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国本之争”实际上是什么?对明朝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朝的“国本之争”实际上是什么?对明朝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影响很深远,实际上“国本之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该拥立朱常洛还是朱常洵为太子的争论,它演变到后期已经发展成为“臣子和皇帝”的势力角逐,影响了后面三位皇帝的政治格局,君权至上的年代皇帝的权力是不是真的毫无制衡?而大臣是不是真的一切都要以皇帝马首是瞻?“国本之争”实际上给出了答案,它的意义是非凡的,我们都知道明清两朝是君主集权的最高峰,皇帝的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一切大事都需要皇帝予以裁决的情况下,万历皇帝却无法逾越礼制把朱常洵设为太子,这说明臣子也有他们的底线,皇帝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国本之争”的第一层影响“国本之争”前前后后持续十五年才落下帷幕,最终以万历皇帝的妥协而结束,并且还是在李太后的干预下,朱常洛最终才被册封为太子,这预示着君权实际上已经被削弱,明朝的文官的力量无形间得到了壮大,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
明朝官僚最大的群体就是“东林党”,但是我们可以透过嘉靖皇帝的“大礼议”事件得到启发,嘉靖皇帝通过铁腕手段强力群臣,君权赢得胜利,让嘉靖在二十年不上朝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强而有力的掌控群臣。但万历皇帝的妥协却意味着群臣拥有了逼迫皇帝妥协的资本和底气,因此,自万历皇帝以后,裁决权实际上已经从皇帝手中被分流了一部分至臣子手里,在很多问题上皇帝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也就不难怪崇祯皇帝死的时候为什么说“然皆诸臣误朕”。
“国本之争”的第二层影响在“国本之争”期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宫廷三大案”,这三大案的源头是“国本之争”,不过这三大案的本质却是以郑贵妃为首的后宫势力、皇帝以及大臣三方力量的相互角逐。“国本之争”的主角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仅仅一个月就因吞食“红丸”而驾崩,明光宗的死实际上就是因为群臣耽误病情导致,这其中当然也有郑贵妃的影子。如果说“宫廷三大案”是后宫郑贵妃为了进一步独揽后宫权力,甚至培养李选侍进一步染指朝政,那么在同后宫势力对抗的过程中,整个明朝群臣的胜利虽然进一步捍卫了君权,但实际上更进一步的增强了群臣的政治力量,而这又导致天启皇帝利用宦官来钳制文官群体,但是却又让宦官做大。“国本之争”从万历皇帝开始,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才结束,使得明朝的政治越发腐败和无能,国家大事逐渐沦为政治角逐的斗争,从而让明帝国一步步走向灭亡。
“国本之争”对明朝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它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个帝国的政治稳定和平衡,由此使明朝晚期进入愈演愈烈的党争之中,从此朝纲败坏,国家大事束之高阁,或沦为政治角逐的意气之争。可以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中,“国本之争”带来的后续影响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