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的步人甲是什么?“步人甲”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5
转发:0
评论:0
宋朝的步人甲是什么?“步人甲”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宋朝的步人甲是什么?“步人甲”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

  宋朝的步人甲是什么?“步人甲”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步人甲是宋朝特有的一种护甲装备,这种护甲一般重量都在58斤左右,其中枪手、弓箭手和弩手的步人甲重量还略有不同。弩手装甲最轻,枪手装甲最重,甚至有时枪手还会配备88斤的步人甲。虽然这种铠甲的防御力很高,但因重量原因行动力会大打折扣。同时期欧洲还在使用锁子甲,防御性远在步人甲之下。很多都好奇步人甲到底是如何打造而成的,这次就为大家做个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战争中,铠甲是非常重要的防御装备,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士兵的生命安全。在宋朝时期,宋军中流行一种“步人甲”,虽然具有十分强悍的防御性能,但却始终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让宋代士兵们又爱又恨。究竟步人甲是一种怎样奇特的铠甲呢?

  北宋太宗时期,在持续的宋辽战争中,北宋最终丢掉了北方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即今天河北和天津以北等广大的地区。对宋朝来说,丢掉了燕云十六,无异于将自家的大门向敌人敞开。除此之外,还带来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让宋朝皇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因为宋军的战马都来自于北方,如今丢掉了燕云十六州,就等于断掉了战马的来源,所以在与辽金对峙的时候,宋军总是处于相对的劣势。因为辽金都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骑兵战斗力几乎是所向无敌。

  在这样缺少战马的背景下,宋朝若想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就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提高士兵铠甲的防御性能。因为宋代士兵本身就擅长步战,所以增加铠甲的防御力,这是立竿见影,马上提高战斗力的最直接的方法,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武经总要》记载,宋代改进的铠甲叫做“步人甲”,是用1825块铁片和甲钉连接组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在防御性能上,步人甲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与同时期欧洲国家流行的锁子甲相比,步人甲在防御性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不仅能抵御弓弩的射击,还能对抗刀剑的劈砍,甚至是抵挡双锤类重型武器的砸击。

  步人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整体的战斗力。比如,在和辽金的骑兵对抗时,宋军就能直接让步人甲与之正面交锋,同时步人甲的士兵还配备有长矛和弯刀,远能刺马腹,近能砍马腿,让辽金的骑兵屡次“碰钉子”,进而也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步人甲最大的优势就是全面防御,顾名思义也就是从头包到脚,说的更形象一点就是武装到牙齿,而不像之前的铠甲,只保护人体的要害部位,比如头部,和腰部等。由此,最大的优势也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步人甲的重量太吓人了。

  上面提到,步人甲由1825块铁皮组成,同时还有大量的甲钉,因此步人甲的质量相较于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最重的有58宋斤(1宋斤≈1.2市斤),换算一下差不多就是70斤,相当于每个士兵在打仗的时候,身上都栓了两桶我们现在饮水机上的纯净水。

  还是与同时期的锁子甲相比,步人甲的重量是它们的2-3倍,因此步人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用于实战的最重防御铠甲。对宋军来说,它们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辽金骑兵所抗衡,不至于在战场任人砍杀而毫无还手之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宋军最后还是败给辽金的骑兵,而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重量问题。因为光是走路,就已经消耗了士兵们所有的力气,所以您说在战场上哪里还有多余力气去杀敌。即便是咬着牙硬上,到最后是也会败下阵来,毕竟宋军都是皮肉之躯的人,而非钢铁一般的机器。

  步人甲早已成为了历史,如今我们再次提到它,是因为它的故事还有一些启示,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与时俱进,灵活变通,绝不能“顾头不顾腚”,最后露出破绽给了敌人可乘之机。对我们来说,也要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及劣势,并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要让步人甲的悲剧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锁甲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劣势?锁甲实用吗?
甲,躯干以及四肢防具的总称,似物有孚甲以自卫也,亦曰介(古军礼有“介胄不拜”之说),亦曰函(制甲匠人古称为“函人”),亦曰铠(铁甲谓之铠),皆坚重之名也。胄,即头盔,“兜鍪,胄也”。二者结合才可称为甲胄,它们是古代军人在战场上最可靠的伙伴。我国铁铠的出现比皮甲稍晚,但凭借出色的可加工性与防护能力,它从汉朝开始就在古代华夏军队的甲胄装备史上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中国铁甲制作精良,工艺完备,随着时代发展演变出了札甲、明光甲、鱼鳞甲、山纹甲、锁子甲等代表性形制,配件也逐渐增加,其工艺水平在宋明时期达到顶峰。这其中,最具实战价值的是札甲和锁子甲。锁子甲关于锁子甲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起码在公元前5世纪,斯基泰人就发明了锁子甲;一说锁子甲是由凯尔特人发明的。随着东汉年间丝绸之路的打通,锁子甲跟随胡商开始进入中国。三国年间曹植所著《先帝赐臣铠表》中,首次出现了“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
· 宁古塔披甲人是什么意思?披甲人是什么人
历史小说《雍正王朝》中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原来,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再说披甲人: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
· 七步诗、五步诗和三步诗
七步成诗的故事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颂。曹植乃曹操三子,曹丕之弟。他自小聪颖,出口成章,是“建安七子”中最负盛名的,被后人称为“建安三杰”。及至曹丕为帝,因嫉妒曹植的才华,唯恐他争夺王位,欲借故加害。一日,曹丕召曹植进宫,令其行七步作诗一首,若成则罢,不成则行大法。曹植含泪道:“愿即命题。”曹丕遂以《兄弟》为题,并限定于诗中不得出现此等字眼。曹植听罢,悲愤万分,想到同胞兄弟竟然反目成仇,不禁泪如雨下,满怀怨恨之情,于七步之内吟成一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以豆萁相煎为喻,愤怒地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它又作为说明曹植才思敏捷的佳话,千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五步成诗乃出自唐朝开元年间,其时零陵有个儒士名叫史青,天资茂异,文思如涌,无出其右。他曾上表唐玄宗,鄙夷曹植七步之才,自称五步之内则可成诗。玄宗对此甚觉惊奇,要...
· 甲申国难的背景是什么?怎么评价甲申国难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
· 名人―步凤鸣
步凤鸣(1859-1904),又名翔藻,号翰高,杞县步大楼村人,生于世宦之家,在其步金门的熏陶下,10岁能文,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13岁补博士弟子员,14岁食凛,16岁中举。主考官爱其才华,曾题赠“惟藻耀而高翔,乃文中之鸣凤”,暗嵌其名为赞,一此主持学政者认为他有前途,争相把他揽于自己门下,当时著名学者福建黄心源、荣城孙佩南把他比为“今之贾谊”。步凤鸣曾佐理山西及两湖考务,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人才。其间他曾周游大江南北,登临泰山,放眼渤海,鼓楫江汉,扬帆洞庭,写下了许多豪情奔放的诗篇。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与三弟凤苞、四弟凤书赴京应试(此次他考中进士),参与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受到了光绪帝的赞赏。庚子(1900)之役,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光绪、慈禧逃西安,他奔赴“行在”,受命担任侍读、典籍厅主稿。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顺天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