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李陵是谁 李陵事件是怎么回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8
转发:0
评论:0
李陵是谁李陵事件是怎么回事?,李陵是谁?汉朝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英勇智绝,爱人下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李陵是谁?汉朝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英勇智绝,爱人下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又能打仗,又有计谋,而且还能爱惜士兵。可惜,一生抱负一世武功,却生不逢时、命运蹇楚,生辰八字很是不爽。

  “李陵事件”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战匈奴,召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军押运辎重。但志向远大的李陵不喜欢不愿意,向汉武帝叩头请命,要自带一部人马去钳制匈奴。李陵原是侍中,汉武帝知道李陵的本事,觉得他有乃祖遗风,拜他为骑都尉,给他五千人马在张掖、酒泉防备胡人。这次专门把他召回来,要他去做李广利的部属,也是锻炼锻炼他的意思。

  看见李陵自告奋勇,汉武帝也知道李陵的心思,说你是不想在别人手下为将,那也没有关系,但我派出的部队多,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你。李陵说不要骑兵,愿意以少击多,只要所军五千人就可以打到单于庭前。汉武帝赞赏他的豪壮之气,为之所动,就答应了,另外派了路博德率部在半道做李陵的后援。

  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出关以后在大漠行军一个月,扎营浚稽山,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立刻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乱,前队是长戟盾牌,后队是弓箭、强弩。先是和匈奴近战相搏,然后千弩俱发,把匈奴打退,还追杀数千人。

  匈奴单于大惊,再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李陵的队伍抵不住了,一边打一边南撤。一路血战,在山谷、树林、山下等各种地形都曾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有时一天要打几十仗,总是死伤众多。单于眼见大军连这点人都打不过,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就在这时,军候管敢因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粮矢且尽以及李陵的部队旗帜等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压上,李陵力战难脱,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此时,距离边塞不过百里之地,所属五千,亡归四百。

  汉武帝本欲李陵死战,得知李陵投敌,勃然大怒,问太史令司马迁应该如何处置。司马迁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为人,说李陵转战千里,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结果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腐刑。汉武帝后来也知李陵孤军无援,力有不逮,派公孙敖将四万步骑深入敌后营救。公孙敖无功而返,却说俘虏称李陵正在教匈奴练兵。汉武帝族诛李陵家室,事后才知那人不是李陵,而是降将李绪。李陵得知后大怒,派刺客将李绪杀死,以泄心头之恨。

  李陵自知惭愧,本想亡归汉室再行效力,但公孙敖怕汉武帝责怪,敷衍搪塞,以致汉武帝盛怒之下,族诛李陵全家,使李陵后路被隔。李陵受命劝降苏武时,见苏武不降,甚是敬佩,说自己有负汉室,罪责通天。后来苏武回归,李陵告别,说自己本想戴罪立功,保全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可惜全家被杀,为世人所恨,自己也无法再回去了。这些虽是旧事,只是把自己苦衷讲给苏武听听。后汉武帝死,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旧时好友,派李陵的故人去招李陵。李陵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最后终死匈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海之滨——李陵、苏武事件
其实武帝登基之后,大汉在不断讨伐匈奴的同时,也曾多次派使节前往匈奴,但匈奴人却往往会扣留了汉使,于是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譬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统十八万大军到北地,遣使谕告匈奴单于臣服,郭吉到匈奴后,晓谕单于归顺汉朝,单于大怒,遂扣留了郭吉。又譬如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匈奴派遣匈奴中身份尊贵人作为使者出使至汉,在汉突然病故,汉派路充国等送丧到匈奴,单于误以为是被汉朝杀死,扣留了路充国。史载,汉使前后有十余批人被匈奴所扣。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且鞮侯单于嗣位后,恐遭汉袭击,于是称“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尽归还路充国等原拘留之汉使。武帝赞许之,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礼于单于,以答谢。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常惠等,并士卒、斥候百余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赠送财物给单于。可鞮侯单于却显得很是傲慢,很显然这不是汉所期...
· 李陵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一)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来说,此一忠...
· 李陵
时代背景早在李陵出生前一个世纪,世居于北方蒙古高原的匈奴就开始了扩张壮大的脚步。秦朝时,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与中原文明就河套地区的争夺展开过激烈战争,在秦将蒙恬的驱逐下退居漠北。后来秦朝灭亡,中原地区陷入楚、汉之间的内战,国力严重受锉。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匈奴乘势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公元前200年,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征匈奴冒顿单于,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却在平城白登山遭到匈奴包围,刘邦本人差点不能脱困,在被围困七天七日后凭着贿赂匈奴阏氏才被得以幸免。事后两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汉朝不得不接受每年向匈奴进贡丝绸、米粮的,并且派出公主和亲的协议。但是和亲并没有使汉朝获得真正的和平,匈奴依然以贡品质量不好等理由频繁侵害汉朝的边郡,破坏汉朝的农业生产,掠夺并杀害人口。尽管汉朝方面也有做出抵御措施,不过始终避免与匈奴发生全面冲突,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初期。元光二年(前
· 李陵
◇汉将李陵◇“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一)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
·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来看看鲁迅是如何评价李陵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来看看鲁迅是如何评价李陵李陵在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一样的评价,第一种自然是站在他投降匈奴的角度来说,认为他不顾国家,没有气节的话,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看重气节的结果。而另一种确认为李陵做的没错,但是汉朝却对李陵的家人太严苛,李陵为了让士兵活命有什么问题?能屈能伸,投降也不是什么事。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身在匈奴为何至死不回汉朝?而从匈奴回来的苏武却一直思念他:“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李陵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就是汉武帝与匈奴叫上劲的时代,一生都调动国家力量与匈奴作战,但并没有什么结局,从汉武帝初年的地图到汉武帝结束时期的地图对比,就能看出,汉朝与匈奴的势力范围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有人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耗费国力,民众牺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