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么定下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6
转发:0
评论:0
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么定下的?,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么定下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么定下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退休实际上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制度,既能保障工作人员的晚年生活,不至于说一直工作到死,还能解决因年龄大导致工作效率变低的问题。不过退休制度可是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慢慢落实的,和古人相比现代人退休后的待遇已经算很好了。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退休这个说法的,除非是被动退休,让皇帝给辞官了,不然终身都要工作。那退休制度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实现的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七十才退休,但在古代那是“古来稀”

  其实退休这码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退休”这个词,叫“致仕”、“致事”、“致政”等词罢了,《春秋公羊传》就记载着“退而致仕”,啥叫“致仕”呢?“还禄位于君”,把权力交还给君王。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的,因为只有官员才有资格将权利交还给君王,其他阶层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所以也就无退休一说。

  古代多大岁数才允许退休?《礼记·曲礼》做了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就是说,官员七十岁了才允许退休。七十是个什么概念呢?“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在古代是“古稀”之年,能活到这个岁数的太少了。学者林万孝在《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估算:周、秦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杜甫作诗《羌村三首》说“晚岁迫偷生”,其时他做这诗时才46岁,就已经是“晚岁”了;而另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写“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这个“老夫”也只不过38岁而已。当然,如果不算上婴儿的夭折率和战争的因素,按《人口论纲要》文献估算,古人平均寿命能达到60岁左右。“六十花甲子”,民间传说如果活到六十岁还没有去世,要被埋进“活坟”的。虽是传说,但从侧面证明古人活的岁数很低。

  七十岁退休,按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年龄算,也太晚了。没有几个人能享受得到,享受到的,也享受不了几年。所以古代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熬到这个岁数,就故去了。

  既然《礼记》上做了规定,汉朝直到元朝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朝廷都遵循了这个规定。到了明清两朝,大概觉得七十这个岁数太高了,天子仁慈,将官员的退休年龄降了下来,“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六十岁退休,和现在一样了,比较合理。级别小的官员,退休年龄还可以提前,如清朝规定“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可以退休。按当时的平均寿命,这个退休年龄是相对比较合理了。

  韩愈首提“退休”,宋人待遇最好

  “退休”这个词语,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一文中就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是文献记载的关于“退休”一词的最早记录。韩愈“发明”了退休一词后,后人用之,渐渐流行开来。《宋史·韩贽传》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的语句,这比韩愈晚了几百年了。

  关于退休的待遇,各朝各代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汉代,岁数达到七十岁,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年薪两千石以上)的,退休后可领取在任时俸禄的30%作为退休金。低于这个条件是没有退休工资的。年薪两千石是个什么概念,汉代的“太守”就年薪两千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本来七十就“古来稀”了,级别上再卡到省部级,古代的官员又少,所以能享受到退休待遇的干部并不多。

  唐朝人实行差别化退休工资待遇制:功臣元勋是第一级,经皇帝特批退休后享受全薪,与在职时相同,只是没有权位;五品官以上退休官员给“半俸”;六品官以下退休后是没有退休金的,“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但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可以发放一定数量的土地做为补偿。到了大明朝,贫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官员特别抠,一般情况下是不给退休官员发放“退休金”的,但免除退休官员的赋税和徭役。如果经过调查发现退休官员家里实在太穷揭不开锅的话,“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算是个养老补贴吧。清朝和明朝差不太多,所以为了以后的养老考虑,在职时官员拼命地“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不给我养老,我自己想办法。当然这得冒着杀头危险了。

  相对来说,退休官员待遇最好的是宋朝,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退了和没退差不多,除了没有了实权,待遇不变。而且为了鼓励退休,官员退休时皆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仍有加衔晋级、参与朝政的权利。宋朝重文轻武,是文人的黄金时代,经济又高度发达,国家等于将官员们“养”起来,这种待遇和现代差不太多了,如果可以穿越的话,大多数文人还是渴望穿越到宋朝的。

  古人能熬到退休是“三生有幸”的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古代当官,生命风险其实是挺大的,如果伺侯了半辈子皇帝,侥幸不死熬到退休,那也是人生幸事一件。对于大臣来说,退休有点象“逃跑”,功业已建,激流勇退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该退不退,惹得皇帝动怒,反为不美,弄不好带来杀身之祸;而对于疑心重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知道很多皇家秘密,一旦不在眼前了,有点不好把控的意思,所以大臣们归家退休,有点“放虎归山”的意味。虽然这“虎”老了,但还是要随时监控,以防生事。

  所以大臣们申请退休,有一个名词叫“乞骸骨”。因为大臣做官,等于将身体卖给皇家了,退休了,交还了权力,乞求皇帝将自己这一把老骨头还给自己,能埋在老家。

  大臣可以“乞骸骨”,但最终能否退休,还是天子说了算。如果天子觉得你还有用,不准退休,只能活到老干到老了。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多次申请退休,皇帝就是不准。有病太医给你看,不准退休就是唯一的理由。

  宋朝时大臣申请退休皇帝不允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两朝元老向敏中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七十岁仍不准退,七十二岁死在宰相任上,老臣孙固“强起视事”,七十五岁死在任上,老臣孙沔71岁仍然被委以“重任”,终于忍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死在赴任途中。一方面说明这些大臣被皇帝所倚重,一方面也说明了大臣一旦为官,便失去了人身自由。

  和不准退休的官员相反的是,一些不被看重的官员,朝廷希望他们早早退休,甚至勒令退休腾地方。明孝宗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想不当官,有的是想当的,立即批准;清朝规定:“其年老有疾,恋职不去而被议者,则勒令休致”,强行“退休”还不给退休金。还有仁慈的皇帝,特许一些大臣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提前退休,唐朝大臣李靖就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被批准64岁退休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建功立业以后激流勇退,像越国的大臣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官封上将军,但他没有享受最高人臣的待遇,而是选择了不要“退休金”离开朝廷,更名改姓当了个商人,成为儒商的鼻祖。

  古人退休有“致仕悬车”的说法,如果能熬到顺利“退休”,安享晚年,不管“退休金”多少,对于官员来说,都是“三生有幸”的好事。因为古人讲“养儿防老”,老了主要靠后代,而不是朝廷的俸禄。当然,一些功将名臣,贤明的皇帝会额外地赏赐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朝官员多少岁能“退休”?退休后“退休金”是怎么安排的?
古代的退休制度从春秋战国就有了,不过那会儿社会太乱,可能你刚上台没几天就被赶下来了,所以退休制度什么的都没人当回事儿,直到汉朝稳定下来,才对这个制度重视起来。在汉朝,“退休”这个词不是每个当官的都有资格使用的,你得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年满70岁。这个条件现在看可能还没什么,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能活到70岁的还没真几个,大多数人都在工作的岗位上“鞠躬尽瘁”了。第二个条件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在汉朝,两千石相当于州刺史,放现在就是省部级的高官,退休后可以领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省部级以下的就没这个待遇了,基本上生活只能自理,像东汉时有个河内太守宋均,放现在也是市长的级别,退休后却连养老金都没有,只能靠去私塾讲讲学挣点养老钱。还有合浦太守孟尝,因病退休,就更没退休待遇了,只能回家种地。当然,在中国,“规定”永远只是“规定”,像宋均、孟尝这样的极端例子毕竟是少数。皇帝为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啥样
近来,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出很多不同争议。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古代退休年龄是多少?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在古代中国,退休年龄发生变化的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
· 退休延迟时代来了!古代人怎么养老退休?
最近,渐进式延迟退休条款的公布,我们逐渐进入了延迟养老时代,男退休年龄从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女退休从50延迟到55周岁,55周岁延迟到58周岁。而关于社保,也逐渐要求从交满15年到交满20年。可见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对于退休的年限也逐渐的增加。这些在社会上争议比较大,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而对于古代人,是如何退休的?古代并未有现在的退休金制度,然而在漫长的封建朝代里,则有着不同的方法来对待退休,下面王姓家谱小编来简单的阐述一二。1,活不到退休年龄我国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是80年代以后,一个是出于非常长的和平时期,没有战乱,且医疗水平不断的进步,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吃饭问题,现在的医疗水平是古代人无法想象的。在古代,一个肺炎,阑尾炎就能够让人丧命。平均寿命:(古代也有寿命比较长的人,然而平均寿命是计算整个社会的平均数)夏朝到殷商,大约18岁。春秋战国到秦朝,平均寿命20岁西汉和东汉...
· 古代官员的70岁退休?
如今,“延迟退休”这个话题,在社会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延迟退休同样富有争议。网络配图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是啥样古代退休年龄是几岁?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我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退休年龄发生变化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
· 古代官员的退休生涯
古代“公务员”职业没有失业保障、没有连续工龄、也没有情义体恤,可以说是一个含金量较低的“瓷饭碗”。有人做过统计:西汉时丞相一职的平均任期才四年多,东汉时三公的平均任期不到两年半。朝廷要官尚且如此,以下的自然就更惨了,动不动就会打破饭碗。他们做官时尚且如此仓皇,退休后就显得更加凄凉了。唐代宪宗时,颜真卿的外孙韦丹在江西任观察使,常与隐居在庐山的高僧灵澈上人吟咏唱和。有一天,韦丹派人给灵澈送去一篇新赋的《思归》:“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意即我已准备辞职,同你一起畅游在五老峰前。灵澈一笑:他怎舍得辞官?当下也写了一首诗请来人带回,诗云:“年老身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果然,韦丹这个官一直做到五十八岁卒于任上,始终没有写过辞职报告,而“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两句则成为传诵不辍的名言。宋代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