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时候是怎样过元宵节的?南北方有何差异
1、南方吃元宵,北方吃糖塠
现代人过元宵节,一般都要吃元宵,宋朝也有元宵,加工方法跟现在差不多,也是用糯米做皮儿,用豆沙做馅儿,团成小圆球,下锅煮熟,时称“汤团”、“沙团”、“浮圆”、“浮圆子”、“乳糖圆子”、“澄沙团子”,但是当时元宵尚未普及,只有江南一带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元宵节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而是蝌蚪粉和糖塠(dui)。
蝌蚪粉是用小麦粉或者绿豆粉加工的小吃,将小麦粉或绿豆粉加水和成很稀的面糊,搅拌几十遍,舀到漏勺里,就着滚水锅轻轻晃动,面糊会顺着窟窿眼儿往下漏,啪嗒啪嗒掉入开水锅,先沉底,再上浮,两滚煮熟,笊篱捞出,冲凉,控水,拌上卤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
鉴于漏勺的窟窿眼儿是圆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团一小团的稀面糊也是圆的,又因为它们漏下去的时候势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断丝连,拖泥带水,所以每团面糊又都拖着一条小尾巴,圆脑袋,小尾巴,很像小蝌蚪,所以宋朝人管这种面食叫蝌蚪粉。
糖塠是用面粉和红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简单,将面粉和红糖拌匀,加水和成很稠的面团,然后搓成长条,掐成小段,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入油锅炸熟,用竹签子串起来,即成糖塠,从外观上看,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芦。
糖塠又叫“焦塠”、“油塠”,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甜食小点心,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到了宋朝就成了北方人过元宵节时的主食,宋人郑望说:“汴中节食,上元油塠。”意思是北宋首都开封在正月十五有吃糖塠的习俗。
2、各式各样的元宵花灯
元宵节放假,在宋朝又叫“放灯”,意思是开放城门,解除宵禁,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进出,彻夜观赏花灯,放灯的期限最短三天,最长则能延长到七天。
宋徽宗刚即位时正是北宋商品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他曾宣布在京师开封放灯七日,金吾不禁,吸引得全国人民脚板发痒,都想去首都观灯,《水浒传》里描写宋江和浪子燕青进京观灯,与名妓李师师相会,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宋朝元宵花灯的样式各种各样,以小孩子上街时手里提的花灯为例,就有纱灯、纸灯、琉璃灯和塔灯四种材质,其中塔灯是用大块青砖镂空而成,由巧手工匠雕成七层宝塔形状,每一层里都燃着一根小蜡烛,造型非常别致。
元宵节当晚,儿童上街玩耍,手里提着塔灯,头上戴着“闹蛾儿”,一派气象,什么是闹蛾儿呢?就是用丝绸或者草纸扎制的装饰品,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蜻蜓,有的像飞蛾,有的像蜜蜂……。
儿童手里提灯,大街两旁还要摆灯,当时街上最气派的灯展是龙灯和鳌山灯。
龙灯是用稻草和铁丝捆扎成一条巨龙,稻草上插着几万盏花灯,从龙头到龙尾长达一百多丈,弯弯曲曲绵延几条街,光彩夺目,一眼望不到边。
鳌山灯的制作工艺比龙灯复杂得多,需要几十个工匠通力合作,先用巨木、竹子和铁丝扎出层层叠叠的骨架,外面用青幕遮盖,扎成蓬莱仙山的造型;然后再用彩色的丝绸扎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像,分别安放在两侧的山头上,中间最高的山头则要摆放一个暗设机关的大木柜,木柜里面贮满清水;最后在这座假山上挂满纱灯、琉璃灯以及可以旋转的走马灯。
到了晚上,所有花灯一起点亮,整座假山亮如白昼,山顶瀑布飞溅,山腰仙人浮现,宋朝市民一起观赏,直玩到黎明时分才慢慢散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