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撒拉族建筑 历经风雨的撒拉族古篱笆楼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2
转发:0
评论:0
撒拉族建筑历经风雨的撒拉族古篱笆楼,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

  据马穆罕默介绍,原先他家里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北、西面的古篱笆楼都连在一起,规模很大。然而在经历一场火灾后,北面和西面的都化为灰烬,只有这座南北走向的古篱笆楼保存了下来。马穆罕默说:“我是出生、成长在这座古篱笆楼里,如今又在这里娶妻生子,因此对它有很深的感情。我父辈那一代,他们都能修建这种风格的古篱笆楼,我父亲还是一个建造高手,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父亲维修古篱笆楼。到了我们这一代,村中已经没有人会了,更别提我们的下一代了。如今父亲过世了,古篱笆楼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各种问题,我们连最基本的维护都成问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古篱笆楼一天天地破败下去。”

  马穆罕默的古篱笆楼,楼梯摇摇晃晃,二楼的5间房子已是满目疮痍,最南头的一面山墙裂了一个大口子,可维修需要将整面墙拆除,因为不懂建造技术,就任由山墙裂着大口子。最北头一间房则充当仓库的角色,里面堆放着各种草料、农具,一面墙上的草泥已经剥落,篱笆桩子触目可见;只有中间一间正房里摆放着一些家具,马穆罕默说,这里比较凉快,夏天全家人会搬到这里住。仔细看去,门楣、屋檐因木材腐朽而显得破败不堪,但依稀可见凝聚了建造者心血的雕刻精美的雕花。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的建筑形式和建材的不断出现,各个村庄兴起了拆旧建新的风潮,以致篱笆楼濒临绝迹。在孟达村,古篱笆楼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三户;而据循化县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县的古篱笆楼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百多座减少至14座,而元代时建造的古篱笆楼已无处可觅其踪影。历经几个世纪的拆建改修,尤其是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使得古篱笆楼遭到了严重破坏。

  何永忠认为,只有保护了古篱笆楼的原生态形体,保护了它的建筑艺术内容和文化表现形式,才能[实现有效而全面的保护。然而,在目前已无传承人、古篱笆楼风雨飘摇的现状下,循化古篱笆楼的境地危险至极。其原因有:一、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已不再对篱笆楼及其技艺感兴趣;二、老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传承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三、人为拆除,使古楼越来越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撒拉族“古篱笆楼”的历史和未来
2007年5月,省文化厅公布了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申报的“撒拉族古篱笆楼编造技艺”名列其中。这种古篱笆楼编造技艺,融合了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的建筑文化,是当时的居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石土资源,集结多民族建筑文化艺术,修建的撒拉族特有的民居,整体建造布局多样,门窗装修制作别趣,楼体二层檐石、扶栏、大门楣檐都有精美雕刻。堪称循化地区古建筑文化的代表。历史:研究价值很高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是木石土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树条笆桩编制而成,故得名篱笆楼,目前遗存的都是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篱笆楼,全面完整地包涵了其历史建筑艺术形体。从元代起便广泛建造的撒拉族古篱笆楼制作简便,除木工技艺外,取材简单。古篱笆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既节省建筑...
· 撒拉族建筑撒拉族建筑民族特点
花窗雕檐,篱笆做墙,这种以木、石、土和篱笆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设群落,集中在我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孟达大庄村。位于该村牦牛巷子的马进明家的篱笆楼,可以说是明代篱笆楼建筑的始祖。晨曦中,清真寺晨礼的呼唤声响起,做完礼拜后,撒拉族老人马克赛木走出篱笆楼,在自家院落的核桃树下享受着高原冬日的暖阳。撒拉族老人马克赛木来自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古老的村落因撒拉族篱笆楼而闻名中外。雕檐花栏、木柱梁架、斜置板梯、篱笆墙体,古老的篱笆楼散发着特殊魅力。撒拉族篱笆楼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融合了汉、藏及建筑的风格。篱笆楼在撒拉语中叫“巴里奥依”,是利用当地木、石、土资源修建而成的高原少数民族古民居。篱笆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楼下房间为仓库、畜圈等,房屋多为横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建筑以间为单位,体为座,群成一院。据介绍,撒拉族篱笆楼具有防潮、防震、防鼠功能,粗犷古朴的篱笆楼有“墙...
· 撒拉族建筑撒拉族民居有着怎样的历史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孟达篱笆楼历经明、清、民国约四百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然如故。篱笆楼分上下二层,上层设卧室、贮藏室、沐浴室等,楼底房间内阔廊窄,设作牲畜圈,具有羌族的特点。楼体框架用山中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山中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黑土草泥,其上再涂以白土泥,墙体中间为空,这种方法即节省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较强,在建筑过程中撒拉先民充分考虑了当地实际情况,即在孟达地区,坡陡平地少,林木多,建篱笆楼取材方便,又不占土地,整个建筑布局美观大方,合理科学,充分体现了撒拉族农民的勤劳智慧,这座古老的撒拉族民居,是撒拉族地区唯独遗存的明清民居建筑。近几年,日本、美国、香港、台湾为国内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拍照。清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东迁历史古老的...
· 撒拉族习俗撒拉族的婚礼简介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再进上房,由已婚的至亲陪伴,面对阿訇坐在炕上的木凳上。岳丈问新郎:“我女儿已许配给你了?”新郎点头允认,然后阿訇起诵“尼卡亥”(证婚赞词),把盘中的红枣、核桃分撒给室内外的观众,婚姻算正式准认。娶亲时,由新郎及其男亲备上骡马,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到了女家,新郎及男亲都不进家门,而是坐在门外的场院里,由女家先用油香等茶食招待,饭后请到叔伯家住宿。次日,女家设宴招待,宴席仍在门外场院进行。席前先由阿訇诵”尼卡海“,即合婚经。诵经时,新郎跪在门外野地,新娘跪在家中炕上,阿訇站在院中高声诵经。诵毕,将一盘红枣、核桃、糖果等撒给门外众人。席毕新郎及男亲先回。阿娜出嫁这天,至亲好友,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幼纷...
· 撒拉族
青海高原世居撒拉族的服饰 多姿多彩、别具一格。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人口8.7万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撒拉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青壮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