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王朝为什么被称为“狄夷王朝”?看看清朝历代皇帝对“狄夷”的态度!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98
转发:0
评论:0
清王朝为什么被称为“狄夷王朝”?看看清朝历代皇帝对“狄夷”的态度!,清王朝为什么被称为“狄夷王朝”?看看清朝历代皇帝对“狄夷”的态度!下面小编就

  清王朝为什么被称为“狄夷王朝”?看看清朝历代皇帝对“狄夷”的态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顺治元年,多尔衮率领满洲八旗军队入关,而后定都北京,统一中原地区,开始了女真族,也就是后来更名为满洲族的少数民族对中原大地的王朝统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民族,满洲族发展至今,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总人口大约为1068万,仅次于壮族人口总量,位居第二。

  和金国、元朝一样,清朝的统治也被认为是异族入侵甚至因为清朝在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中的“嘉定之屠”、“扬州十日”等累累罪行和后来推行的“剃发改服”、“闭关锁国”、“文字狱”等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政策而饱受后世诟病。那么,清朝被冠以“狄夷王朝”的称呼到底源自何处?清朝皇帝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称呼?本文从清朝皇帝们的态度上,探究清朝被称为“狄夷王朝”的原因何在!

  01 “狄夷”称呼的由来

  “狄夷”的一词源自于“蛮夷狄戎”,而“蛮夷狄戎”称呼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左丘明所著《国语》中的《周语中篇》: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於是乎致武。”

  由此可见,对少数民族以“蛮夷狄戎”称呼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形成。而中原地区和中原地区四周的少数民族区别称呼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著《荀子》:

  “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几乎可以明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和中原地区周边少数民族在制度、礼仪、服饰、生活习惯、发展方式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由此延伸出来称呼上的区别:中原地区被称为“华夏”,而中原地区四周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狄戎”。

  而后,随着中原地区的发展和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逐渐变得密切起来,于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有了特指:

  “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而对于统治清朝的满洲族而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肃慎人,这也是有史可查,在东北地区最早的居民之一。据《左传》记载:

  “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

  而后,经过千年的发展,满洲族的先祖黑水靺鞨人为了避讳辽国辽兴宗耶律宗真名讳,将黑水靺鞨正式更名为“女真”,成为中原北方强大之封建王朝与宋朝、西夏等王朝并立于天下!明朝,属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将建州女真、东海女真、海西女真这“女真三部”统一,由此开启了进攻中原,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大门。

  所以,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族从根源上讲就是源自于当初被华夏居民称为“东夷北狄”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所以才会被称为“狄夷王朝”。

  (注:“蛮、夷、戎、狄”是历史上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于周边其他民族的称谓。不过这些称谓在开始只是一种泛称, 指的是与华夏中原地区相比的远方族类, 并没有后来的歧视和侮辱性的含义。)

  02 努尔哈赤对待“狄夷”称呼的态度

  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过程中,将“华夏”和被称之为“夷族”的元朝统治者之间的仇恨宣扬到无限大,以获得更多中原地区的支持,而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族不免会被“华夏尊而狄夷卑”的观念所笼罩。况且,努尔哈赤在未“十三副遗甲”起兵对抗明朝之前,还是隶属明朝的官吏,据《明史·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记载,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的前二年,依然再向明朝纳贡朝贺,不论是出于麻痹明朝统治者还是出于战争策略的考虑,这说明当时的努尔哈赤从表明行动甚至是心里仍然承认自己是“狄夷”。

  申忠一所著《建州纪程图记》中记载了努尔哈赤在接受明朝册封为都督佥事 , 用建州左卫之印时候的谢恩用词:

  “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效忠保守天朝九百五十余里边疆”

  努尔哈赤甚至直接称呼自己为“夷人”,以此来表明自己效忠明朝,为明朝镇守边疆的态度和决心。不管出于何种考虑,说明努尔哈赤已经承认是明朝的臣民,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华夷”之别!在统一女真过程中 , 努尔哈赤始终是以 “狄夷”的身份与明朝进行政治交锋,从而获得明对其占领土地的实际承认。现在看来,努尔哈赤自称为“狄夷”的做法或许是出于巩固政权、应对实力强大之明朝军队的权宜之计,但这毕竟给后世留下了口实,为后世将清朝称为“狄夷王朝”留下了“打脸”的理论依据。

  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兵强马壮的努尔哈赤完成了对东海女真的统一,在军事上已经形成了和明朝关外军队正面对抗的实力,而且这一年,努尔哈赤甚至和明朝在开原地区进行了立碑分界的活动,这表明明朝已经承认了努尔哈赤所在建州、东海两大女真部落的“国家”地位。但此时的努尔哈赤在定界碑文上的措辞已经以“狄夷”自称。

  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在碑文中有过这样的言辞:

  “尔中国,我外国,两家分立。””我金之延续,对之南朝之中国”

  这说明此时已经具备绝对实力的努尔哈赤心中,依然在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上人就沿用了中原地区的称呼构造,依然将自己所在民族排除在华夏之外,骨子里潜移默化的“华尊夷卑”的思想甚至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中原地区。

  02 皇太极对“狄夷”称呼的态度

  天命十一年,壮志未酬的努尔哈赤病逝,其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为汗,是为清太宗。在《满文老档》中记载了皇太极继位以后,昭告天下的一份诏书:

  “古之大辽、金、大元 , 俱由小国而成为皇帝矣……岂有一姓人登皇帝位 ,永世不移之理乎”

  表明上看,这是皇太极在为自己建立大一统之封建王朝,为挥师入关,进攻中原在做准备,但辽、金、元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在中原地区都属“狄夷”行列。而且,辽国灭掉北宋朝,元朝统一中原这本就是极容易引发中原地区仇视心理的故事,皇太极以此自诩,虽然是在宣扬少数民族也有统治中原的先例和能力,但这无疑也是承认了自己“狄夷”的身份,向中原地区的汉人宣布,“狄夷”也可以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层。

  皇太极对于“狄夷”称呼的态度随着进军中原地区的欲望越来越强,随着对封建王朝正统更迭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而逐渐发生变化。《清实录·清太宗实录》记载的皇太极劝降明朝守将祖大寿的一封书信中就能够明显看出他的态度变化:

  “我屡致书欲和 , “而明君臣 , 惟以前宋帝为鉴 , 竟无一言回报。 然大明帝非宋帝裔 , 我又非先金汗之后。 彼一时也 , 此一时也。 天时人心 , 各有不同”

  皇太极将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先金汗之后”的自诩也彻底摒弃,这说明他从心里也已经承认了当初金国统治者的“狄夷”身份,将自己和金国统治者撇开关系的做法赢得明朝汉人将领的认可!同时,皇太极将“女真族”更名为“满洲族”,将“后金政权”更名为“大清”国号的做法也明确显示皇太极将和过去的“狄夷”身份的决裂,以一个新的身份和姿态,以一个更容易被中原地区接受的非“狄夷”身份进军中原,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但皇太极对于汉文化的接受和对“狄夷”身份的决裂并没有进行彻底,清朝建立以后,在汉臣对满洲族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和发展方式上的理性建议,皇太极一一摒弃。

  “奋图法祖 , 勤求治理 , 惟恐子孙仍效汉俗 , 预为禁约 , 屡以无忘祖宗为训。 衣服语言 , 悉遵旧制 , 时时练习骑射 , 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 , 后世之君 , 渐至懈废 , 忘其骑射 , 至于哀宗 , 社稷倾危 , 国遂灭亡”

  皇太极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坚持和生活、作战习惯的大力发扬,虽然使得满洲八旗在战场上团结一致,作战勇猛,也为清朝入关奠定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并在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收到了显著效果。

  但这些明定也为清朝入关以后,多尔衮推行“剃发易服”等等被中原地区严重排斥的制度提供了祖制依据,为清朝被称为“狄夷王朝”提供了表明特征,以致成为必然结果。

  “嗣后 , 凡出师、 田猎 , 许服便服 , 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 , 仍服朝衣。 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有效他国衣冠、 束发、 裹足者 , 重治其罪”

  正是因为皇太极对于清朝统治阶层,对于进入中原地区的满族旗人下达上述所谓“祖制”命令,才使得满洲旗人包括清朝统治阶层甚至清朝所属汉臣、汉将、治下国民都必须严格执行,导致了清朝不论是表现还是文化、制度表现上都和辽代、元朝类似。这不但加剧了中原地区对“狄夷”的仇恨,更加深了对“清王朝入侵中原,异族统治”的认识。清王朝之所以被当时的中原地区居民甚至后世称为“狄夷王朝”,并不仅仅因为历史渊源的理论依据更是清朝皇帝们在对待“狄夷”称呼态度上的咎由自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朝和华夏与夷狄戎蛮的关系
周朝和华夏与夷狄戎蛮的关系南蛮民族集团包括许多民族。在周朝,南方民族相继或同时存在的族称主要有荆蛮、越、庸、濮、巴、蜀、僬侥,等等。荆蛮,又称蛮荆,也称荆楚。这个族称在商时就存在了。用于泛称荆山地区及其以南、或荆州地区的蛮民。西周和春秋初年,荆蛮这个族称经常使用,比较活跃。如太伯、仲雍“亡如荆蛮”,“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和宣王时的“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蛮荆来威”。随着楚国在荆州的发展和强大,它兼并了居于荆州的许多华夏族和荆蛮的国家和部落,荆与楚便逐渐具有等同的含义,出现了荆与楚交替使用或荆楚连用。有些注释家也释为“荆也,楚也”,“荆、楚本号,后改为楚”。楚国统治者,一般认为出自祝融。祝融出自颛顼。祝融应属于华夏族,因居于华夏族的南部,与南方民族发生着更密切的关系。周成王时,举文武功臣鬻熊之后熊绎,封于楚,始有楚国。鬻熊和熊绎是否已融合于荆蛮,缺乏材料说明。但据其后裔熊渠所说“我蛮...
· 暴君败家: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历代皇帝简介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年-公元68年),罗马帝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奥古斯都)所属的尤里乌斯家族借由联姻关系与克劳狄乌斯家族结合形成的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共传五位皇帝,依次为:屋大维(奥古斯都)、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劳狄乌斯和尼禄。公元前27年,屋大维接受元老院赐予的"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结束,罗马帝国建立,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随之开始;公元68年,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尼禄自杀身亡,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遂告终结,罗马帝国进入"四帝之年"(四帝内乱期)时期。奥古斯都前27年1月16日-14年8月19日在位。奥古斯都,全名(最高统帅·)恺撒·(神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ImperatorCaesarDiviFiliusAugustus,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原名盖乌斯·屋大维乌斯·图里努斯(GaiusOctaviusThurinus),一般称...
· 儒略-克劳狄王朝
概略儒略-克劳狄王朝建立者屋大维,其在结束罗马共和末期的混乱后,受罗马元老院尊号“奥古斯都”,因为其崇高的地位遂得以自行指定继承人,因而正式开创了罗马帝国,结束了罗马共和,因此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而其与其家族中成为罗马皇帝的后继者,受后世史家认为是罗马第一个王朝。罗马人盛行养子继承,每任皇帝间并不一定有直接血缘相关,例如屋大维与其继承者提比略就无血缘,而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同一王朝,乃是因为其姻亲关系与收养养子,形成同一家族,因此被认定为同一王朝,与中国一家一姓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皇帝世系参考
· 狄姓古代名人:​狄牙
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 白狄
白狄,亦作“白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于狄人的一支,因尚白而得名,主要活动于陕西北部一带,包括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个氏族。由于相关的历史资料较少,目前对该族的了解有限。白狄处于秦晋两国中间,在秦晋两大国之间争霸的过程中时而参与其中一方,白狄与晋国也有姻亲关系,晋文公重耳逃亡时曾寄居的翟国即是白狄。《管子·小匡篇》也载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逾太行,与卑耳之貉拘秦夏”。公元前601年以后,白狄逐渐东迁,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离开陕北迁至今山西省东北部盂县至河北省石家庄周围地区,其中的鲜虞氏最终演化为中山国。现在学术界认为,从春秋中期偏晚开始的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应当是河西白狄的遗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