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科举考试为什么放弃状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么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12
转发:0
评论:0
古人科举考试为什么放弃状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么来的?,古人科举考试为什么放弃状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么来的?接下来跟着

  古人科举考试为什么放弃状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么来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科举在古代的时候为国家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可以说是主导一个国家的兴亡,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有多么的重要,就像是今日的各种考试和高考也都是由科举演变而来的。

  科举制度最大的人贡献者就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了,当热李世民的改用也是起到很大的推荐作用,这就是古代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了,对于科举制度,也是被西方给学了去,可以说,科举也影响了全世界。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每一朝代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措施,不过呢,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问题了,为何状元还要羡慕第三的探花,看看对探花的解释,有些不敢相信。大家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吧,童试,乡试,一直到最后的殿试,皇上就要亲自接见科举的前三名,在古代这个称呼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科举制也是逐渐优化的制度,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它才逐渐走向完善。“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且唐朝时考试等级是先解试(州县考试),再到省试也就是春闱(省试),往往春闱过后,入围后就直接排名。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贺晚宴。晚宴开始之初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探花宴的内容同其名字,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样貌出众的两人为探花使。他们的任务是遍游名园并且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两位探花使却并非一定是前三名的考生。

  但是很多人其实都更想当探花,他们宁愿不当状元也要当探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千百年的科举制度中逐渐形成了一项潜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当探花的人一定要非常的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如果中了探花,不仅是朝廷对你才华的肯定,还是朝廷对你的外貌的肯定。这就造成那些中了探花的人虽然功名没有状元的高,但是他在朝廷中受欢迎的程度却不会亚于状元。而到延续至宋时,科举制逐渐变为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意为州试省试之后还另设殿试,殿试之成绩再分三甲,此时就是我们常闻的状元、榜眼、探花之说。此时探花郎才真真是第三名。而世人受历史趣说影响,在坊间也都认为探花郎必定是样貌出众,外表英俊之人,所以探花郎的名气多高于状元郎。

  且有诗言“西湖又见探花郎,把手拈诗燕语忙。隔岸阿谁折怨柳?偷偷串泪万千行。”其描绘的便是这探花郎游街之后多少闺中少女芳心暗许后又黯然伤神之景。当时并未追星一说,大众推崇的无非是有德有才之人且大多是听闻,而探花郎却是集才、貌于一身,且游街之时更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所以在民间呼声不可说低。大概类似于现代的一些超级偶像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年少俊美“探花郎”!第一名为什么叫状元?
年少俊美“探花郎”!第一名为什么叫状元?来源:讲历史2016-10-1409:12:14责编:Ad a人气:13字号:小号|大号【内容导读】今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各省的高考状元也纷纷出炉。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依旧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今,高考或许已不再对现代学生有决定性影响,但科举考试却绝对是古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考场上的升级路中国古代科举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因而得…今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各省的高考状元也纷纷出炉。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依旧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今,高考或许已不再对现代学生有决定性影响,但科举考试却绝对是古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科举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因而得名,它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而它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则是天子分封天下;东周时有“客卿”、...
· 探花郎王引之的思想理念王引之的历史成就
王引之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学者、训诂学大师、经学大师、校勘大家、著名朝臣。嘉庆四年,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之职,此后开始步入朝堂。王引之一生官至尚书之职,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王引之出自高邮王氏,而高邮王氏是“理学”的传承世家。“理学”传统在王氏世代相传、注重“世德”持己以正的理念。理学在北宋之时由程颢、程颐建立,到了南宋朱熹之时集理学之大成,所以历史上又有“程朱理学”的说法。理学的思想不仅继承了从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思想,并且还吸收了道家、玄学、佛教、道教等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王引之从小就受到父亲王念孙的严厉教导,家风甚严。甚至等到他为官之后,王念孙对自己的长子仍然多有教导。正因为家法至严,学自颛门,形成“海内无匹高邮王氏之学”,清代已有结论:“国朝经师,能绍承汉学者,有二事:一曰传家法……王念孙师戴震,传子引之。”正是因为家学渊源及严苛的...
· 杏花为何被称为及第花?探花郎与杏花是从哪个朝代产生关联的?
科举考试是古代影响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传承时间之长,涉及学子之广,与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不想上下。科举,本就选文采挑政见,因此就科举制度本身就还有诸多有趣的文化内容。今天小谱要讲的是一种花与科举考试的关联。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科举制度的大致模式。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院试、乡试、省试、殿试四个阶段。选拔标准越来越高。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试策问,当场交卷。通过殿试的考生都称为进士。图源网络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甲若干,三甲若干。一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小谱今天要讲的花就跟探花郎有关系。古代有一种花被称为“及第花”,就是杏花。古代教育界的雅称叫杏坛,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杏花之所以作为“及第花”,是因为唐代科举春季会试的放榜时间,恰好是杏花绽放之时。因为杏花的概念,古代新科进士放榜后还会...
· 古人也追求瘦吗?古代都是怎么减肥的?
5月11日是今天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有报告显示,我国超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这可能跟现在多吃少动的生活习惯有关系,那整日劳作的古代也有很多肥胖的人吗?古代有哪些减肥的办法?跟着小谱来看看吧。古代有句话说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可见古人对减肥这件事非常认真,甚至有些痴狂。其实,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减肥方法,接下来看看吧。图源网络春秋战国--节食《墨子·兼爱》中描写道:“楚王好细腰”。就因为楚王的喜好,不光是妃子宫女为了让楚王多看一眼而节食、缩胃,更有大臣怕失去楚王的宠信,每天只吃一顿饭,还把腰带系得很紧。西汉--吃药提及古代美女,我们都能列出出来几个,其中很出名的一个就是赵飞燕,她也是以瘦出名。她瘦就是她因为内服仙人掌,外用息肌丸。仙人掌据说能控制食欲,让人吃不下饭。息肌丸能使肌肤光滑细腻。三国--运动华佗其实是减肥操的祖师,他根据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模式,创编了一套“五禽戏”。那个...
· 科举考试:古人是如何严防考生作弊的?
导读: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在报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然而笔试又分好多种,以至于有些人就不得不想办法作弊了。我们来看下古人是如何考试的,他们是如何预防作弊现象的?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时代,各朝各代的读书人都削尖了脑袋参加科举以谋取功名,他们或追求经世济民,或追求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不管初衷是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而科举,如同现代的公考一样,是进入“官途”最重要的桥梁。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及知名专栏作家李开周为我们讲述了古代科举考试中鲜为人知的趣事。网络配图考前先看考点,半夜入“鸽笼子”当今临近大考时,像中考、高考、公考等,考生们为了熟悉考场环境,一般会提前一天或半天到达考场体验一番,以消除考试时自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