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徽州木雕为何如此精美?徽州木雕有什么文化底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9
转发:0
评论:0
徽州木雕为何如此精美?徽州木雕有什么文化底蕴?,徽州木雕为何如此精美?徽州木雕有什么文化底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

  徽州木雕为何如此精美?徽州木雕有什么文化底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徽州木雕在古代,主要是运用在各类建筑上面的,而且这些木雕还不是简单的花纹,有的是独自一块就成一个景,还有的是具有连续性的,一路看下来就像是在看一个故事一样,非常精美。徽州木雕非常有特色,在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看不到这么精致的房屋木雕的,那徽州木雕有什么历史背景,有什么文化底蕴呢?

  古徽州(今黄山市)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其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文化孕育出各种艺术门类,其中徽州木雕独树一帜。

  早在唐末,由于徽墨在全国名声卓著,而墨模是用木板精细凹雕而成,比一般的木板雕刻更见功夫,历代大量的墨模雕刻造就了一批雕刻艺术家。元代的王桢在徽州首创了木刻活字排版印刷术和活字版韵轮,后又涌现出一批刻工名手,他们不仅刻木活字,而且平雕刊刻各种书籍插图、画谱等。徽州木刻版画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比欧洲版画要早500年。明万历年间,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版画艺术走入巅峰时代,徽州也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成为中国历史上版画艺术的黄金时期。徽州版画为徽州木雕的兴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元末明初,徽商逐渐崛起,带动归乡置地营宅之风,为了彰显财富与风雅,在建筑构建上以雕刻进行装饰的风尚应运而生,而徽州木雕的兴衰也与徽州民居的兴衰并行。明以降,徽商已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明星”商人。遵循儒家文化传统,发家致富后的贾商们,返故土、置良田、起豪宅,竞以雕梁画栋进行装修,推动徽州民居木雕艺术装饰的风气日盛,并形成当地的一种文化传统。地方文化的基因,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徽商在木雕艺术中更多地追求儒家文化的气息,促使徽州木雕成为具有鲜明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艺术流派。

  因应用在徽派建筑上较多,故徽州木雕对材料的筛选也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一般用银杏、香樟、松柏、红豆杉较多,木质酥软不仅有利于雕刻,更有利于保持房屋的湿度平衡。而徽州木雕用于古典家具、挂屏等装饰性物件的雕刻时,则选择较为高档的材质,紫檀花梨、金丝楠木等名贵树种都有使用。

  明初为徽州木雕的发展时期,颇袭秦汉遗风,以浅浮雕表现手法为主,用线简练挺拔,粗放刚劲,比较接近汉代画像砖的风格,古拙而朴素,人物形象适度夸张,造型浑圆结实,俭朴中富有变化;明中叶到清中叶为鼎盛时期,风格转而精细,发展了深浮雕、圆雕等手法,装饰味道更浓;到清代后期则慢慢趋向缜密、繁复、精细,更多地运用深浮雕、圆雕、透雕等,以多层次展现工巧奢华;清末至民国年间则以精细为时尚,有的人物因过分雕琢而使力度感削弱;到民国时期,构图上受平面绘画的影响,写实味浓而浑朴稚拙的意趣相对减弱。

  在雕刻工艺方面,明代工匠在表现手法上较为质朴,主要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几种雕法。而清代工匠受到社会文化世俗化的影响,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出透雕、凹雕、线刻、多层雕刻等,形成多元并举的局面。有的在两寸厚的木板上竟可雕刻达七八层之多。还有木雕图案中的门、窗可以开启,狮子嘴里的圆球可以滚动,表现了民间审美心理的变化。

  另外,在雕刻的题材内容上,明代木雕内容相对朴实简单一些,清代更加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取自戏曲故事、民俗题材的主题日益普遍,情节和典故更为丰富。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体现士夫文化清雅趣味的山水、花鸟,也有迎合富商审美偏好的历史、故事、戏文的场景片段。

  徽州木雕在徽州古建筑上的表现最为突出,特别是沿天井四周的栏板,正厅两边厢房的窗户窗栏板(既是作为装饰,又可供观赏)更是艺术家们大显身手的首选,同时也是彰显户主财力与匠师实力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构建部位的雕刻在制作之前都必须经过巧妙的构思与设计。明清两代,徽州地区画派,如丁云鹏、和嘉燧、李流芳、李永昌、渐江、査土標等都因为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经常出入徽商家中论诗观画,自然免不了要帮徽商们筹划设计。规划分工“局部”与整体结合,从始至终都是协调一致、宾主相容。主题突出,彼此相得益彰,以求得和谐、统一。同时又因为书画家们与工匠素有合作的传统,这些都是徽州木雕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徽州木雕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以山水为题材的木雕艺术,以黄山、白岳至奇至险之景,歙县、绩溪的“十景”和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四县各自拥有的“八景”,如黄山的无石不松、无松不石、状如虬龙、苍翠奇特、群山环抱、山水相连。满身遍布徽州木雕的建筑物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有致。长短相同的白墙黑瓦和马头墙上,那木雕上的松、石、云、泉和奇花异卉都是徽州山区的典型景物。

  徽州木雕表现的内容广泛,诸如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剧唱本、宗教伦理、风俗民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人物雕刻常见《八仙过海》《和合二仙》《郭子仪祝寿》等;《抬阁戏》《闹元宵灯会》等富有地方特色;《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百忍图》《杨家将》《戚家军》《长坂坡》《桃园三结义》等表现了对忠孝节义题材的呈现;还有展现日常生活风貌的“渔”、“樵”、“耕”、“读”等。在多样化的主题内容中,“孝”是徽州木雕的主要题材、儒家伦理的核心。徽州木雕所反映的尧、舜、禹故事是中国文化《二十四孝图》其中之一《孝感动天》的完整或细节的真实赋予其想象的理解,民间艺人和原主人的孝子情怀在木雕中呈现。“义”也是受到普遍推崇的主题,义是儒家所认为的思想人格和重要品质,是人生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精神境界,提倡“见利思义”,精神上的善良本性要多于物质利益,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华之魂。

  徽州木雕的大气、文气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域木雕的地方。例如:笔者收藏的清代乾、嘉以后一对同行同量木雕《文王访贤》和《刘备跃马跳檀溪》的窗栏板,以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等人物和历史故事描写为主,突出“忠”、“孝”、“节”、“义”的主题思想,显示徽州木雕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以一文一武,反映“以才入仕、以文重世、以武成就”的典型家庭文化。以浮雕中的深浮雕加线刻多层雕镂,呈现出雕刻工艺的多元态势,反映了融汇秦、汉、明、清的文化创造、最后的传统、终点的辉煌,传达了自然地、直接地接受了清代艺术格调的细腻繁琐、竞相奢侈、审美标准的社会生活信息。所有这些题材无不在巨匠们的刀凿下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构图生动饱满,画面注重张力,人物造型生动,表现手法粗犷、奔放,动感强烈,具有沉雄、古拙的风格气质。

  徽州古建木雕艺术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积淀物,主题鲜明、内容多样、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贯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和意识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个性。它是经过几百年时间的过滤与嬗变的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启迪现代人的智慧,有益于探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真正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徽州古建艺术:徽雕四绝之木雕
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安徽省一侧。明、清时,这里盛产竹、木、茶和文房四宝,天然风光异常秀丽,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欲织金银气,多从黄山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达了明人对徽州的艳羡。徽州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和雕刻装饰展现着艺术魅力,赢得世人瞩目。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徽州古建技艺,经受大自然暴力的考验,数百年来依然耸立,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是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地方很有分寸,形象色彩皆自然得体。徽州木雕,石雕、砖雕、竹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被称为"徽雕四绝",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
·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木雕的由来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安徽省一侧“徽州”之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之前与唐时均称为歙州。明、清时,领有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今划归江西省)六县,这里盛产竹、木、茶和文房四宝,天然风光异常秀丽。明清时期这里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欲织金银气,多从黄山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达了明人对徽州的艳羡。在汤氏看来,徽州不仅有藏镪百万富商巨贾,以豪富天下著称,而且有驰名中外的黄山、白岳山水。他五十九岁时〔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还是如愿到了徽州访友游览。留句“予尝闻海阳之地,松罗奇秀,不让匡庐、九嶷、巫峡,心窃慕之,戊申秋偕陈子伯书裹粮履杖其间。”金石书画与剑学歌叹当然徽州迷人之处还不止于此,特别是古文化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很多,达官显贵代不乏人。徽州乃为程朱理学之发源地,琴棋书画,篆刻金...
· 木雕
使用的木材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做法传统的木雕是将整块木头粗加工(例如加工成规则形状例如正方形等)后再进行细加工(将木料用刀具雕刻成所想要的图案)。参见木刻木工
· 俞氏祠堂:古徽州祠堂建筑的特色,以木雕闻名
古意盎然的居民、石径、廊桥青山绿水环绕其间,全然剔透着一派水墨丹青的韵味。每年此时,恰好可以遇见婺源最妖娆的样子,红枫与粉墙瓦的古村掩映一体,炊烟、群山、白云形成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对于这些秋色的关注,反而超过了它背后徽派建筑沉淀多年的厚重的历史。汪口-俞氏宗祠▲俞氏宗祠进了大门,就被满满的精致木雕所震撼▶汪口村俞氏宗祠,一尘不染,蛛网不结,无燕筑巢俞氏宗祠,一座规模并不很大的家族宗祠,位于婺源汪口村。这一版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纶回乡省亲时带头捐资兴建。俞氏宗祠有三绝:无须拂拭,却一尘不染;雕梁画栋,却蛛网不结;面水背山,却无群燕筑巢。皆是因为整体建筑均为古樟材质,燕虫自避,百邪不侵。该宗祠中轴线为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遭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是一座以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宗祠为三进院落,由...
· 传统木雕艺术
【红木雕】因所用木材是红木而得名,主要产地在江苏、上海、广州、北京,以苏州较为著名。早在明清时期,苏州专门从事制作红木小件的作坊和艺人辈出,技艺精湛,是“明朝一代的绝技”。据记载,清代艺人杜士元能在一个核桃上雕刻苏东坡乘船游赤壁,船舱内有三人,船头上站有一个烹茶童子以及三个船工,烹茶工具除炉子、水壶、扇子外,还有茶盘茶杯,堪称精雕细刻的珍品。红木为名贵木材,一般指酸枝木、花梨木、紫檀木等带红色的硬质木材,因不易多得,历史上都用来做高档家具和精美工艺品。红木雕尤以“红木小件”而驰名。“红木小件”,又称“摆件”或“巧木作”,可做玉雕、牙雕和古玩的配座。“红木小件”采用小块红木,通过锯、刨、拉、凿等工艺,运用传统的镂雕、圆雕、深浅浮雕及线刻等技法,以山水、云纹、花鸟、瓜果、蔬叶、虫鱼等为题材,雕制成文具用品、烟具、花插、碟架、瓶座、几座、玉牙雕配座等,是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雕刻珍品。它们小巧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