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从善战到文弱:骁勇善战的吴越先民去哪儿了?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6
转发:0
评论:0
从善战到文弱:骁勇善战的吴越先民去哪儿了?,从善战到文弱:骁勇善战的吴越先民去哪儿了?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曾几

  从善战到文弱:骁勇善战的吴越先民去哪儿了?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曾几何时,吴越先民以强悍的战斗力为诸夏各地人士多忌惮。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后,这种尚武之风却悄然消逝。以至于几百年后的来者,都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同一群人。

  那么,勇善战的吴越先民究竟都去哪了?

  越国时代

  鼎盛时期的吴国 是吴越人的尚武巅峰阶段

  在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吴人王室成员被杀或者北上流亡。后来的吴姓主要来源,就是这些亡国的吴人宗室。但吴国的平民因为从一开始就与越人风俗相近,所以在底层没有什么变化。两边的人口交换和通婚开始频繁起来。

  但从考古遗存来看,吴文化遗存和越文化遗存都变得有限。这说明吴国在灭亡后,原来的先民就开始了流散。一个重要的去向就是前往越国的新领地,参与越王的北上称霸。

  勾践的成功 恰恰是吴越尚武之风衰退的开始

  刚刚取代夫差的勾践,也并没有马上享受杭嘉湖平原的青山秀水和美景。在协调了与楚国和鲁国的外交关系后,沿着海岸线和淮泗流域扩张,北渡淮河与齐晋会盟于徐州。在越国以琅琊为国都的39年中,先后讨伐齐鲁,灭亡了鄫国、滕国、郯国,并削弱了莒国。

  随着越国的重心北上,国都靠近了齐国的领土,在吴国故地反而没有出现具有越文化特色的原始瓷、越式青铜器等文化产物。倒是连云港地区在战国初期出现了很多越国的石室土墩墓。

  越国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用于北方争霸

  楚国时代

  越国的扩张 最后遭到楚人的釜底抽薪

  同时,当年险些被吴国掐死的楚国也缓过气来。就和过去对吴国一样,来自楚国的贵族人才范蠡、文种,还有流亡的晋国贵族后裔计然,成为了吴越争霸的新一轮操盘手。楚国对于文化根基薄弱的吴越,依旧有着输出人才的巨大优势。

  越国灭吴后,楚国就与越国瓜分了一部分吴国故地。随后,楚国于公元前447年灭亡蔡国,江淮之间的地方为楚国占据。到了公元前306年,楚王出兵击败越王姒无疆,整个越国被打得四分五裂。楚国趁机进占吴国故地,留下越国诸王子们纷纷自立,被楚人称为诸越。

  楚国到先秦时代结束 都维持着对吴越的整体优势

  随着楚国在西面逐渐丧失了汉中、巴蜀,乃至江汉平原上的鄢郢之地,大批楚人贵族开始集体东迁。楚国的大封君--春申君,就将自己的宫殿迁移到了吴国故都,并利用起之前吴国的旧宫室。

  从文化遗存来看,吴越人的活动开始明显减少。显然,平原地带都被楚人占据。越人一部分逃入深山,一部分人南迁。后来汉代的东海王和闽越王,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

  楚人在秦的压迫下 逐渐东移

  秦汉之交

  不断东进的秦军 最后还是没有放过楚国

  在楚国征服吴越不足百年之时,越国故地就被秦国征服。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攻破了楚国末代国都寿春,征服了江南地。随后降服了百越之君。

  公元前217年,东瓯和闽越又被秦军征服。随之而来的,是秦始皇主导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地方豪杰和六国核心王室向关中移民,大批楚人被派到渔阳和北地戍守边疆,而三晋之人被用来征伐南粤和闽越。

  进入岭南的秦军 也经常和越人作战

  对于吴越,秦朝也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置换和强制移民。大批越人被暴秦强制移民到了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山区。这是秦汉时代,朝廷主导下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与此同时,30000户中原人被秦迁移到杭嘉湖和宁绍平原充实人口。这些新移民占据了农耕条件最好的地区,而真正的吴越人则躲到了山区,对抗成为编户齐民的命运。

  吴越先民实际上也成为了掀翻暴秦的主力

  到了秦末,随着陈胜吴广的起义,秦人眼里的南方蛮夷越人纷纷起兵响应反秦号召造反。在张楚、项氏和刘氏三个楚人军事集团中,都活跃着数量不等的吴越将士。

  项羽的起义的区域靠近古代吴越,麾下的核心--江东子弟就成分比较复杂。既有楚国遗民和被强制迁徙到吴越的中原人,也有之前的吴越人加入。正是这些人的班底,成为了在巨鹿之战中破秦主力的精锐。直到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名将周亚夫也评论道:吴兵甚锐,难以争锋!

  七国之乱的主力军里也有不少吴越人

  汉朝时的不同路线

  西汉初年的异姓王中 还有吴越人成为长沙王

  比如吴国公子延陵季子的后代吴芮,就被封为长沙王。他本身就属于吴越人,封地远离中原的战略要地,有制衡南粤的作用。所以吴芮成为了唯一善终的汉初异姓王。

  此外,还有连敖被封为端侯,封于山东菏泽。齐信侯摇吾余被封于滦县。这些人也将越人祠带到了北方。在河东和板浦地区都有越人社群分布,还有一部分进入关中,专门为长安提供越骑部队。他们还参与了汉朝的边疆战争。以至于到了唐代,敦煌地区的民间信仰中,还有来自于越骑的“越骑神。”

  吴越骑兵在汉朝也很有地位

  到了汉武帝时代,由于怨恨东瓯国刺杀了流亡的吴王刘濞,所以闽越出兵围攻东瓯。加上增援的汉军没有赶到,最后东瓯选择举国内迁,被汉军安置在了江淮之地的庐江郡。

  当时越人的另一个政权是东越国。东越国在前119年自立称帝,被越鲧王居股和闽越诸将杀死后降汉。在封赏了一批越人军功贵族后,汉武帝考虑到闽越和东越彪悍,于是将东越地区的人口向内地移民,让他们迁入合肥寿春这样的楚文化区。所以在整个汉代,这些地区的风俗和越人的其实有不少相通之处。这也是越人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

  西汉时的东越和闽越算是吴越人的自留地

  三国时代

  黄巾军造成了新的人口迁徙

  汉末的黄巾军之乱爆发后,江南虽然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却因为远离战乱核心而吸引了大批北人南下。

  公元195年,孙策集团就选择南下江东,占领了吴、会稽等五郡。这个集团中除家族骨干之外,程普、黄盖、周瑜和吕蒙等主力都是北人。在《三国志》的东吴名臣60人中,也有约半数是北人。期间,有大批普通北人也进入吴地。他们也成为了后来的吴中大姓。

  东吴集团的骨干大都是北人

  南朝的门阀士族大致可以分为郡姓、侨姓、虏姓和吴姓。吴姓当中又有陆顾朱张四大姓,和其他的一些主要姓氏。其中只有吴郡顾氏是土著,属于越王勾践分封在顾邑的王族分支后裔。其余的大姓都是各地的北人后裔。

  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后,浙、皖、闽、赣山区的越人部落,还在顽强保留着先秦时代的祖先习惯。在三国时代,从山越的地理分布上看,丹阳、吴、会稽、鄱阳、豫章、庐陵、临川、建安、新都、东阳、东安等郡都曾有过山越起事。其中新都、丹阳、鄱阳、会稽为甚。也就是说,现在的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的山岳地带都有山越出没。他们中既有越人后裔,也有逃离编户齐民的北人。

  山越在东吴境内分布非常广泛

  这些人椎髻鸟语,终岁不出山林。不仅好武习战,而且高上力气,经常以宗部为组织住在一起。虽然他们也能资质铸造铜铁,但是水平略次于北人水平。

  在三国的东吴时代,这些山越都是东吴诸将补充兵源的重要途径,几乎每个东吴主要将领都有从山越那里获得兵卒和部曲的情况。祖郎、严白虎、费栈、黄乱、金奇、彭绮等被《三国志》记录的有名有姓的山越强宗骁帅,就有十数人之多,甚至东吴名将太史慈也曾在山越中栖身。

  山越人在东吴军队中扮演着重要地位

  经过孙吴数十年的征讨招抚与蚕食鲸吞,江南绝大部分山越被迫走出深山,迁徙至平地。一部分人口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农户种田,为吴国政权缴纳田租赋税。虽然陆战中曹魏的骑兵战力强大,但是面对山越人组成的水师和步兵,比如丹阳刀盾手时,依旧感叹: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

  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在询问为什么东吴久久不能平定的时,得到的回答是:吴人轻锐,吴阻长江,旧俗称悍!这样的记载,以及山越人的善战,和先秦时代的是一脉相承的。

  没有吴越水军 就没有赤壁之战的成功

  即使北人因永嘉之乱而大批南迁,但吴越本地人依旧是“水耕火薅,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信鬼神,好淫......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还有斗力之戏,用来习武练兵。

  但随着世家大族的南迁,他们提倡的风尚里崇尚安逸虚静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嗜杀文化的大肆盛行。比如王导的长子崇文好礼,次子王恬喜欢习武。结果王导看到长子就开心,看到王恬就愤怒。无论是淝水之战,还是刘裕的北伐,都是以流亡北人组织的北府军为主力。在孙恩的天师道造反的过程中,刘裕还评价吴人不能习武作战,让他们上前肯定会误了北人的大事,不如让在阵后压阵助威。

  南朝士族大开文弱怯懦之风

  到了齐梁时代,吴越人的善战本性已经全无。东晋开始时,吴越之地还能独立组织本地防务甚至北伐中原。但很快就需要北来的流民保卫疆土,这一局面在后来几乎没有扭转过来。

  无论是北魏南下,还是侯景之乱,吴人的脆弱在北人骑兵看来简直不堪一击。所以隋朝在平定了江南之后,还北人追忆先秦和两汉三国时的吴人如何骁勇善战。他们分析得出结论,是士族迁入吴越后,引发了当地风俗的变化。使得人民变得质朴节俭,信奉礼仪和道教。

  从南朝开始 吴越逐渐依赖北人武装保护

  跌入低谷

  唐朝的经济中心南移 彻底强化了吴越人的文弱

  此后,历了唐代的繁荣,吴越争霸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先秦传说,和文人眼里的锦绣之地简直是两个世界。安史之乱后的经济中心南移,更加速了吴越战斗力的不复存在。

  到了明清两朝,虽然个别地区民风依旧彪悍,但吴越先民的血脉和文化已经被极大地冲淡。从先秦的专诸刺王僚、吴王的北上争霸和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到明清时代的姑苏文盛出状元。吴越的善战古风已经成为了历史遗迹。以至于魏源在《海国图志》里评论道:求精兵于杭嘉苏,是求鱼于山也。

  明清的江南 彻底成为了纯经济区域

  总而言之,吴国灭亡之后,出现了下层吴越人合流。而越国被楚国灭亡后,楚人进入杭嘉湖和宁绍平原,越人退入山地或者更远的南方。到了两汉和东吴时代,一批批新来的北方移民不断地累积叠加,而先秦吴越人的部分后裔山越,则在东吴的统治下被逐渐征服或者编户齐民化。民风的改变,除了贵族对生活方式的提倡,也和经济的发达不无关系。

  最后的结果是吴越从能独立北伐中原,从能组织七国之乱对抗关中的集权秩序,到彻底失去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北人流亡者来庇护,实在是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骁勇善战
骁勇善战【成语意思】: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用法分析】:骁勇善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成语来源】:《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xiāoyǒngshànzhàn【英语翻译】:bebraveandbattle-wise<bebraveandskillfulinbattle>【成语声母】:XYSZ【骁勇善战的近义词】:有勇有谋、大智大勇【骁勇善战的反义词】:贪生怕死、胆小怕事【近似成语】:战战兢兢:战战: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惶惶:戒慎畏惧貌。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战胜攻取:战必胜...
· 北魏大将尔朱兆:骁勇善战却败在了自己的短视
尔朱兆,字万仁,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契胡族,太原王尔朱荣堂侄,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官至柱国大将军、并州刺史等职,封爵颍川郡王。尔朱兆骁勇刚猛,善于骑射,矫捷过人,深得尔朱荣宠信器重。尔朱兆历任要职,多次率军讨伐叛军、平定叛乱。后与高欢决裂,终被高欢所败,自缢而死。骁勇善射尔朱兆年少时就骁勇刚猛,善于骑射,身体轻捷矫健,超过常人。尔朱兆多次跟随尔朱荣游猎,在悬崖深渊,别人不能跨越的地方,他一定走在前面。徒手与猛兽搏斗,毫不犹豫和逃避。尔朱荣对他特喜爱,常给予奖赏,将他看作心腹爪牙。尔朱荣曾送别朝廷使者,看见两只鹿,命令尔朱兆上前来,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取那两只鹿以供当日食用,便停马备火等待二鹿送来。不大一会儿,尔朱兆射杀一只鹿送回。尔朱荣本想向使者夸耀一番,结果尔朱兆却射来一只鹿,于是派人责备尔朱兆不将两只鹿都射中,并让人打他五十军棍。因功升任尔朱兆后来因军升任平远将军、步兵校尉。尔朱荣进...
· 黄巢到底去哪儿了
作者:刘黎平黄巢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率领的军队一度踏破潼关,攻入长安,几乎快要取代唐王朝,但立足不稳,连续战败,后来不得不往东边败走。据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公元884年,黄巢最后在泰山虎狼谷一带被部下林言杀害,首级被唐朝一位名叫时溥的节度使献给唐僖宗。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灭亡了。然而,黄巢的下落并没有因为正统史书的定论而得到民间的认同。黄巢战败之后的下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诸多记载也见诸书面,黄巢的行踪到底如何呢?失败之谜:黄巢大军为何突遭失败黄巢起义军的战斗力在唐末是十分罕见的,虽然都是临时由农民组成的,然而却让唐王朝的正规军闻风丧胆,千里败绩。起义军纵横南北,从山东开始,进攻路径遍及中原、长江中下游、岭南,最后踏进潼关,直取长安,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一万五千多里,这个阶段在军事上基本没有任何对手。公元880年,黄巢攻克长安,登基称帝,...
· 骁勇善战的赤焰军为何在一瞬间就突然消失了?
梁武帝萧衍是一位清心寡欲的帝王,他在从政期间非常的节俭,也为安定百姓生活和经济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萧衍一生笃信佛教,所以在他晚年时期,对于朝政的治理开始慢慢失去了兴趣,当然修佛之人应该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可是错在他的身份地位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松懈,所以在萧衍晚年时期爆发了侯景之乱,南梁的势力也开始大幅度减退。网络配图陈庆之是萧衍的书童,陈庆之几乎伴随了萧衍一生,可是这个陈庆之的出身不好,所以他的官位始终都无法得到提升,而陈庆之也安于在萧衍身边做普通的事务处理工作。在陈庆四十二岁那一年,萧衍身边没有可靠的人选,所以就委派陈庆之去接应兵马。这次任务本来很简单,所以萧衍根本也没有过于担心,但是在陈庆之接应兵马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北魏军队的突袭,北魏军队当时有二万人的兵力,而陈庆之这次接应的兵马其实只有两千人左右,按理来说陈庆之是必败无疑,可是在危机时刻,陈庆之的领导才能终于爆发出来,陈庆之率领两千人...
· 骁勇善战的赤焰军为何在一瞬间就突然消失了
梁武帝萧衍是一位清心寡欲的帝王,他在从政期间非常的节俭,也为安定百姓生活和经济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萧衍一生笃信佛教,所以在他晚年时期,对于朝政的治理开始慢慢失去了兴趣,当然修佛之人应该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可是错在他的身份地位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松懈,所以在萧衍晚年时期爆发了侯景之乱,南梁的势力也开始大幅度减退。网络配图陈庆之是萧衍的书童,陈庆之几乎伴随了萧衍一生,可是这个陈庆之的出身不好,所以他的官位始终都无法得到提升,而陈庆之也安于在萧衍身边做普通的事务处理工作。在陈庆四十二岁那一年,萧衍身边没有可靠的人选,所以就委派陈庆之去接应兵马。这次任务本来很简单,所以萧衍根本也没有过于担心,但是在陈庆之接应兵马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北魏军队的突袭,北魏军队当时有二万人的兵力,而陈庆之这次接应的兵马其实只有两千人左右,按理来说陈庆之是必败无疑,可是在危机时刻,陈庆之的领导才能终于爆发出来,陈庆之率领两千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