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为什么齐国有30个?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42
转发:0
评论:0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为什么齐国有30个?,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为什么齐国有30个?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为什么齐国有30个?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这是古代先祖的智慧,这些节气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依旧具有很大的意义。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就一直不变的延续至今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的诸侯国用的都是二十四节气,但是只有齐国有三十个,为什么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宫里各种人才应有尽有,懂天文地理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身处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但对齐人的风俗都非常不认同,曾说“明国异政,民人殊俗,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人跟周人采用的节气不同,是一种“异政”。在周人的观念中,只要带了个“异”字,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夷西戎是“异”,北狄南蛮是“异”;废长立幼是“异”,无君无父是“异”。那么,为什么齐人会特立独行的推行这种30个节气,而不推行24节气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人终归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春耕秋收要看天,祭祀祖先也要看天,朝堂中有专门的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谓之于“太卜”、“春官”或是“宗伯”。这些官员在夏商时代即概括出春和秋的概念来,他们都是一群对时间非常敏感的人。在殷商时代,他们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其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就是有30天,小月就是29天,这样划分出来全年就是有24个节气,并分出了四个季节。到周王朝建立而后,即沿用了这种习俗。

  而齐国跟诸侯列国所采用的节气不同,主要来源于《管子》的记载,“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这是齐国采取的一年分为四个季节的最可靠记载,更是华夏文明中四季分明的可信史料。根据后人的猜测,齐国的30个节气可能采取的是十月历,即全年只有十个月份,以36天为一月,72天为一季,正好360天就是十个月。如果每12天为一个节气,全年360天恰好就有30个节气,齐国为何会如此不同呢?

  据传齐国的30节气跟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系,周人兴盛的陕西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较为适中,降水明显,冬季温暖湿润,四季也较为分明。而齐人所处的山东地区,则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由于临近海洋,春秋短暂,冬夏时间较长。如果能够把短暂的春秋季节分得更为细致,则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安排时间。当年姜子牙受封齐国的时候,显然就看到这种特点,因此才把春秋季节的时间划分得更为细致,《管子》中的春秋两季各有8个节气,冬夏两季各有7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12天,这即是把春耕秋收的时间都清晰的明确为96天,农人参加农耕更加有章可循。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自此以下,阴阳之数,日辰之名,于世国异,政家殊俗。此但齐独行,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国的30节气跟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关系,而中原人的五行学说本也是起自齐国的邹衍,邹衍也是在稷下学宫参学数年而后,从齐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历经分析总结才提炼出的五行学说,齐人的30节气对其影响绝对非常之深。《管子》中把360天分成五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又有72天,全部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日而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邹衍所说的五德终始,这种五行学说既运用于节气,更运用于王朝更替。

  那么,说了这么久,或许很多读者还在疑惑,究竟这30个节气是哪些呢?其实在《管子》中就有记载,春季的八节依次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的七节依次为: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小暑至、中暑、大暑终;秋季的八节依次为: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冬季的七节依次为: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火葬是什么时候开始推行的?
火葬推行早在1956年4月27日,由老一辈高级干部就提出了推行火葬的倡议。他们主张只保留骨灰,不留逝者遗体,以简化殡葬方式,不建坟墓。这一倡议标志着我国殡葬改革的开始。然而,在当时,火葬并未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火葬的真正推行始于1985年,当时国家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强制火葬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背景是中国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土地尤其是耕地愈发稀缺,逐渐成为禁止土葬的最主要原因。在试行阶段,火葬主要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进行。到了1997年,随着《丧葬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火葬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推行。该条例明确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而在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则允许土葬。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火葬在我国殡葬方式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火葬普及火葬的普及顺序大致可以概括为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逐步推进。在城市地区,由...
· 棉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是从宋朝开始的吗
又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人们出门的时候纷纷穿上厚厚的棉衣,又或者是保暖性好的羽绒服。回到家中又是暖气空调,又是厚实的棉被,保暖措施做得非常好。生活条件比起从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要知道以前的平民老百姓可是没有条件享受棉被的。而说起棉被就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宋朝之前我国还没有引进棉花,之前的人们都是怎么御寒的呢?而且那时候的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冬天的温度恐怕比现在还要低许多,古人们究竟是怎样在冬夜里安然入眠的呢?古时候,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大,富人们和平民们御寒的方式当然也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富贵与贫穷,人们冬天都是盖被子睡觉的,只是那时候还不是这个叫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被子的雏形,人们称之为“衾”,不过衾是填充了许多东西的厚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衾和被的差异就被人们忽视了,统称为被。被子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宋代之前因为没有棉花,所以用来填充被子的另有他物,...
· 古代官员为什么会称自己是奴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官员从什么时候开始,称呼自己为奴才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政治历史上,从曾经的文质彬彬走向了野蛮。最为明显的是从唐宋文明政治到元朝野蛮政治的转变,从元朝开始,专制皇权一步一步加强,几乎压制了所有从下而上的社会组织正常发育,使得皇权一家独大。北宋时期曾经追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士大夫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现象也一度出现,但这也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宋朝时期曾经出现范祖禹驳回宋仁宗签发任命文件9次,甚至翰林学士如果觉得皇帝意见有不妥的地方,拒绝起草诏书。但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专制逐渐取代宽容,批评朝政的制度虽然存在,但是却被王安石利用权势所。到了南宋,皇权的专制进一步加强,理想主义士大夫,如朱熹等在南宋已经找不到任何位置。在北宋的晚期,来自东北的女真族建立了大金政权,在建国短短十年时间里,消灭了草原霸主辽国,并且把北宋赶出了开封。按照文明发展水平,当时的...
· 影视三国中书写的是竹简书,那竹简书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诸葛亮自上古结绳记事,便有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印迹。随后,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金鼎、竹木、绢帛,以及纸张上薪火相传,历史的脉络也渐为清晰的展现出来。而其中的竹木简牍,作为纸张普及之前文字传承的主导形式,绵延了殷商直至魏晋的千余年历史。在中国文字承载形式的更迭演变中,占据了长达一半以上的悠长岁月。简牍的出现,使人类告别了甲骨金铭上的刀耕石刻,更因其无论在取材还是使用上的优越性,使得文明的教化空前普及于社会大众,中华民族进而步入了辉煌的历史新时期。因为简牍,有了诸子百家、争芳斗艳,有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因为简牍,有了韦编三绝的勤奋,有了学富五车的博学;因为简牍,有了风骚尽领的诗经楚辞,有了千古流芳的史家绝唱;因为简牍,才有了今日中华的全面复兴!时至今日,对于简牍的价值研究,已涉及到历史、考古、文字、文献学等诸多领域。历史简牍的不断出土,不仅真实的填补了历史空白,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为我们客观的还原...
· 土地爷是怎么来的土地爷是什么时候有的?
我们对土地爷的认识就是从小开始就有所闻的,但是土地爷是从什么时候有的我们就不知道啦,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下土地爷是什么时候有的和土地爷是怎么来的。在一般汉族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非常之多,在此说两个。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拜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主人远赴它地任官,家中留下,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明清以后汉族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比如说:清代翰林院及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