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30
转发:0
评论:0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国鼎立的形成期(初期)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之后,刘备得荆州,取蜀,与孙权重分荆州,取汉中。鼎之西足才算铸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个三足鼎立局面没有延续多久就被打破。关羽北攻樊城襄阳,中原震动,江东恐慌。曹孙两家合作,共同击败关羽,吴方夺了原蜀汉方控制的荆州地域。刘备伐吴,夷陵战败。于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后来比较稳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结束,三国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为结束,孙吴以陆逊火烧连营为结束,蜀汉以白帝城托孤为结束。三国鼎立的中期又是怎么的呢?且看下文介绍:

  三国鼎立的延续期(中期)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续,是一种必然。

  但是,由于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三国集团都不满足于既定的鼎立形势。他们既渴望延续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统一。这种渴望实际上在鼎立的初期就开始了,但在中期表现的更明显。

  但在三国中期,各国最大的矛盾不在于敌国,而在于自身的变化。各国的第一代菁英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集团内部的实力和活力如何经受时间和人事变迁的考验,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三国实际上都成功解决了。东吴的孙权,因为年龄比曹操刘备都小,也因为他强壮长寿,这个时期不需要考虑过渡问题。曹丕的继承人是曹睿,这在当时也几乎是无可选择的人物。不过曹睿是个优点缺点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势和频繁的战争反倒压抑了他的缺点,使优点得以发挥,所以曹魏集团也得以平稳过渡,继续保持了它的优势。

  当时最成问题的是蜀汉。刘备的继承人可以三选一,但刘理刘永太小,只能选较大的刘禅。但刘禅的才能属于中下水平,除了为人宽厚可以称道之外,实在不是理乱之才。但刘备采取了高超的补救措施,刘禅只继承了名义的权位,实际权力都交给了蜀汉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才干,在三国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执政的时代,最小的蜀汉反倒成了最强的一国。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三国鼎立的后期又是怎么的呢?且看下文介绍:

  三国鼎立的打破期(后期)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

  魏国曹睿死后,君位传给了不知来历的幼小儿子,执政大权交给了纨裤子弟曹爽,曹魏集团的实力从此便衰落了。在三个国家中,它是首当其冲衰落的。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继续采用刘备的权力交接方式,军政大权交给了当时最有影响力和能力的蒋琬,并以仅次于他的费文伟为辅,军事方面,则名将姜维逐渐得到重视。所以在诸葛亮身后的十余年中,蜀汉依旧是小而强的国家。只是好景不长,蒋琬死后,后主刘禅开始亲政,没有才能的人拥有了权力,蜀汉内部的实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费文伟死后,军政大权基本分开,后主刘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将相之间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变差。蜀汉集团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东吴方面,在孙权死后,幼子孙亮继位。孙亮此人虽然聪明过人,但毕竟没有经验,没有威望。所以孙权也学习刘备,把国家大权实际上交给了最有能力和影响的诸葛恪。但诸葛恪也是个优点缺点很明显的人,孙权的眼光毕竟不如刘备。诸葛恪北伐失败,很快倒台,吴国便成了几位权臣依次表演的舞台。直到暴君孙皓继位,才扭转了主弱臣强的局面,转向时期,东吴集团由此也衰落了。

  三国集团既然次第衰落,那么鼎足而立的闷葫芦便会很快打破。能够打破这个闷葫芦的,不可能是这三个衰弱的老集团,只能是新生力量。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三国中哪一国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温床?

  蜀汉,第一任领导人刘备,虽然属于枭雄奸雄类人物,但一向有仁德爱民的好名声,并有此方面的作为。他招揽的部下多以忠诚著称。第二任领导人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忠诚为国。他身后的蒋琬、费文伟、姜维等人,基本上延续了他的治国思路。所以,在蜀汉,奸雄逆臣,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他们内部,不可能蜕变出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

  东吴,第一任领导人孙权和最后一任领导人孙皓,是两个暴君。一前一后,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发展,中间时期的几个权臣,最后都死得很惨。所以,吴国也不具备产生新集团的条件。

  最后便是曹魏了。这个集团在最初,就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奸雄手腕著称,首任领导人曹操最善于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逊色。他们上逼故主汉帝,内逼宗族兄弟,对臣民则采用严刑峻法,刻薄无恩。由于自身立国之道的局限性,魏国内部一向就没有大讲忠君爱国的风气。虽然由于传统的惯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给奸雄们创造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司马氏能够在魏国崛起,实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团,本来就是培养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来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这个国家内部新诞生的奸雄集团,也因此具备了最强的实力。灭蜀之战,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的工作,而因为魏国尚在,功劳便记在了曹氏名下。司马氏最后彻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闷葫芦,,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哪个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赤壁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九月,曹操至新野(今...
· 法正的智慧和谋略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时期涌现出许多豪杰谋士,那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是决胜于千里的谋士,还是冲锋陷阵的将军,都能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展现自己最为真实的实力,而在蜀国却有这样一位谋臣,他的才智谋略堪比诸葛亮,虽然才智皆为上人之资,单在三国中却并不是那么的出名,他就是法正。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是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卓越政治家和军事家。汉末群雄纷起之际,谁能对局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谁就能踏上希望和成功之路,成为时代的主人。法正离弃昏庸的刘璋而投归思贤若渴的刘备,成为蜀汉的开国功臣,正是得益于他的远见卓识。在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同乡孟达入蜀避难,投靠刘璋。但是当时的法正并无名气,而他本身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所以没有受到重用,过了很久,才做了个新都县令,因此一直都是郁郁不得志,而在当时只有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友善,张松是蜀中才识俱长的人物,又身居别驾这样的高位,竟能与这么一个名声官位都很不起眼的人交好...
· 如果三国时候这三人活着,“三国鼎立”的局面还会形成吗?
纵观历史的海洋中,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鼎立,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比较偏向于蜀汉,而在《三国志》中又比较偏向于曹魏,相对来说,东吴却没什么存在感。经过这么一对比,可能有人觉得吴国其实就是一个辅助,只是为了衬托蜀汉和曹魏的强大,已经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可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魏蜀吴三国比较而言,吴国是三个国家中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最早被灭的是蜀汉,公元263年,姜维浴血奋战,刘禅却投降曹魏,蜀汉政权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至此曹魏灭亡。公元280年,东吴政权亡于西晋。由此可以看出,吴国并非实力弱,反之,它的实力不容小觑。吴国的建立是由孙权一手创建,历史上的东吴多次迁移政治中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南京)称帝,改国号为吴,史称吴国大帝。在建立政权之前,孙权接受江东之时,其父为他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哥哥孙策在位时,又结交了不少文臣武将。等到孙...
· 他的死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
三国时,曹魏宗族中的将才,最负盛名的。南边战线是“征南将军”曹仁。曹仁(168年-223年),字子孝,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从祖弟)。西边战线是“征西将军”夏侯渊。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夏侯渊在后期征战关西,斩梁兴、征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战功赫赫,曹操嘉奖令说: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那时夏侯妙才的威名,整个羌胡地区如雷贯耳。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接见少数民族代表时,就带着夏侯渊出席招待会,果然神威之下,那些胡儿无不俯首帖耳。字妙才是夏侯渊的字,当年几个自诩精通三国典故的朋友在一起互相给对方挖坑,我就被“夏侯渊字什么,出自哪儿”给考倒了。对方得意洋洋地给我上课:曹操征汉中,给夏侯渊写信说,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
· 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此形成---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原的格局。接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