说、道教三元说等,也都是从灯的角度来解释元宵的缘起。但实际上,张灯习俗是比较晚起的。正如台湾民俗学家王秋桂在《元宵节补》一文说,“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才出现,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要到唐以后才称为元宵的标志。”而在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1.最初是火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一个名叫柳彧的御史上了条反三俗的奏章。他对皇帝说,最近几年,每到正月十五,老百姓就知道整日玩乐,不是呼朋唤友四处浪荡,就是聚众嬉戏赌博,非但白白地铺张浪费,而且整的男女混杂,...
· 元宵节猜灯谜习俗的来由
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在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很久以前,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猫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有一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王少越想越气,决定要整整这个财主。元宵节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
· 古代元宵节的奇怪习俗:偷菜偷灯偷女人
元宵节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古代元宵节的奇怪习俗:偷菜偷灯偷女人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
·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习俗至少有12种你知道几个
1、吃元宵.“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2、观灯。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
· 宋朝元宵节习俗简介元宵节为何把花灯戴在头上
年年闹元宵,年年看灯展。在宋朝,元宵灯展绝对是全民狂欢。以北宋京城为例,每年冬至刚到,官府和富裕之家就开始为元宵节的灯展做准备了:在皇宫南侧搭建舞台(以便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看各路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两旁安放栏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划定场地(供灯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资协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进京排练(时称“行放”,意即彩排),让他们在灯展期间大显身手。当然,更要出钱采购花灯,包括灯球、灯槊、绢灯、镜灯、字灯、水灯、龙灯、凤灯、走马灯……还有很多巨型花灯无法搬运,只能就地扎造。《东京梦华录》载:自灯山至宣徳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皇宫南侧,东西大街,街道两侧是几百米长的灯展区。人们用带刺的树枝编成栅栏,栅栏内竖起几十丈高的巨竿,竿上悬挂着纸糊的神仙、佛像、戏曲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