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半斤八两”是怎么来的?古人为何把一斤定义成16两?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2
转发:0
评论:0
“半斤八两”是怎么来的?古人为何把一斤定义成16两?,“半斤八两”是怎么来的?古人为何把一斤定义成16两?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半斤八两”是怎么来的?古人为何把一斤定义成16两?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我们常用半斤八两来说两方势均力敌,都是差不多的,那是因为古代的一斤就是16两,所以半斤就等于八两,和现在的换算单位不同。不过,将一个大的单位设定成一个整十的小单位,这样算起来其实是更方便的,可是为什么古代要把16两作为一斤,这样算起来不是挺不方便吗?古人设置这样的规定有什么意义?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秦朝之前,各个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很正常,自己国家有自己国家的规定,这无可厚非,但是难就难在,如果是两国之间要进行买卖,那就不行了,同样的东西,在这个国家是一斤,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可就是两斤,而且每个国家的货币也不一样,实在是没办法做生意。

  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其中统一度量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以后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人了,当然不能再继续使用自己本国之前的那些计量方式,所以对于很多地方都做了统一的标准,对于一斤的重量也重新进行了设定。至于为什么要设置成16两,这里面有一个故事,真实性不高,只当个故事来看看。

  据说当年李斯在制定重量的时候,对于要把一斤设定成多少两一直拿不定主意,去找秦始皇,而秦始皇给了他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一看,这也没跟我说到底要设置成多少两啊,要是设置的好了,那当然没事,要是弄得不好,结果也不好,思来想去,李斯干脆直接就把这几个字的笔画加起来,一共是16笔,于是一斤就有16两了。

  这听起来的确真实性太低,是不是这么回事,史书上也不会记载,全都是后人说的了。另外有一种相对来说靠谱一点的说法,是说十六这个数字,其实是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总共就是十六颗,所以一斤就是十六两。为什么要选用这十六颗星呢?

  南斗六星表示的是天,北斗七星表示的是地,而福禄寿都有着很吉祥的寓意,古人对于天象非常崇拜,研究的也很多,而且古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每个人做事情,不管做什么,天上都有天神在看着,如果是不良奸商,做了很多缺斤少两的缺德事,都会被天上的神仙看到,以后会遭报应的。

  所以,用这个寓意来设定一斤十六两,其实是在告诉商人,经商要讲诚信,不能坑人,否则最终遭殃的只会是自己,那个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半斤八两
【成语】半斤八两【成语】半斤八两【拼音】bànjīnbāliǎng【解释】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出处】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2、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
· 为什么古人把到药房买药说成“抓药”?
年长一些的老人到中药房去配药,称之为“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要知道,中药都是一剂一剂配的,那怎么叫“抓”呢?“抓药”一词的由来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朝的孙思邈有关。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长大后,精通医术,著有传世之作《千金方》等。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回味这段动听的传说吧!话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
· 古人为何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
很多人都知道,“丁忧”是古代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的代名词,是古代官场、公文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丁忧”一词由谁首创,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作为一个词汇,“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又是“忧”呢?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遭逢居丧”时,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丁忧”,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丁忧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丁忧”作为一种习俗,一种伦理,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在中国存在和沿袭了数千年。到了现代社会,“丁忧”的繁杂形式...
· 古人为何爱用“斋”来命名书房?
书房是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必不可少的空间,但“书房”其实是现代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欢用斋、堂、屋、居、室、庵、馆、庐、轩、园、亭、洞等字来命名书房,如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等,其中“斋”是古人书房最常用的字之一。在强调“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古代,书房文化自然也颇受重视。那么,古人的书房什么样?都是怎么布置的?古人最理想的书房什么样?“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斋”为什么会成为古人书房最常用的字之一?何谓“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斋,戒洁也。”言下之意是,斋乃清心洁净之处,包含着恭敬、寡欲,而这正是古人读书时所追求和要达到的最高之境界——清静雅致,避尘绝俗,一心向学,饱读诗书,修身养性。追求这种境界的古人,其书房一般都很简单,没有过多陈设。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即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 古人结拜为何要喝血酒?为何要烧三把半香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两个或者几个好朋友,情投意合,决定结为异性兄弟,于是跪拜天地,喝血酒,烧高香。喝的酒为何是血酒呢?烧的香为何是三把半呢,为什么不是三把或者四把呢?这都是有讲究的。先说喝血酒。大家知道,中国一直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人情社会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呢?是血缘关系。所以,要结拜异性兄弟时,就要把血滴到同一只酒碗里,然后大家把这碗酒分喝了。这样做,象征的意思是:从此大家就有血缘关系了。血酒中的血,一般是动物的血,比如鸡血;但也有用人血的——用刀划破指尖,滴血入碗。其实在先秦时期,就有这个仪式的雏形了。我们所说的,两国之间,罢兵休战,“歃血为盟”,就有点这个意思。再说烧香。这三把半香,是有来历的。第一把香,是效仿春秋时的羊角哀、左伯桃;第二把香是效仿桃园三结义;第三把香是效仿梁山好汉;剩下的半把香,是烧给瓦岗寨兄弟的,但因为他们没能善始善终,所以只有半把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