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3
转发:0
评论:0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不同于现代的考试,科举的基本制度是为了选官,但是这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不过在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比较完善,但是科举的内容却不是特别的能够发挥考生的才华,尤其是后来出现的“八股文”,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什么?八股文又应该怎么写呢?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间的叫法,考八股,其实还是考经义。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出题、落下10部分组成。

  “破题”“承题”“起讲”是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全题。“入题”

  “出题”为点出题目。“落下”又称“收结”,为全篇结尾。

  庄瑶殿试卷,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长258厘米、高44厘米、宽10.7厘米,现藏中国科举博物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科举考试中规格最高,试卷卷首有“第贰甲第贰拾玖名”的字样,内侧有庄瑶中秀才、中举人和参加会试的年份,整张试卷完整地保存了殿试收卷、弥封关防、阅卷、的全过程。

  明、清时乡、会试头场试四书五经,均用八股文,其书写格式及字数也有严格规定。

  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书义每道200字以上,经义每道300字以上。万历八年(1580)又规定,限500字以内,过多者不予誊录。清顺治二年(1645)规定,每篇限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增为650字,乾隆四十三年(1778)定为700字。超过者不予录取。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固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诏,改革科举,“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结束了以八股文取士的历史。

  韩菼,不但是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会试的第一名——会元,而且在紧接着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因其策论主张撤去“三藩”,正中康熙下怀,就被为状元,即第一甲第一名。

  韩菼的原文如下: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题]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束股]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八股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后此种文字讲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
· 八股文
发展历史宋朝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考试的文体并无规格,没要求对仗排偶。当时有的考生主动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被某些历史学家视为八股文发展的开端。元朝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但把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经书中。考试时的文章格式还没有限定对仗排偶。王充耘以《书经》登第,“此乃所作经义程式”。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才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例如邓之诚在《中华二千年史》卷四“制艺文”道:“宋熙宁中,王安石始废诗赋用经义,元祐后复罢,迨元仁宗延祐中,定科举考试法。于是王克耘始选八比一法,名《书义矜式》,遂为八股滥觞。”明朝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明...
· 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吗?八股文的源头是谁?
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吗?八股文的源头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我国古代有一项制度被外国人佩服,此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外国学者认为科考制度在古代既解决了国家人才问题,又解决了平等问题。因为没有门第之分,谁都可以通过这条路成为朝廷官员,而光宗耀祖。发展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发展,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得不面对人才问题。秦汉之前,国家统治者要用人,就实施分封制,由执政者把官位、土地及属民分给宗室、亲族及大臣,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春秋诸侯国分立的局面,后来这些分封的官员,割据一方成为霸主,破坏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秦汉之后,虽然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分封,但皇帝的儿子、亲族照样能分封。王朝要发展,总要有人才干活,亲族分封只是为防止异姓王作乱,这是刘邦的打法。那么刘邦建汉朝后,如何选拔人才,两汉时期实施的是察举和征辟,所谓的“察举”就是由大臣和地方官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人才,也叫“荐举”...
· 八股文简介八股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Writing;Eight-Legged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
· 八股文是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