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皇帝的汉语水平究竟则么样?比满语还好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9
转发:0
评论:0
清朝皇帝的汉语水平究竟则么样?比满语还好吗,满文没问题,那皇帝的汉语水平又如何?在写诗数量超过全唐诗的乾隆之前,帝王们到

  满文没问题,那皇帝的汉语水平又如何?在写诗数量超过全唐诗的乾隆之前,帝王们到底对汉语熟不熟悉?

  一般来说,对一门语言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口头上的无障碍交流;二是语言熟练度达到同时代知识分子平均水平。清初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迈过基本的语言门槛,日本学者平田昌司在《清代鸿胪寺正音考》引用藤本幸夫的研究,指出努尔哈赤跟通汉语的朝鲜俘虏谈话时全靠汉语翻译。

  太宗皇太极时满人开始启用汉官,但汉族大臣日常对太宗奏事交流,如用汉语表达,太宗理解起来依然非常困难。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就言明了这一点,其中说道:“臣又想六部汉官开口就推说不会金话……汗之左右,亦该常存两个好通事,若有汉官进见,以便问难,觇其才调。不然同于木石,何以知他好歹……”

  由此可见彼时皇太极的汉语能力是极为有限的,需要依靠翻译(通事)才能与不通“金话”(即满语)的汉官交流。

  直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渐习汉俗,才基本实现与汉族大臣口头无障碍交流。顺治不但能使用汉语,而且对汉语本身也有一定了解——《弘觉忞禅师北游集》一书中,说到禅师见到顺治时的一段对话:“上一日持一韵本示师曰:‘此词曲家所用之韵,与沈约诗韵大不相同。’……上曰:‘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盖凡遇入声字眼,皆翻作平上去声耳。’……”

  可见,顺治皇帝不但能看出诗韵和曲韵的不同,并且知晓北京话当时入声已经消失,其汉语水平和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已不能同日而语。

    事实上,顺治皇帝语言能力相当出众:当时许多大臣只懂自己的母语,顺治帝召见大臣时,只好见机行事,见满臣说满语,见汉臣说汉语,见蒙古人说蒙古语。

  遗憾的是,顺治汉语书面阅读能力仍然不强,《顺治实录》记载“皇上博览群书。内院诸臣、繙译不给。”爱读书到了翻译跟不上的程度,可见离开满文辅助皇帝读书尚不顺。负责翻译工作的“启心郎 (mujilen bahabukū)”职称还是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到了康熙,皇族教育模式逐渐成熟,已经是二代移民的康熙皇帝汉语水平才开始突飞猛进。《庭训格言》记载,康熙“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叫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与其父祖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康熙早期的满大臣,无论在公务还是生活中,大多数还是以满语为主要语言的。如上面这幅康熙时期的画像,左侧题字亦是只有满文

  伴随皇帝和旗人汉语水平的提高。专业翻译启心郎们也完成了历史使命——顺治十五年裁撤各部院启心郎,康熙十二年裁撤宗人府内启心郎,康熙以后的清朝历代皇帝汉语水平都相当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清朝皇帝上早朝是说满语还是说汉语?
满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其入关是铁血的政策,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否则留发不留头,为此制造了嘉定十屠、扬州七日、江阴81天等惨案,被杀的人不计其数。而在现代很多的清代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清朝皇帝上早朝的情况出现,而且都是一口的汉语。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么?首先要交代一下啊,清朝的皇帝在做皇子的时候,是必须要掌握三种语言的,那就是汉语、满语和蒙古语,而且不但能说,而且还要会写。在清朝乾隆以前,皇帝上朝议政绝对使用满语。网络配图这主要是因为:一者保持满清的民族特性,避免被同化,跟剃发易服是一个意思;二者,也为了保密,当时普遍不信任汉人,因此上朝说满语,保密程度很好;三者,全国的官员满族人占了大部分,而且汉人要做官,满语必须是要懂的,如当时著名的汉臣张廷玉,满语就特别好。除了上朝,当时写公文,也必须要用满语,因为当时皇帝汉语还是掌握不好,错别字连篇,底下的官员汉语那就更是差了。因此,当时来往公文...
· 清朝时期满汉融合,皇帝上朝讲“满语”还是“汉语”?
清朝时期满汉融合,皇帝上朝讲“满语”还是“汉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将可以在那些清宫剧当中看待皇帝上朝时的画面或是大臣启奏等一些情节。我们在影视剧中所听到的都是使用汉语进行交流,那么在历史上,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他们在上朝的时候与满汉大臣都会有交流,那么他们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是汉语还是满语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众所周知,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构成的。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清人入关后,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满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满语是官方语言,少数进入朝廷的汉臣也必须学习满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汉族大臣对着满文学习时的表情,估计和我们今天对着英语单词时的表情相差无几。可是,既然是两族融合的过程,那单方面的学习必定是不够的,所以,清朝皇族也在逐渐学习汉族文化。想象一下,两族人顶着大辫子造型,摇头晃脑地学习对方的语言...
· 满清皇帝上朝是说汉语还是满语汉人还说汉语写汉字吗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历史上的每次时代更替都伴随着战争冲突,更习易俗,更何况是满人入侵汉人并获得成功的历史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让汉人显示归顺之意,就下令剃发易服,让百姓们把头发剃成满人的模样,于是就有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天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大清朝强迫了汉人改变衣食住行,那汉人还说汉语写汉字吗?满清皇帝上朝时,是说汉语还是满语呢?首先,“上朝”这种大型仪式并不是像清宫剧里演的那样每天都来一次,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一年也出现不了几次,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七年时,上朝连带集会、祭祀等这种有牌面的活动只有十六次,而平常皇帝和大臣之间议事总是以“召见”的形式展开。召见时,在皇太极时期,满朝文武大臣几乎全是满人,所以当时交流一直用的是满语,既能避免同化,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密效果。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逐渐认识到汉人...
· 乾隆皇帝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汉语及蒙古语
很多人游故宫,都惊诧于导游讲的所谓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却忽略了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小书斋。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窥探这仅八平方米的小小书斋,驻足于此,也总能令人付思联翩。乾隆皇帝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帝王,其书房虽小却极为雅致。楠木雕花隔扇将其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其御笔手书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可见乾隆之胸襟与志趣。“三希堂”的陈设幽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带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古朴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蕴。书斋之所以改名为“三希堂”,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
· 乾隆皇帝精通满语汉语及蒙古语语言能力超群
很多人游故宫,都惊诧于导游讲的所谓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却忽略了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小书斋。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窥探这仅八平方米的小小书斋,驻足于此,也总能令人付思联翩。网络配图乾隆皇帝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帝王,其书房虽小却极为雅致。楠木雕花隔扇将其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其御笔手书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可见乾隆之胸襟与志趣。“三希堂”的陈设幽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带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古朴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蕴。书斋之所以改名为“三希堂”,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