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在异乡长大的孩子会拒绝自己的祖籍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9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在异乡长大的孩子会拒绝自己的祖籍呢?,说到故乡,有人会说,它就像流淌的血液,是一辈子不能离弃的生命元素;而对于只是祖籍

说到故乡,有人会说,它就像流淌的血液,是一辈子不能离弃的生命元素;而对于只是祖籍地的孩子们,他们或心生向往,或完全抗拒。

一次在北京出差,和一桌子湖南籍的人士聚餐,大家谈论起祖籍,一个性格豪爽的“父亲”说:“祖籍毫无意义,我儿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湖南人,他从来只认自己是北京人,不理解为什么祖籍是湖南,那跟他没什么关系。”

马上有人附和,说我儿子也是这样。这时便有人很严肃地说:“你们应该多带他回去住住,让他多了解家乡。尤其你们要多回家看看父母。”

这位父亲马上神情黯然地说:“我父亲过世早,我母亲在我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过世了。哎,家里没有了母亲就好像少了挂念,回去和兄长们在一起倒还感觉别扭。”

这话不得不使人想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还有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情与亲情是天然混合的情感,而亲情之中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和儿女对父母的依恋又是最浓厚的,子女们由故乡而念及父母或由父母而思念故乡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只是,为什么在异乡长大的孩子会拒绝自己的祖籍呢?我便想到,在古代,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父母在,不远游”。成语里的狐死首丘,安土重迁也证明中国人重乡土的观念。

只是,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山重水复的乡土已经不再是历尽艰辛才能到达的地方;乡情也少了过往的浓郁。

离别乡土在异乡扎根,成为故乡的异乡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淡忘故乡的人和事,乡情愈益淡薄——有那么一批为人父母者便是如此,他们自己都舍弃了那份乡情,怎么能奢望他们的子女会重视自己的祖籍?换句话说,父母已经断却了孩子们对父辈过往的珍重。

我看重祖籍,我觉得祖籍代表的是生命延续的历史,是人们追问自身历史时的慰藉,是一辈人一辈人的情感传递符号。祖籍地,人们习惯称为故乡,只是有不少人已经不需要故乡。不过,更多的人他们忘不了故乡。故乡或许是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但是一旦成为故乡的异乡人,乡情却变得更加浓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凿壁偷光的匡衡在自己长大之后做了什么?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后来因为熟读经史,“射策甲科”,做了平原郡文学。后来元帝即位,外戚史高与大儒萧望之有矛盾,就采取谏言聘用了匡衡,后来推荐给皇帝。元帝生性懦弱,但是爱好儒学,也重视儒生,匡衡做了郎中,又升迁为博士兼任给事中。到了汉元帝在位的建昭三年,被任命为丞相,一时位极人臣。在担任丞相期间他更是关心民进疾苦,受到官员和百姓的一致陈赞。此时汉元帝渐渐重视宦官石显,石显把持朝政,疏远了汉元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匡衡多次上疏,希望汉元帝清除宦官势力,可惜事未如愿。不过汉元帝对于匡衡还是很重视的,后来加封他为乐安侯,他的儿子匡昌也被任命为越骑校尉,或许匡衡疏于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位匡昌居然有一天饮酒过度,接着酒力...
· 在古代,大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要有奶妈呢?原因竟是这个
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装的影视剧中,一般大户人家的仆人中,总有一些被称为张妈、李妈、王妈的人,她们一般都是家中少爷或是小姐的奶妈,从小哺育小主人。不只在民间,皇宫亦是如此,在历朝皇帝当中,作为乳母这个身份能够被人们所熟知的那莫过于明熹宗的奶妈客氏(客印月),她在熹宗继位之后,就被封为“保圣贤顺夫人”,曾与魏忠贤一起专擅弄权,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其实,奶妈这种职业出现得很早,《礼记》中就有“士夫之子有食母”的记载:周朝的皇子一落地,就会有三个女人来抚养他:一个是“子师”,负责教礼仪;一个是“慈母”,负责照料他的起居;一个是“保母”,负责喂奶。而皇宫外设“奶子府”,有常年应的年轻妇女数十人待选,她们多是十五到二十岁之间刚生育过而且奶汁充足的农村妇女。她们的地位低下,无人重视,但一朝入选进宫,哺养的乃是皇储贵胄、凤子龙孙,从此,她们也就成为人上人了。俗语“一朝入选,终生富贵”,就是指此辈而言。根据...
· 在死牢里长大的皇帝
长安天牢里的刘病已是一名钦定的死囚。他这辈子连平平安安做个老百姓都是奢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皇帝。刘病已登基后改名刘询,史称汉宣帝,被誉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这个原本与皇位绝缘的孩子,最后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说他是“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病已的事迹编写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乌龙闯情关》。刘病已是怎么做到的?经历了什么样的传奇?所有的一切都得从公元前92年、汉武帝末年的长安城说起。那一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丙吉迎来了自己政治命运的重大转机。丙吉自幼学习律令,曾经担任过鲁国的狱吏,因有功绩,被提拔到朝廷任廷尉右监(廷尉的高级助手,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官)。遗憾的是,在朝廷中任职,仅仅需要政绩是不够的。丙吉显然不适应中央的复杂关系,不久因涉案受到株连,罢官出京,到外地去担任州从事(封疆大吏的高级助手)。现在丙吉毫无征兆地接到调令...
· 在海南长大祖籍广东兴宁的广州增城人何丹凤何氏剪纸的第6代传人
在海南长大祖籍广东兴宁的广州增城人何丹凤何氏剪纸的第6代传人一把剪刀,一叠红纸,大手握小手,手起剪落,剪出的是传承。好人简介:从6岁时起,何丹凤就开始学习剪纸技艺,30余年来,无论她从事何种职业,一把剪刀常常伴身边。作为何氏剪纸的第6代传人,何丹凤长期致力于本土剪纸创作,曾获得多个国家级剪纸比赛奖项,剪纸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及国外友人收藏。此外,她还热衷于公益,将剪纸作品拍卖所得的十余万元全部用于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地中海贫血患儿,并长期开展公益讲座,义务讲解和传授剪纸技艺。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张利萍通讯员李滨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叶伟报6岁习剪纸萌发艺术创作兴趣长发飘飘、身姿婀娜,说起话来温婉尔雅,是何丹凤给人的第一印象。自幼在海南长大的她出生于一个“手工世家”,祖籍在广东兴宁,祖上曾是做手工纸扇和蓝印花布的行家,其六世祖何福元是清朝中晚期的纸扇制作专业技工,父亲也习得一手剪纸好技艺。何丹凤...
· 在海南长大祖籍广东兴宁的广州增城人何丹凤何氏剪纸的第6代传人
在海南长大祖籍广东兴宁的广州增城人何丹凤何氏剪纸的第6代传人一把剪刀,一叠红纸,大手握小手,手起剪落,剪出的是传承。好人简介:从6岁时起,何丹凤就开始学习剪纸技艺,30余年来,无论她从事何种职业,一把剪刀常常伴身边。作为何氏剪纸的第6代传人,何丹凤长期致力于本土剪纸创作,曾获得多个国家级剪纸比赛奖项,剪纸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及国外友人收藏。此外,她还热衷于公益,将剪纸作品拍卖所得的十余万元全部用于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地中海贫血患儿,并长期开展公益讲座,义务讲解和传授剪纸技艺。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张利萍通讯员李滨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叶伟报6岁习剪纸萌发艺术创作兴趣长发飘飘、身姿婀娜,说起话来温婉尔雅,是何丹凤给人的第一印象。自幼在海南长大的她出生于一个“手工世家”,祖籍在广东兴宁,祖上曾是做手工纸扇和蓝印花布的行家,其六世祖何福元是清朝中晚期的纸扇制作专业技工,父亲也习得一手剪纸好技艺。何丹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