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烽火狼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烽火”为什么叫“狼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29
转发:0
评论:0
“烽火狼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烽火”为什么叫“狼烟”?,“烽火狼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烽火”为什么叫“狼烟”?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

  “烽火狼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烽火”为什么叫“狼烟”?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很多文学作品当现“狼烟”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里说的是“烽火”,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烟火,等到诸侯率领大军前来护驾,才发现自己是被耍了。而烽火狼烟,都是代表“战争”的意思,也是同一个意思,那为什么要把烽火叫做狼烟呢?狼烟难道是燃烧狼粪之后冒出来的烟吗?

  长城上有烽火台,烽火示警要用狼烟,而狼烟一般被认为是狼粪烧出来的烟。

  为什么非要用狼粪来烧烟,第一个做出解释的是一位晚唐著名诗人,他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这个解释后来还引出了更离奇的解释:狼烟的直来自于狼肠的直,肠子直了,便便产生的烟也就直了,这样一来,烽火的烟就能“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这样的歪理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连大名鼎鼎的李时珍都信了。他在《本草纲目》中就郑重其事地说:狼啊,肠子直,所以最后便便产生的烽烟就“直上不斜”了。

  不仅医药学家李时珍信了,戚继光这样的大军事家也信了。他居然在自己对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书籍里说:南方狼粪少啊,只好点一把草,“火燃不久,一里之外,岂能目视”!他的意思是,还是烧狼粪产烟的效果最好,虽然他并没有烧过。

  “狼烟”就这样以讹传讹,贻害千年。其实,狼烟是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但“狼烟”一词却直到晚唐时才见诸文献,在这之前都是“烽火”“烽燧”“烽烟”。

  故事得从那位用自己生命来哄他的亲亲宝贝褒姒开心的周幽王说起。周幽王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笔的“烽火戏诸侯”典故,而“烽火”指的是“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就是烟,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

  早在唐朝,兵部就明定:每年秋天之前,要采集艾蒿、茎叶、苇条、草节,“为放烟之薪”。显然,烽烟是由燃烧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等产生的。

  至于如何做到烟柱上冲、风吹不斜,唐朝也有明定:在烽火台上做烟囱。这种烟囱的大小、高度、建造方法,甚至于烽火的操作细则都写得非常详尽,以做到“烟直而聚,风吹不斜”,让下一个烽火台看到。

  在唐朝,烽火的传递速度也是有规定的,“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在那个交通、通讯均不发达的时代已经是最为迅捷的信息传递方法了,所以国人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台真的用狼粪来烧狼烟,最大的问题是——狼粪实在找不着!长安、洛阳距离850里,这是唐帝国的腹心地带,连皇帝都经常在两京之间往返。所以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之间驿站密布,烽火台也密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潼关(在今两京之间)的那一天,由于烽燧吏卒皆溃,没有人能够发出烽火信号,因此至夜幕之时,“平安火不至”。正是这个信息使得唐玄宗下定决心逃往蜀地。这个故事说明,当时长安、洛阳间的烽火台设施非常完善,随时可以正常使用。

  按照唐朝设置烽火台的规定,长安、洛阳间的850里至少应有30座烽火台。假设每座每月需用狼粪2斤的话,则每座每年需要24斤狼粪,30座烽火台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粪。

  这就麻烦了,因为狼是众所周知的野生动物。首先,狼先生们可不好找;其次,即使你找到了狼,还得保证自己不被它吃掉;第三,你还得等着狼先生们上厕所;第四,狼先生们上完了厕所,你还得第一时间上前去打包……

  狼先生一次便便的量假设为1斤狼粪——这就算是狼先生们中的“大胃王”了,这样,就算每个烽火台只负责自己的24斤狼粪,那每个烽火台也必须至少派出一个专人来负责狼粪这个事。

  要么,你一次性找到24条狼,等着它们各拉一次狼粪;要么,你等着一两条狼,每条拉上十次狼粪。麻烦先不说了,就危险性而言,这简直就是拿生命去换狼粪啊!

  而且,唐朝每个烽火台的人员编制是八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务,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收集狼粪的岗位及人员。

  既然狼烟并非由狼粪燃烧而来,两者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狼烟”一词中的“狼”字从何而来?这恐怕与唐朝开国以来的国际形势有关:当时不断制造边患的周边少数民族都跟“狼”多少沾点儿边。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而正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经常在旗纛上放一个金狼头。

  的狼图腾曾经让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羡慕不已。他喜欢说话、穿衣服,也学着造有五狼头的 旗纛,并且胸有大志:“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顾不快邪!”这是要把大唐天下送给人的节奏啊!最终,唐太宗没有容忍李承乾因为狼图腾而引发的瞎胡闹,把他废了。

  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与同俗,同样以狼为图腾。吐蕃虽然不以狼为图腾,但其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属“狼星”的分野,也跟狼沾上了边,所以唐人对其有“狼蕃”之称。

  这样一来,遇上、回纥、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师入侵唐帝国领土,烽火台燃起烟火示警,也就是传递“狼来了”的信息。因狼而燃烟,两者合在一起,这才诞生了“狼烟”一词,其实和狼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烽火台烧什么出来是狼烟?是狼粪吗?还是别的
“烽、烽火、烽烟”,这里的三个“烽”什么意思?是同义还是异义?三个“烽”都指烽火台。说到烽火台,可能会以为是一个简单的供放火的高台。其实,“一烽六人”(杜佑《通典·兵五》),等于是一个边防哨所。“烽燧”之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军事警备与通讯制度,西周已具。周幽王就是因失信于诸侯,最后烽火台报警不灵,各路诸侯不来救助而身死朝灭。发展到汉代,其制已周。其中心是个高台起屋的烽火台,台四周有附属建筑,供烽卒食宿和堆置各种器材、燃草。台设三个烽火架,分别设在台顶、台屋挑出的栈木和地面上。烽火架像个桔槔:在直立竿上缚置横木,其一端挂着篝笼,中实薪草,另一端系绳索,以撬举横木使篝笼上下。这篝笼就是烽火台的核心,它就是“烽”,篝笼上举放烟以报警,故所谓“举烽”犹下令放烟。烟施于白昼。《墨子·号令》说:“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唐兵部烽式》也称“白日放烟”。“烽”的本义就是烟,汉简多作“逢”、“蓬”。“...
· 狼烟四起
【成语】狼烟四起【成语】狼烟四起【读音】lángyānsìqǐ【释义】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战争动乱【近义词】烽火连天【反义词】国泰民安
· 狼烟大话
【成语】狼烟大话【成语】狼烟大话【拼音】lángyāndàhuà【解释】漫无边际的吹牛话。【出处】管桦《清风店》:“他就喜欢听那些狼烟大话,听这些人帮着他摆龙门阵!”
· 烽火三国——你们不来,我来
?过了年,正月初七,献帝下诏改年号为建安。自灵帝以来年号频繁更换,有时一年换了三个年号,一般人很难记住,到了这时才算稳定下来,建安这个年号使用了20多年。建安元年(196)春天,献帝仍滞留在大阳。护驾的各位首领内讧继续扩大,韩暹攻击董承,董承不敌,逃到河内郡找张杨搬救兵去了。白波军另外一个首领胡才联合杨奉又来攻击韩暹,被献帝劝阻。几路人马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但谁也无法一口把对手吃掉,未来怎么办?个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献帝能做的就是给各地有实力的人写诏书,让他们到大阳来迎驾。献帝现在能想到的有刘表、陶谦、刘虞、刘焉、袁术等人,献帝不喜欢袁绍,但他的势力最强,又离这边最近,想必也给他写了。还有一个人,献帝一直怀有好感,很想让他来,只是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这个人就是吕布,吕布奉献帝的诏书亲手杀了董卓,给献帝留下了美好印象。献帝也给吕布写了诏书,诏书是献帝亲自写在一块木板上的,听说吕...
· 为什么用“狼烟四起”表示战乱
狼烟四起是指战火遍地,四处都是战场,也就是战争全面爆发。狼烟是古代的一种军事信号。传说用干的狼粪烧出的烟,风吹不散,而且可以升得很高很直。所以,在通信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守卫边疆的士兵们便用“狼烟”来传递危险信号。一旦发现敌情,哨兵马上燃起“狼烟”,后面的哨卡看到“狼烟”后,也立刻燃起“狼烟”通知更后的哨卡。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都知道敌人来了。这种落后的联络方法现在当然早就不用了,但“狼烟四起”作为一个词汇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