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散文家沈复:家族庇佑下才能生存的才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5
转发:0
评论:0
清代散文家沈复:家族庇佑下才能生存的才子,清代散文家沈复生平事迹,多见于其晚年所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之上。

  清代散文家沈复生平事迹,多见于其晚年所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沈复出生幕僚之家,家境普通,早年曾随父前往浙江绍兴求学,虽薄有才名,却一声没有参加过科举,因此与仕途无缘,辗转各地当了十数年幕僚之后,晚年回归故里,经营酒业。然而虽为一介商贾,沈复生平却酷爱诗画、散文,他与妻子陈芸情深意重,志趣相投,共同演绎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浪漫爱情婚姻的经典。

  从《浮生六记》,不难看出,沈复生平除了诗词创作之外,最大的乐事莫过于和妻子红粉结伴,享受纵论古今、品月评花的浪漫生活。

  在清贫的岁月里,很多时候,沈复不得不靠卖画为生,然而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也时常有苦中作乐之举。比如他俩常常去一对种菜的老夫妇那里,醉心菜园耕种,乐此不疲。

  书香门第出身的陈芸十分喜爱恬淡的田园生活,曾高兴地表示,将来老了就与丈夫在此处购买十亩耕地,栽瓜种豆,夫画妻绣,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雅趣。

  黄梅戏《天仙配》有著名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指的不正是这般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夫妻生活么?一部《浮生六记》,写尽悲欢离合。人生如梦,为欢几何?想来沈复生平之乐,皆记载于作品之中,只可惜,陈芸先去,恩爱夫妻最终未能白头偕老,这恐怕是沈复生平最大的憾事吧。

 

  沈复是什么家

  沈复是什么家?沈复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也是姑苏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沈复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少年时曾奉父命学习幕僚,数十年来辗转山东、湖北、江浙、四川等多地充当幕僚。青年时代的沈复才思敏捷,文笔出众,阅历相当丰富,却一生没有参加科举,因此不属于清代社会普遍认可的“正统文人”,虽著有《浮生六记》这部广为流传的自传体散文集,然而其文学家的地位乃是后人所公认,若要深究沈复是什么家,其实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沈复也并不是什么闻名遐迩的书画名家,倒是一位以经营酒业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据《浮生六记》记载,沈复自家遭变故之后,一直与妻子流离在外,一度经济拮据,不得不以卖画维持生计。然而夫妻二人患难与共,情比金坚,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不乏浪漫温馨。

  沈复之妻陈芸,是他的表姐,年长沈复一岁。陈芸贤惠聪颖,与沈复志趣相投,因而后人普遍认为陈芸是沈复的终生女神。作为《浮生六记》的女主角,沈复在作品中通过对日常夫妻生活的记述,表达了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真爱和无限眷恋,这段爱情佳话,即使在今人看来,也感人至深。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优秀的文学家,沈复生平最值得骄傲的,因为他的传世著作影响非常深远。

 

  沈复作品

  说起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的作品,人们大都会联想到他所创作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在沈复的诸多作品中,《浮生六记》的艺术成就之高,影响力之广,绝对称得上是其生平最得意的代表作。 

  沈复作品

  据悉,《浮生六记》编写于清嘉庆十三年,是沈复作品中系统记述了他生平事迹与社会经历的一部作品。该作残稿曾在清咸丰年间,由上海申报主编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并出版。据说,《浮生六记》被发现之时,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欠佳,只存有四卷,其余两卷不知去向,这对中华艺术宝库来说,无疑是一重大损失。

  出身幕僚世家的沈复才学出众而又性格爽直,由于其一心向往恬淡自由,不贪慕宦官生活,因而多年来从未参加科举,这对清代文人来说,当然是游离于社会正统之外的。

  从青年时代起,沈复游历各地,从事幕僚,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浮生六记》所载,大都是其在外颠沛流离的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以及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生活点滴。

  《浮生六记》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感人,作者以娓娓讲述的记述风格凸显了六个主题,其中《闺房记乐》与《坎坷记愁》两章最为人所熟知。前者重点描述的是沈复与陈芸之间心意相通,伉俪情深的情爱生活,后者则记述沈家遭逢家庭变故后,沈复在外流离期间的故事。作品中深刻体现出夫妻二人同甘共苦,情比金坚的深厚感情,因而一部《浮生六记》,不仅是沈复作品中对其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更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段经典的浪漫爱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代文学家沈复
沈复(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简介]编辑沈复(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无锡)。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浮生六记》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 沈复
生平查看完整时间地图沈复的时间地图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的朋友向他借钱,携资逃跑,后来父以“结盟娼妓”为由,将沈复逐出。嘉庆十三年,朝廷册封琉球国王,派遣太史齐鲲为正使、侍御费锡章为副使,沈复也一同前往。其妻陈芸是舅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姐,字淑珍,昵称芸娘,多愁善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漏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沈复出生于师爷世家,其父在师爷的贫困中死去,他子承父业,拜师学做师爷。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著《浮生六记》为其自述平生,为自传小说。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后序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家最理想的女人。”沈三白有一子,沈逢森,早夭。外部连接
· 清代才子袁枚
袁枚袁枚,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代表作品:《小仓山房集》,《子不语》,《随园诗话》,《祭妹文》。【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马嵬驿】莫唱当年长恨歌,人...
· 我们再有3个地球才能生存
国际研究报告发出警告:过去30年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其恢复速度。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德国项目负责人说,如果每个人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像美国、德国或法国人那样多的话日电,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21日公布的有关地球生态系统状况的报告称,过去30年地球上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报告对人类,尤其是西方工业国家的资源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状况发出了警告。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在德国法兰克福发布的《2004地球生存报告》说,通过对几百种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生存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1970年至2000年,地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35%。自然保护专家认为,人类应该对野生动物减少和部分物种灭绝现象负责。报告批评说,人类生活使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其恢复速度,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国家。这份报告多次提到一个概念——“生态脚印”。人类的“生...
· 沈复作品童趣
简要介绍:《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作品原文童趣余1忆2童稚3时,能张目4对5日,明察秋毫6,见藐小之物7必细8察其纹理9,故10时有物外11之趣。夏蚊成12雷,私拟13作群鹤舞于14空中,心之所向,则15或16千或百,果17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18。又留蚊于素帐19中,徐喷以烟20,使21之冲烟而22飞鸣,作23青云白鹤观24,果如鹤唳25云端,为之26怡然27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28林29,以虫蚁为兽,以土砾30凸者为丘,凹者为壑3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33正浓,忽有庞然大物34,拔山倒树而来,盖35一癞虾蟆3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37所吞。余年幼,方出神38,不觉呀然一惊。神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